董舒心:司母戊鼎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董舒心:司母戊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 。 展出中国最顶级的文物 , 珍藏并守护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脉搏与魂魄 , 传承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壮志 。

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深藏着一个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 , 它体现的人文价值 , 无一不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生活 , 甚至影响着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 。 我将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家的镇国之宝“后母戊鼎”前世今生的故事 。

后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 。 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 , 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 , 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相传 , 在商朝时期 , 武丁与他的两个儿子祖庚和祖甲 , 父子三人开创了商朝一百年的盛世 , 这时候商朝的国力非常强大 , 经济、文化、科技都有很大的发展 ,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祭祀和礼仪了 。 祖庚和祖甲的母亲名叫妇井 , 她是一位农业科学家 , 擅长种植庄稼 。 妇井去世后 , 祖庚和祖甲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 , 决定为母亲铸造一个鼎 。 现在我们给它取名为“后母戊鼎” 。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 , 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 , 高133厘米 , 口长110厘米 , 宽78厘米 , 足高46厘米 , 壁厚6厘米 。 它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 。 而且 , 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 , 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 , 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 , 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 。 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 , 密切配合 , 才能完成 。 后母戊鼎厚立耳 , 折沿宽缘 , 直壁深腹平底 , 腹部呈长方形 , 下承四中空柱足 。 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 , 首尾相接 , 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 , 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 , 腹部周缘饰饕餮纹 , 均以云雷纹为地 。 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 , 下衬三周凹弦纹 。 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 , 而且组织严密 , 分工细致 , 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 , 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

但在它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坎坷、曲折的故事 。 这件大鼎出土之际正值硝烟四起的抗战时期 , 日军的炮火把大半个中国变成一片焦土 , 残忍狠毒的日本人妄图要把中国文化摧毁殆尽 。 早在1937年11月 , 安阳被日寇占领 。 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后 , 秘密运回村中 , 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 , 用柴草伪装好 。 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 , 报告给日军 , 使大鼎落入了当时侵华日军的眼中 。

之后 , 日本人连续派兵进村搜宝 , 都被隐藏过去 。 后来 , 吴培文花20大洋从古玩商处买了一个青铜器赝品 , 下一次日军进村便用赝品瞒了过去 。 但由于日本人仍旧盯紧了吴培文的行踪 , 要继续搜捕他 。 为了保护大鼎安全 , 吴培文将大鼎秘密托付给自家兄弟 , 远离家乡避难 , 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安阳 。 吴培文等乡亲为保护国宝 , 在吴家大院三次转移埋藏地 , 最终将其埋藏在吴家大院东屋 , 免遭日寇掠夺 , 直至抗战胜利 。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 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 后母戊鼎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 , 字体笔势雄健 , 形体丰腴 , 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 , 间用肥笔 。 每件文物上面的文字都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 传承中华文明 , 发挥了巨大作用 。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记载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 , 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 后母戊鼎的前世是孝子对去世母亲的尊敬的见证者 , 它也是目睹日军侵略中华的见证者 。 它历经千年的变迁与波折 , 多次被掩埋 , 险些被日军抢走 。

它的今生将由我们守护 , 让它传承着我们的爱国情怀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 再一次变得辉煌和精彩 。 也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穿越回历史的长轮去聆听文物们的诉说 , 了解它们前世今生的传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