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朝代皇太子,成功接班几率仅有五成,失败的多惨死

“凡唐代之太子 , 实皆是已指定而不牢固之皇位继承者 。 ”这是陈寅格大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的权威论断 。

隋唐史大家胡戟先生也指出:“唐代的储位十分的不稳定 , 在储位上出事的占太子总数的30% , 这说明了政治斗争的严酷性 , 有些太子一脚踏进东宫的时候 , 另一只脚已经踏上了断头台 。 ”

其实不止30% 。

数据明摆着:唐朝正式当过皇太子的 , 一共有29位 , 只有16位成功接班 , 成功率55% 。 也就是说 , 仅仅五成 。

换句话说 , 出事的皇太子有13位 , 出事率或者说失败率 , 是45% , 远远高于30% 。

16位以皇太子身份 , 得以成功接班的幸运儿 ,

分别是

李世民、李治、李显、李旦、

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适、

李诵、李纯、李恒、李湛、

李昂、李漼、李儇、李柷 。

他们成功接班、登上皇位的方式 , 也是各有特色、多种多样 。

大致可以分为“坐等皇位上门”型、“自己抢皇位”型和“别人帮自己抢皇位”型 。


这朝代皇太子,成功接班几率仅有五成,失败的多惨死

这朝代皇太子 , 成功接班几率仅有五成 , 失败的多惨死// //

有人说了 , 皇位那可是天下第一的好东西 , 居然还可以不争不抢 , 坐等皇位自己上门的?

有 , 还真有人就是这么好的命 。

比如李治 。

他早早地就被父皇钦定 , 在父皇驾崩之后 , 灵前继位 , 然后大家服气 , 大局已定 , 大赦天下 , 皆大欢喜 。

实际上 , 李治的能够如此命好 , 是因为父亲李世民的无奈 。

在他之前 , 嫡长子李承乾 , 在李世民登基不久就已被立为皇太子 , 已抢得先发优势;

嫡四子魏王李泰修书礼贤、声震朝野 , 是皇太子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并非嫡出的皇三子吴王李恪文武兼资 , 李世民都认为“英果类我” , 也是皇太子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

相比之下 , 嫡九子晋王李治 , 性格宽仁 , 甚至有些柔弱 , 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代英主李世民的继承人 。

然而先发的李承乾不争气 。

他不仅无心上进 , 也无心治国 , 而且“与群小亵狎” , 种种失德表现最终使得李世民对他失去了信心 。

李世民一度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第二个嫡子——魏王李泰 。

魏王李泰的表现也很好 , 积极争取父亲的欢心 , 一度距离皇太子之位非常接近 。

然而 , 自己皇位本就来路不正的李世民 , 却有一个最大的心病:自己如果选择了李泰 , 那么将向后世子孙表明 , “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 , 将为后代开一个争夺储位的坏头 。

换句话说 , 李世民自己的储位由争夺而来 , 但他希望到此为止 , 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再来效法自己 , 用包括流血在内的手段来争夺储位 。

于是 , 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馅饼 , 正好砸在了看似最不可能继承皇位的李治身上 。


这朝代皇太子,成功接班几率仅有五成,失败的多惨死

这朝代皇太子 , 成功接班几率仅有五成 , 失败的多惨死// //

(图)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

李治虽然不符合“立长”“立贤”的原则 , 但他符合“立嫡”原则 , 他是李世民正妻长孙皇后亲生的第三个嫡子 , 也是最后一个嫡子 。

李世民就算也曾经一度把目光投向吴王李恪身上 , 但按照“立嫡”的原则 , 其实他并无多少游移的余地 。

所以 , 李治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 , 由皇太子而成功接班的 。

没办法 , 人家就是命好 。

在他之外 , 包括李治的父亲李世民在内 , 就没有那样的好命了 。

大多数的情况 , 与李治的情况恰恰相反 , 不是大家全都服气 , 而是充满着各种不服、各种阴谋、各种诡计 , 甚至各种血腥仇杀 。

皇太子中 , 李世民、李隆基、李亨 , 都是“自己抢皇位”的典型 。

他们抢皇位的方式 , 就是发动政变 。

李世民开创了李唐皇室“自己抢皇位”的恶劣先例 , 也把唐史上的第一个皇太子李建成拉下了马 。

李建成并非无能之辈 , 就算是在李世民夺位之后篡改的史书中 , 我们也能看出李建成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蛛丝马迹 。

而且 , 即使李建成是笨蛋傻瓜 , 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 , 只要他没死 , 李世民作为次子 , 功劳再大也没有登上皇位的机会 。

没办法 , 只有自己抢了 。

于是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 亲手射杀了李建成 , 手下大将尉迟恭杀死了李元吉 , 进而软禁、架空父皇李渊 , 逼迫李渊封自己为皇太子 。

