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御驾亲征为何会屡屡失败?
御驾亲征 , 这种行为可追溯的历史很长 , 但“御驾亲征”这个词在正统的史书记载中却极少出现 。 翻遍史书 , 只有宋代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汇编》提到了这个词 。 而且 , 皇帝本人是不会说“朕要御驾亲征”这样的话的 , 诏书里也不会这么写 。
中国皇帝御驾亲征为何会屡屡失败?// //
御驾亲征在史书中最常见的表述方式是“亲……”或“自……” , 比如《史记·高祖本纪》中的“十月 , 燕王臧荼反 , 攻下代地 。 高祖自将击之 , 得燕王臧荼” 。 和《明史·明武宗本纪》中的“丁未 , 亲督诸军御之 , 战五日” 。
这个词被发扬光大 , 得等到元明清时期发端民间的大量文学作品出炉 。 像《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演义》 , 都有御驾亲征的描写 。
为什么御驾亲征这个词能妇孺皆知呢?大约是市井街巷里 , 普通老百姓对于皇帝、战争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和丰富的想象 , 而“御驾亲征”这个词 , 高端大气上档次 , 正好迎合老百姓的心理 。
那么 , 皇帝上战场 , 到底怎么去?按说行军打仗当然应该骑马 , 可皇帝金贵的龙体要是让马给颠坏了 , 咋办?
“御驾亲征”给了我们一种解释:皇帝上战场也许是坐车去的 , 必要时才骑马 。 “驾”字本义指车乘 。 帝王所乘的五种车乘被称为五辂 , 其中革辂就是专门应用于兵戎之事的 , 比如阅兵、演习之类 , 亲征当然也属于此 。
不过车驾本身又慢又重 , 完全不利于行军 , 主要应该还是应用于出征和凯旋时的一系列仪典 。
中国皇帝御驾亲征为何会屡屡失败?// //
御驾亲征 , 绝对不会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 , 在祀与戎” , 就是说国家最大的事就是祭祀跟打仗了 。 《周礼》将古代的礼仪制度结构划分为“五礼” , “军礼”排在第四 。 而皇帝亲征 , 无论从以上哪个角度看 , 都是一顶一的大事 。 既然是大事 , 就一定不会简单 。 作为礼仪之邦 , 繁杂的出征流程一定不会少 , 具体的操作方法始于商周时期 , 后世历代不断补充完善 , 主要组成部分有:
1.相关准备工作 。 包括军队的戒严、祭祀用品的准备和安放、仪仗队的训练到位等等 。
2.以上天为对象的大型祭祀活动 。 皇帝是天子 , 亲征也就是替天行道 , 因此需要祭告昊天上帝以求得庇佑 。 皇帝本人及参加的文武百官要事先斋戒 , 祭祀时则有献酒、献牺牲、献币帛、歃血、烧柴等不同环节 , 同时穿插皇帝更换不同的礼服、乘坐不同的车辆 。
3.以祖先、土地神为对象的中型祭祀活动和以山神、河神为对象的小型祭祀活动 。 这些活动的级别相对低一些 。 尤其是针对河岳山川的祭祀 , 主要是由相关官员完成 , 皇帝一般不参加 。 而且 , 对河岳山川的祭祀持续于整个出征过程 , 途径一地 , 即祭祀当地的名山大川、行道诸神 。
4.点将誓师 。 由皇帝本人或皇帝委派的官员完成 。 说明出征的理由、目标 , 明确军纪 。
5.宣“露布” 。 后魏时期 , 皇帝亲征每取得一战胜利 , 为了周知天下 , 都把写有捷报的布帛挂到竹竿上 , 称为“露布” , 让士兵举着四处通报 。 此后 , 这一活动被沿袭施行 。
6.凯旋 , 献捷于太庙 。 皇帝出征 , 无论打没打跑敌人 , 只要皇帝本人平安回来了 , 那都得叫凯旋 。 所以 , 礼乐、献俘、论功行赏、大臣上表庆贺之类 , 必须是御驾亲征的标配 。
一般而言 , 皇帝御驾亲征 , 以万乘之重 , 驭百万之师 , 自然人心踊跃 , 争效死功 , 理应具有攻则必克、战则必胜的战斗力 。
中国皇帝御驾亲征为何会屡屡失败?// //
吊诡的是 , 隋炀帝三征高丽 , 不仅损兵折将 , 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 , 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 , 却坐困于“东瀛小夷” , 不得已班师而还 。 讽刺的是 , 庸庸碌碌的唐高宗李治 , 竟然成功征服高丽 , 而他 , 恰恰没有御驾亲征 。 亲征之君 , 出师不利;放权之主 , 坐取江山 , 这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公元612年 , 隋炀帝以高丽王“藩礼破阙” , 决定备兵讨之 , 化“蛮夷之乡”为“冠带之境” 。 次年 , 天下雄兵如期集结 , 这时 , 隋炀帝问后来官至太史令的庾质对战局的看法 , 庾质说战之必胜 , 但是只有一条 , 皇帝不能亲征 。 隋炀帝闻之不悦 , 悻悻地说 , 你要是害怕 , 自可留此 。 遂决意亲征 。
庾质担心的事情 , 果然马上就发生了 。 大军进渡辽水 , 围辽东城 。 隋炀帝临战下了两道诏书 , 一曰“凡军事进止 , 皆须奏闻待报 , 毋庸专擅” , 相当于夺了将军的兵权 , 违背了“将在外 , 君命有所不受”的统兵原则;一曰“高丽若降 , 即宜抚纳 , 不得纵兵” , 这是摆高姿态 , 我王者之师 , 吊民伐罪 , 非为杀戮 。
两道诏书铸就了高丽人的护身符 。 结果 , 最初九军渡辽30万众 , 班师回朝时只剩下2700人 , 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
公元644年 , 唐太宗率大军亲征高丽 , 一路势如破竹 , 长驱直入 , 眼看就要直抵平壤城下 , 不料大军在安市这个地方受阻 , 一时无法前行 。 这时有高丽俘虏进谏说 , 安市人顾惜其家 , 未易猝拔 , 乌骨城守将垂老 , 不能坚守 , 不如移兵进攻乌骨城 , 朝至夕克 , 其他小城 , 必然望风投诚 , 然后收其钱粮 , 鼓行而前 , 直指平壤 。 这本是曲线救国的一招妙计 , 诸将也欣然同意 。
唐太宗将从之 , 长孙无忌独曰:“天子亲征 , 异于诸将 , 不可乘危侥幸 。 ”您贵为天子 , 富有四海 , 怎么能做出趁人之危这样令人不齿的事情呢?一番道德说教 , 唐太宗遂放弃曲线救国 , 并力攻城 。 结果 , 安市久攻不下 , 顿兵日久 , 粮食将尽 , 而辽左早寒、草枯水冻 , 将士多不适应 , 于是不得已铩羽而归 。
御驾亲征是否一定导致失败?从史料来看 , 这样的例子的确很多 。 因而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这样结论 , “天子讨而不伐” 。
当然 , 御驾亲征也还是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 失败的例子仅仅显示出御驾亲征的某些弊病 。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致敬民族英雄,致敬中国脊梁——王春晖激情创作钟南山院士肖像
- 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要求瓜分中国, 只有一个国家反对, 原因不简单
- 日本1年侵略大半个中国,为何攻打重庆6年都没攻下来
- 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在汉朝气数尽时散放出微弱光辉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偃师造人》中国古代第一部科幻小说
- 辽朝敲响丧钟,皇帝被金人马踏如泥
- 雍正帝最钟爱的皇子:并非乾隆帝,他若不死,皇帝可能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