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时,一名信使改变了天下大势,并非张良韩信

在公元前203年 , 楚汉之战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 当时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吕雉相继被楚军俘虏 。 无奈的刘邦只能退守荥阳、成皋一带 , 收集散兵 。 收集完散兵的刘邦 , 随后更是被项羽所帅楚军 。 围困在荥阳城内长达一年之久 , 刘邦所属汉军的粮草通道也掌握在了楚军手中 。


楚汉相争时,一名信使改变了天下大势,并非张良韩信

楚汉相争时 , 一名信使改变了天下大势 , 并非张良韩信// //

这时萧何从关中派来一支人马 , 而韩信也带来军队相助刘邦 。 正因为此刘邦以攻代守 , 一边守住了荥阳 , 一边排出少量军队拖住了项羽楚军的主力 。 随后韩信便开始从北方逐步 , 收复魏国和燕国以及赵国所属国土 。 但在此时楚军的实力依然要比汉军的实力强得多 。 当刘邦为此忧虑之时 , 陈平献计 , 派遣细作入楚营 , 散播亚父范增和钟离昧 , 因功劳最大 , 却不能裂土封王的谣言 。 谣言更是声称他们早就和刘邦相约 , 未来会找机会共同消灭项羽 , 以便瓜分楚军所占据的土地 。


楚汉相争时,一名信使改变了天下大势,并非张良韩信

楚汉相争时 , 一名信使改变了天下大势 , 并非张良韩信// //

谣言果然引起了项羽的猜忌 。 随后疑心下的项羽 , 便领兵将荥阳围得水泄不通 。 但楚军连续攻打了三日荥阳城 , 城门依旧防守森严 , 项羽对此十分焦急 。 另一边张良向刘邦献计:项羽久攻不下 , 我们可以派人和他讲和 , 项羽必定答应 , 到时再用陈平之计 , 离间他们君臣的感情 , 被围困的局面自然可解 。 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建议 , 派信使隋何前往楚营去游说项羽 。


楚汉相争时,一名信使改变了天下大势,并非张良韩信

楚汉相争时 , 一名信使改变了天下大势 , 并非张良韩信// //

隋何见了项羽后声称:刘邦对于被封汉王很是满足 , 并没有和霸王分庭抗礼的想法 。 今派臣子前来 , 是想与霸王讲和 , 各守疆土 , 共享富贵 。 彼此可以 , 以荥阳为界 , 确立楚汉各自的疆土 。 当时的项羽考虑到刘邦势力日益强大 , 韩信又善于用兵 。 再打下去 , 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 不如就此休养生息 , 日后再伺机而动 。

但在项羽召集范增商量此事时 , 范增却说:这是刘邦所施的缓兵之计 , 和谈是他为了拖住战局等待韩信的援兵 。 现在正应该猛攻快打 , 把刘邦消灭 , 然后再掉过头去剿灭韩信 。


楚汉相争时,一名信使改变了天下大势,并非张良韩信

楚汉相争时 , 一名信使改变了天下大势 , 并非张良韩信// //

犹豫中的项羽再度召见信使隋何 , 并对他说:你先暂且回城 , 容我考虑一二 , 再去通知你 。 信使隋何见此情景 , 就明白必定是范增从中作梗 。 于是隋何便对项羽说:在此关键时刻 , 霸王应该自己拿主意 。 左右的话 , 恐有私弊 。 无论是战胜也好 , 战败也好 , 别人当的不过是楚国的官或是汉国的官 , 而霸王您又将怎样呢?

而且汉王并未穷途末路 , 韩信的几十万大军随后就来 。 到时内外夹击 , 霸王的楚军必定兵疲粮尽 , 那时您必定追悔莫及 。 我是替霸王考虑 , 不如就此化干戈为玉帛吧 。 如此汉王必然会感念于您的恩情 。 霸王千万三思 , 不要被左右出卖啊!


楚汉相争时,一名信使改变了天下大势,并非张良韩信

楚汉相争时 , 一名信使改变了天下大势 , 并非张良韩信// //

项羽听了隋何的劝说 , 果然心动 。 项羽对他说道:你说得有理 , 我决定了 。 你先回去我随后便派人进城与刘邦议和 。 就这样项羽派手下大将虞子期 , 前往汉军中与刘邦议和 。 在刘邦和张良以及陈平一干人等 , 见到议和的虞子期以后 , 他们便大献殷勤招待对方 , 同时还问起范增的近况 。

在刘邦等人的殷勤招待下 , 虞子期饮酒大醉 。 酒醒后的虞子期被带到刘邦的密室 , 商议议和具体事宜 。 途中刘邦借故离开片刻 。 虞子期在刘邦的密室中翻看秘密文件时 , 发现了一封伪造地 , 范增写给刘邦 , 里应外合共破楚军的信 。


楚汉相争时,一名信使改变了天下大势,并非张良韩信

楚汉相争时 , 一名信使改变了天下大势 , 并非张良韩信// //

议和完毕后 , 回到楚营的虞子期便将发现告诉了项羽 。 这时范增还在催促项羽攻击刘邦 。 项羽一反常态对范增的话拒不听从 。 范增无奈感到天下大势已定 , 便以自己年老为由 , 向项羽请辞回乡养老 。 就这样项羽失去了智者范增 , 而范增却在回乡的途中 , 背疮发作 , 愤懑而死 。 虽然对项羽和范增的反间计 , 是出自陈平之手 , 但信使隋何在其中 , 也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 隋何虽名不见经传 , 但却证实了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 。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 , 侵权删除}

撰稿者:月光下的怀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