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袁绍那么窝囊,他是怎样名动天下,成一方诸侯的

《三国演义》中 , 袁绍这个人 , 几乎完全成了曹老板的刷经验机器 , 我们能记得的 , 大概也就是他手下昙花一现的颜良 , 文丑 , 再就是官渡之战 , 火烧乌巢后的狼狈逃窜 。

而对袁绍这个人物的评价 , 青梅煮酒中 , 曹老板这么说 , “袁绍色厉胆薄 , 好谋无断 , 大事惜身 , 小利忘命 , 非英雄也” 。


《三国演义》中,袁绍那么窝囊,他是怎样名动天下,成一方诸侯的

《三国演义》中 , 袁绍那么窝囊 , 他是怎样名动天下 , 成一方诸侯的// //

曹操

?

曹老板手下首席战略参谋郭嘉 , 对袁绍的评价则是 , “多端寡要 , 好谋无决” , 就是纠缠于细节 , 不能抓住核心做决断 。

总之没什么好话 , 好像袁绍完全就是个“富二代” , 倚仗着“四世三公”的家门混出来的 。

那么问题来了 , 既然袁绍是个没什么卵用的窝囊废 , 他又是怎么名动天下 , 成为一方诸侯 , 给予曹老板极大军事压力的呢 , 就只凭那个“四世三公”的名头?

我们不妨来看看袁绍这个人的成长历程 , 看看他究竟是不是世人眼中的那么不堪 。

袁绍出身名门 , 东汉朝“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

所谓“三公” , 是指汉朝时期的顶级官职“司空” , “司马” , “司徒” 。

老袁家在袁绍之前 , 四代人中 , 出了五位位列“三公”的人 , 其实袁绍自己也做到了“三公” , 同样有此显赫家世的 , 当时还有“弘农杨氏” , 这一门在《三国演义》中 , 最出名的就是那个杨修 。

袁绍虽然出身名门 , 自己却是个庶子身份 , 他的母亲是个身份卑微的婢女 , 这就注定了袁绍虽然起点比普通人高的多 , 但要想出人头地 , 就要付出比家世同辈更多的努力与艰辛 。

袁绍的亲父是官列“司空”的袁逢 , 不过他自小就被过继给了早死无后的伯父袁成 , 庶子嘛 , 也由不得他和他生母的意愿 。

好在袁绍自小勤奋好学 , 胸怀大志 , 立誓要做出一番大事业 。

十几岁上 , 袁绍身子长开 , 又生的高大健壮 , 仪表不凡 , 就是“帅”嘛 。

才能卓越 , 加上又高又帅 , 也由此渐渐被家族中人重视 , 开始重点培养 , 这算是跨出了第一步 , 先要在家门的同辈子弟中 , 拼杀出头 。

凭借家世 , 袁绍十九岁上 , 就出任地方县令 , 还干得相当不错 , 名声相当的好 。

随后 , 袁绍以父母丧事为由 , 辞官回家 , “隐居”了六年 , 上头几次委派官职 , 都被他推掉了 。

奇怪吧 , 他不是一心要出人头地么 , 怎么又要“隐居”呢?

这时二十出头的袁绍 , 是在“憋大招”呢 。

这时的东汉啥情况 , 正是“十常侍”时期 , 宦官掌控军权 , 疯狂铲除异己的时期 。

年轻气盛的袁绍 , 立下大志 , 要铲除“十常侍” , 根绝宦官政治 , 他对外宣称“隐居” , 可却没一刻闲着 , 广泛结交青年士子 , 同样对宦官政治不满的青年才俊 , 没几年的时间 , 就已隐然成了气候 。

这群青年才俊之中 , 就有后来的曹操 , 他跟袁绍的关系相当不一般 , 说是“三大铁”一点不为过 , 也难怪 , 同样的才具不凡 , 同样的人格魅力超群 , 少年子弟惺惺相惜之余 , 一起干些荒唐事 , 毫不奇怪 。

几年的“隐居”生涯 , 袁绍的名气越来越大 , 已然成为呼声最高的青年才俊们的“领袖” 。

名气大到什么程度 , 连“十常侍”都风闻了 , 特地把袁家长辈叫去 , 警告他要管好袁绍 。

黄巾起义爆发后 , 袁绍投身东汉当时的外戚 , 掌握左右羽林卫的大将军何进麾下 。


《三国演义》中,袁绍那么窝囊,他是怎样名动天下,成一方诸侯的

《三国演义》中 , 袁绍那么窝囊 , 他是怎样名动天下 , 成一方诸侯的// //

袁绍

?

