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 老街 · 老人 · 老故事


往事 | 老街 · 老人 · 老故事

往事 | 老街 · 老人 · 老故事// //

作者:张机

始于明末清初,盛于民国时期的宽厚所街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 在这条只有2米多宽400多米长的街上,一座座毗邻相连的独门独户老四合院颇具风景 。 我家位于街东头(原为宽厚所街17号,2007年动迁前改为43号),大门外有一棵从墙内生长出来的唐槐,虽然年代久远树皮干枯,却神奇般的枝叶茂盛,街坊邻居都称呼我们家是“大槐树底下张家” 。 在这些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院落里,居住着世世代代和睦为邻的老街坊邻居,承载着说不完道不尽的逸闻往事 。 我家在这座大宅院里繁衍生息11代,我于1941年春天出生于此,为第10代后人 。 家母冉翠峰从民国17年(公元1928年)20岁嫁到大槐树底下张家,就在这个院里生活了一辈子 。 老人辞世让我悲痛不已思念万分,每当想起老母的音容笑貌,我便去探望与家母有近50年交往的老街坊张老太 。


往事 | 老街 · 老人 · 老故事

往事 | 老街 · 老人 · 老故事// //

宽厚所街旧影

宽厚所街50号的高寿老人张老太,老街动迁前夕已有95岁高龄,难得老人口齿伶俐思路敏捷,每逢见到我总是乐呵呵地呼唤我的乳名,滔滔不绝地讲述几十年前与我家老辈人的往来和街坊邻居和睦相处的往事 。 张老太的长子年长我5岁,我称呼为大哥 。 大哥小时候与年长我3岁的堂姐张株是济南县西巷小学的同学,我的二伯母谭淑英又是他们学校的教员,小时候张大哥常到我家大院来玩耍,有时来见自己的小学老师 。 长大后张大哥学的水利专业,一直在河南省水利部门工作,直到退休才回到老母身边侍奉高龄老人,张老太家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安享天伦之乐 。

老人自述,她自20岁出头嫁到宽厚所街50号大院,在此住了70多年 。 长长的胡同里坐南朝北、对开的黑漆大门院就是她家 。 第一个院里有东屋、西屋和北屋,后院较深 。 初次见面老人笑呵呵地对我讲起出嫁时的宏大场面:红彤彤双喜大字贴在对开的大门上,门框上方高悬大红花绸子编织成的绣球,成婚那天一路上吹吹打打很风光,坐在八抬大轿里的新媳妇却未曾见识新郎官的尊容相貌,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在这个大院里拜过天地,拜高堂,再夫妻对拜,煞隆重与热闹……老人在此生儿育女,岁月的年轮伴随着老人从年轻走到今天的95岁,也让她见证着老街的变迁 。 老太太有一个不愿意呆坐在屋里的习惯,一年四季都喜好到大门外站立,看景,遇到街坊邻居总是首先开口热情招呼,聊聊家长里短 。 每次见我总是热情呼唤,大侄子长,大侄子短地问个不停,热情拉我进屋喝茶叙家常,老人的衣着打扮与家母极其相似,偏开襟的阴丹士林女士便褂又肥又大,地道的济南话令我耳熟能详,着实让我找到回家的感觉 。 老人与我聊得最多的还是与家母的交往旧事,当年两位年龄相近的年轻媳妇多有往来,交流缝衣做鞋之事,常常坐在一起纳鞋底,拉家常 。


往事 | 老街 · 老人 · 老故事

往事 | 老街 · 老人 · 老故事// //

俯瞰宽厚所街

老人还多次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起,济南解放时,我母亲40岁,那时她是位35岁的年轻媳妇,他们同时参加了由街道组织的为解放军缝棉被的拥军活动,那是在离我家很近的“江南会馆”的大戏台上,铺上草席,絮上新棉花,一针一线地缝制,老人至今夸奖家母的麻利手艺和利落的针线活 。 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能如此清晰地回忆起60年前的往事,着实让我惊奇而钦佩,老人年事已高,虽有点耳背但思路敏捷,声音洪亮 。 至今仍爱穿几十年前的右开襟的藏蓝色中式便褂,板正的头发后边留起一个圆纂(旧式妇女把长发梳起的发型),这让我倍感亲切眼熟,犹如见到家母一样的亲切 。 老人还乐呵呵地告诉我,她现在每月还拿到国家发的高龄老人补贴,我趁此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再过几年就能享受百岁老人更高补贴啦,引来老人哈哈大笑 。 告别时老人特意叮嘱我再仔细端详她家的老式大门,这又一次让我回忆起,我家那座曾经四世同堂的老院 。 老人年轻时到我家串门,与家母坐在八仙桌前喝茶聊天,两个媳妇边手里纳着鞋底边畅快地拉呱儿……

如今坐落在黑虎泉畔的宽厚里将宽厚所街在内的三曲巷、大湾街、南马道、历山顶、仓门楼子、武库街、东西小王府、蕃安巷等老街巷圈为此商业区内 。 每当我陪同亲朋好友来此游览,当年的老街坊、95岁张老太的音容笑貌仿佛再现眼前,渴望老人再一次给我讲述宽厚所街的昨日风情……


往事 | 老街 · 老人 · 老故事

往事 | 老街 · 老人 · 老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