当了仅仅两个月的皇太子之后 , 又迫不及待地登上了皇位 。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 , 特看不惯李世民这种“自己抢皇位”的做法 , 在《读通鉴论》中痛批:“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 , 疾呼以加刃其弟 , 斯时也 , 穷凶极惨 , 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 “至于自敕直书 , 而太宗不可复列于人类矣” 。 王老爷子这是直接骂李世民不是人呐 。


这朝代皇太子,成功接班几率仅有五成,失败的多惨死

这朝代皇太子 , 成功接班几率仅有五成 , 失败的多惨死// //

李隆基 , 也是“自己抢皇位”的典型之一 。

正常情况下 , 李隆基基本没有当上皇帝的可能 。

首先 , 他爹李旦只是相王 , 李旦的哥哥李显此时正是皇帝 。

要继承李显的皇位 , 也是李显众多儿子们的事情 , 怎么也轮不到李旦来搞什么“兄终弟及” 。

既然李旦没戏继位 , 李隆基身为李显的侄儿 , 就更没有戏了 。

就算李旦有福继位 , 李隆基也只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 。

要继承李旦的皇位 , 也是李隆基大哥、李旦长子李宪的事情 , 一般也轮不到李隆基这个老三 。

没戏 , 彻底没戏 。 但没戏不要紧 , 咱会抢戏 。

李隆基抢戏的方式 , 就是发动政变 。 而且 , 还发动了两次 。

一次是唐隆政变:唐隆元年(公元710年) , 在唐中宗李显被毒死的前提下 , 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 , 发动政变 , 处死李显皇后韦氏集团的骨干成员 , 把自己的父亲李旦扶上皇位 , 同时由于哥哥李宪的谦让 , 也为自己挣得了皇太子之位 。

一次是先天政变:两年之后的先天二年(公元713年) , 昔日唐隆政变的盟友 , 现在变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敌 。 李隆基再次发动政变 , 杀死太平公主集团的骨干成员 , 从此把国家大权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

两次政变 , 李隆基越过继承顺序 , 为自己抢到了皇位 。

自己抢皇位的李隆基 , 在晚年遭到了报应 。

他自己的皇位 , 又被自己的儿子李亨 , 抢了 。


这朝代皇太子,成功接班几率仅有五成,失败的多惨死

这朝代皇太子 , 成功接班几率仅有五成 , 失败的多惨死// //

在“安史之乱”爆发 , 李隆基李亨父子逃往蜀地的途中 , 李亨也发动了一次政变——马嵬驿兵变 。

在这次兵变中 , 压抑已久的李亨终于等到了机会 , 杀死了政敌宰相杨国忠 , 逼死了杨贵妃 , 逼得父皇李隆基给自己自由 , 放自己北上灵武 。

在灵武 , 李亨是标标准准擅自称帝 。

正因为李亨擅自称帝 , 所以在唐史上 , 公元756年有两个年号 。

在李亨七月十二日灵武称帝前 , 史称“天宝十五载” , 在李亨七月十二日灵武称帝后 , 史称“至德元年” 。

在李亨称帝一个多月之后的八月十六日 , 他的父皇李隆基才发布《明皇令肃宗即位诏》 , 对他的擅自称帝予以事后追认 。

至此 , 李亨抢皇位 , 才算基本成功 。

其实 , 本就抢过皇位的李隆基 , 事后追认李亨的抢皇位行为 , 只是出于无奈 , 迫于大局的无奈 。

当时 , 正是“安史之乱”叛军兵锋正炽之时 , 在这样穷凶极恶的共同敌人面前 , 这父子俩已经没有精力内斗了 。

一致对外 , 才是最理智的选择 。

对于李亨自己抢皇位的行为 , 主观上李隆基当然恨不得一刀把他宰了 , 但李亨此举在客观上却的确有在关中建立平叛中心的作用 , 李隆基自己呢 , 因为年龄原因已不可能亲临前线 , 只好认了 。


这朝代皇太子,成功接班几率仅有五成,失败的多惨死

这朝代皇太子 , 成功接班几率仅有五成 , 失败的多惨死// //

“别人帮自己抢皇位”型的皇太子 , 主要是依靠宦官拥立 。

唐朝后期14个皇帝 , 就有11个皇帝是由宦官拥立的 。

他们是肃宗、代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 。

宦官不仅敢于废立皇帝 , 甚至敢于谋弑皇帝 , 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 。

所以清朝史学家赵翼说:“东汉及前明 , 宦官之祸烈矣 , 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 。 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 , 立君、弑君、废君 , 有同儿戏 , 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 ”

在这样猛的宦官专权之下 , 皇太子甚至皇帝 , 都基本只是傀儡 。

此时 , 讨论皇太子成功接班的几率 , 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