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的精致,全在一碗汤面里
北方人喜食面 , 南方人多吃米已经成为普遍的印象 。 然而生在鱼米之乡的苏州人 , 却是出了名的喜欢吃面 。 喝茶 , 吃面 , 听评弹是老苏州们每日的必修课 。 一碗汤面 , 早已不只是一顿简单的早饭 , 而是 “苏式生活”一部分 。
苏州人的精致 , 全在一碗汤面里// //
图/网络
苏州人吃面历史早
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型人口南迁潮 , 江苏三次都是主要目的地之一 。 随着北方移民的到来 , 南稻北麦的格局也在悄然改变 , 小麦也逐渐走进了南方人的生活 。
“麦风低冉冉 , 稻水平漠漠” , 留下这句诗的白居易 , 时任苏州刺史 。 可见 , 唐朝的苏州 , 已是麦稻两相宜了 。
苏州人的精致 , 全在一碗汤面里// //
图/网络
苏氏面最重汤头
对一碗苏氏面来说 , 吊一锅好汤 , 便成功了一半 。 苏州人讲“吃面要吃汤 , 听戏要听腔” , 跟汤比起来 , 面本身反而有些受冷落了 。
吊汤的基础食材则无外乎“鸡鸭鱼肉”:青鱼、鳝骨、螺蛳、大骨、猪肉、整鸡……再加入各种香料 , 焖煮的时间多在8、9个小时以上 。 在苏州叫得响的店子 , 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家秘方 。
苏州人的精致 , 全在一碗汤面里// //
图/网络
有些店家 , 会将河、湖鲜与禽畜类分开熬煮 。 根据不同食材的性状 , 各自成汤 , 再行调配 , 如此 , 吊出的汤比例更精准 , 风味更佳 。
不管汤里加了什么 , 清而不油是底线 。 食材本身要好 , 熬煮时也要注意火候分寸 , 绝不能把汤料煮得粉身碎骨、四处逃亡 , 出现糊味更是大忌 。 否则 , 食客定然是一哄而散 。
苏州人的精致 , 全在一碗汤面里// //
图/网络
老苏州人执着于头汤面
想了解苏州的风土人情 , 陆文夫的《美食家》是本绕不过去的书 。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朱自冶起得很早 , 睡懒觉倒是与他无缘 , 因为他的肠胃到时便会蠕动 , 准确得和闹钟差不多 。 眼睛一睁 , 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
苏州人的精致 , 全在一碗汤面里// //
图/网络
老苏州人对头汤面有种执念 , 都喜欢在清晨面馆刚营业时去吃面 , 认为头汤煮出来的面才清爽 。 面汤用得时间长了 , 里面淀粉太多 , 面身发粘 , 有股碱水气不说 , 搞不好连带着汤头都会变浑 。
苏州人的精致 , 全在一碗汤面里// //
图/网络
幼细的面身 , 被大师傅一下从滚开的锅中捞出 , 三抖五抖 , 请入碗中 。 面卷紧 , 密密匝匝 , 像梳子梳过 , 称之为观音头 。 浸入汤中 , 向外微隆 , 如鱼浮出水 , 便叫做鲫鱼背 。 这就是苏式面的一绝 , 装碗 。
苏州人的精致 , 全在一碗汤面里// //
图/网络
苏式面的区别 , 就在浇头
苏式面好吃 , 且能常吃不腻 , 汤鲜 , 面爽 , 还不够 。 五花八门的浇头 , 最能帮助面痴们时刻保持着新鲜感 。
苏州人的精致 , 全在一碗汤面里// //
图/网络
在面馆里选浇头 , 跟点菜差不多 。 爆鱼、素浇、炒肉、卤鸭、焖肉、虾仁、鳝丝、雪菜肉丝等等常规操作 , 还有三虾、秃黄油、蕈油这些奢侈版本 。 面馆都很友好地考虑到吃货们想多吃多占的心情 , 贴心地推出双浇、三浇、四浇 , 让人一次吃个够 。
苏州人的精致 , 全在一碗汤面里// //
图/网络
浇头吃法也分花样 。 面浇是直接盖在面上 , 底浇是放在碗底 , 过桥则是单独盛在碟中 。 怎样吃法全凭个人喜好 , 可焖肉底浇 , 鳝丝过桥是绝不会错的 。 如果不要浇头 , 那就是一碗光面 , 俗称阳春面 。
浇头对一碗苏式面的贡献并不限于此 。 浇头的汤汁也是无上法宝 。 一勺原汁浇在滚烫的汤里 , 瞬间焕发出活力 , 面、汤、浇头 , 才算来了一场真正的灵魂交流 。
苏州人的精致 , 全在一碗汤面里// //
图/网络
“一望二三里 , 面馆四五家”这可能是苏州面馆的真实写照 。 春天有三虾面 , 夏天有枫镇大肉面 , 秋天有秃黄油拌面 , 冬天有冻鸡面……当苏式面遇到时令菜 , 更是将苏州人的“细腻”发挥到淋漓尽致!
吃面 , 已融化在苏州人的生活中 。 在快节奏的今天 , 吃上一碗精致地道的苏式面 , 也快变成了奢侈 。
文丨伊森
封图摄影丨袁千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从刘关张的出身谈谈三人的武力特点
- 再谈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人的失误
- 金寨人的楷模:洪学智勤俭度日“严”励后人
- 周建人的夫人和子女后代
- 契丹人的发型:“髡发”习俗
- 中国最伟大的八个工程奇迹,佩服古人的智慧!
- 观察|苏州为什么会“错过”副省级?
- 惊人的猜想:说说关羽败亡的的史前幕后
- 大埔北塘 客家人的“香格里拉”村 抚一面墙灰能闻出百载历史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