由于家世 , 也由于袁绍风闻天下的青年“领袖”的身份 , 他与大将军何进的关系 , 非同一般 , 时常参与一些军机密谋 。

公元189年 , 由于皇位更迭 , 在皇位新立的选择上 , 何进与“十常侍”的矛盾激化 。

这段时期 , 是袁绍一力劝谏 , 推动犹豫不决的何进 , 强硬应对 , 也是袁绍 , 在事情陷入僵局时 , 鼓动何进下决心调集董卓等天下兵马 , 勤王兵谏 。

到了宦官们狗急跳墙 , 斩杀何进 , 又在兵围宫城的情况下挟持新登位的皇帝和后来的汉献帝 , 这时的陈留王外逃时 , 又是袁绍 , 领着羽林卫和他自己多年供养的“死士”们 , 谎称奉诏 , 果断围捕 , 斩杀了“十常侍” 。

其后 , 还是袁绍 , 杀伐果决 , 下令皇宫宫城四门封锁 , 大军入内搜捕 , 凡是宦官 , 无论老幼 , 斩尽杀绝 。

一时之间 , 整个皇宫内城 , 尸横遍野 , 连没长胡子的都被误杀了 , 两千多名宦官 , 被一扫而空 。

各位看我说 , 可能不觉得什么 , 可是只要想一想 , 从东汉末年直到隋唐 , 四五百年时间 , 大家可有听说过宦官为祸的事?

再进一步 , 东汉百余年宦官掌政 , 就没有人想过压制他们?

实际是多少名臣能将 , 都栽倒了 , 袁绍能干成 , 固然与时势有关 , 却又与他的个人能力 , 跟他的谋略 , 布局 , 乃至跟他的杀伐果决 , 当机立断是分不开的 。


《三国演义》中,袁绍那么窝囊,他是怎样名动天下,成一方诸侯的

《三国演义》中 , 袁绍那么窝囊 , 他是怎样名动天下 , 成一方诸侯的// //

董卓

?

之后董卓进京 , 乱政 , 朝堂上公然让百官表态 , 那意思就是“谁支持 , 谁反对”!

百官默然 , 慑于董卓武力 , 没有一个人敢吭声 , 然而袁绍站了出来 , “我反对”!

如果袁绍不吭声 , 凭借扫荡宦官的大功 , 他是能够安安稳稳的位列三公 , 实现人生梦想的 , 然而他还是站了出来 。

董卓斜眼看着他 , “本初欲试吾剑利否?” , 袁绍 , 你是想试试我的剑能不能砍人么?

高潮来了 , 袁绍如何回答 , “汝剑利 , 吾剑未尝不利” , 你董卓的剑能砍人 , 我袁绍的剑一样能砍 , 要不试试?

对视片刻 , 袁绍转身出了大殿 , 扬长而去 , 随即马不停蹄 , 立刻出京回乡 , 组织兵马起事 。

董卓能忍下这口气 , 实在是这时袁绍的威望太高 , 号召力太强 , 杀了他 , 立时就要与天下为敌 , 不划算 。

看到袁绍的那句回答 , 各位啥想法 , 够不够热血 , 够不够响亮 , 够不够决绝?我要是生在当时 , 作为一名士子 , 恐怕都忍不住要投奔袁绍袁本初而去了 。

不恋权位 , 不畏强权 , 生死关头 , 能为大义而置自身安危于不顾 , 还有家世加成 , 这样的人 , 不值得投奔 , 还有谁值得投奔?

这样的袁绍 , 是“多谋少决”?是“大事惜身 , 小利忘命”?

看这袁绍的成长史 , 太励志了好不好 , 简直就是青年楷模 , 典范 。 ?

等等 , 这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袁绍么 , 怎么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事实就是如此 , 《三国演义》中 , 把袁绍写得那么不堪 , 可是实际上呢 , 即便是官渡败后 , 袁绍依然是曹操最大的敌人和威胁 。

也就是袁绍死得早 , 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没处理好 , 不然不说能怎样 , 整个三国历史要改写 , 那是一定的 , 而曹操与袁绍之间 , 谁能胜出笑到最后 , 那可真说不准 。

说了这么多 , 各位看官 , 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