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姜,是偏心的妈妈还是历史的偏见?

南阁水哥 , 谁听水讲 。 今天我们今天开始就来讲一下 左传里记载的一位奇女子 武姜的故事 。

说起武姜 , 大家最早看到的是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是左传里的第一个 , 并且全文收录在 《古文观止》一书 。

首先这个武姜是申国人 , 姜姓 。 这个申国 , 可能是西申也可能是东申国 。 这里不做考证 。 反正 申国是姜姓 , 她 嫁给郑武公后 , 所以称之为武姜 。 这里说一下 , 春秋时期的女子只有姓没有氏 。 郑樵的《氏族略序》“三代之前 , 姓氏分为二 , 男子称氏 , 妇人称姓 , 姓氏所以别贵贱 。 贵者有氏 , 贱者有名无氏 。 ……故姓可呼为氏 , 氏不可呼为姓 。 姓所以别婚姻 , 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 氏同姓不同者 , 婚姻可通 , 姓同氏不同者 , 婚姻不可通 , 。 三代之后 , 姓氏合而为一 。 皆所以别婚姻 , 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 。 ”《说文》云:“姓 , 人所生也 。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 , 故称天子 , 从女从生 。 ”其“母感天而生子” , 说明“姓”最初产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 。 故“女生为姓 , ……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始、妚、嫪之类是也 。 所以妇人之称:如伯姬、季姬、孟姜、叔姜之类并称姓也”


武姜,是偏心的妈妈还是历史的偏见?

武姜 , 是偏心的妈妈还是历史的偏见?// //

这位郑国历史上伟大的母亲生了两胎 。 第一胎就是后来的郑庄公“寤生” 。 关于寤生 又有多种讲法 , 一种是晚上睡觉的时候生的 , 一醒来发现怎么有了一个孩子 于是受到了惊吓 。 还有几种都是说 是难产所生 , 难产的情形不一样就不展开来说了 。 反正生下的孩子让 武姜受到惊吓 取名叫做 寤生 , 于是看见这个孩子就特别的讨厌怎么看都不顺眼的那种 。

第二胎就很顺了 。 就是共叔段 。 看样子 共叔段长的讨老妈欢喜 , 什么事情都想给他最好的 。 想让武公立叔段为太子 , 但是武公不听 。 原因很简单 周王朝是立长不立幼 。 郑国是姬姓当然跟着周礼走 。


武姜,是偏心的妈妈还是历史的偏见?

武姜 , 是偏心的妈妈还是历史的偏见?// //

既然不能立为太子 , 那就要给小儿子一些好处的 。 到了郑庄公继位后 , 武姜就要求庄公将 制 这个城封给叔段 。 制就是虎牢关 。 这个地方太险要是郑国的命脉 , 当然编个理由拒绝 。 要知道当年郑国搬家过来的时候就是从东虢和郐国各要了5座城 。 这个制是东虢的城池而武公灭虢国的时候 东虢君死在这里 , 可以想见制对于东虢的重要类似国都了 。 而且扼守住郑国东出的门户 。 武姜选的极好 。 最后给了他一个 京城 。 于是就有京城大叔的称呼 。 而京 , 在荥阳的东南 。 到了楚汉争霸的时候 刘邦就曾在 京索两个城之间来回的和项羽对峙 。 说明京这个城也是蛮要紧的 。

叔段到了京之后大修城市 郑国的大夫祭仲看不下去了 。 对郑庄公表达了担忧 , 认为放任叔段这样做特别是武姜的要求有点贪得无厌 , 似乎有造反的举动 , 要求早日处置 , 但是庄公说 多行不义必自毙 , 由他去吧 。 当然私底下肯定是早做准备的 。

等到段叔准备好了 , 要攻打郑国的时候 还和老妈子做好内应并约好了日期 。 这时候郑庄公派出了杀招 , 子封带兵讨伐京很快 , 叔段就败了逃到了鄢城去 , 然后再次被击败 , 跑到了共国去了 。 这还不算 , 当然要找老妈子的麻烦 , 可怜的武姜就被关起来了 。 留下一句狠话 , 不到黄泉我们就不得相见 。 这就是郑伯克段于鄢的大概故事 。


武姜,是偏心的妈妈还是历史的偏见?

武姜 , 是偏心的妈妈还是历史的偏见?// //

当然 郑庄公后悔了 , 毕竟是亲妈 , 但是又下不了台 。 此时一个小人物出来了 当当当 颍考叔 。 他献策挖一条隧道 , 挖到泉水就可以了 , 让武姜和庄公在地下想见 这就是黄泉见母的故事 。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 , 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 , 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

故事讲完了 。 从左传里来看 , 武姜就是一个超级偏心的妈妈 , 只爱小儿子 , 殊不知大儿子可是春秋小霸诶 。 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叫做但是得转折 。


武姜,是偏心的妈妈还是历史的偏见?

武姜 , 是偏心的妈妈还是历史的偏见?// //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述郑武公去世后 , 郑武夫人(即武姜)规诫嗣君(文中称孺子 , 即郑庄公)之事 。

武姜在规辞中 , 从“先君”武公依靠大夫治国的经历讲起 , 规诫年幼的嗣君守丧期间把治理国政大权 , 交与大夫老臣管理 , 并从历史与现实政治两方面讲了这样做的道理 。 她回顾历史说:“昔吾先君 , 如邦将有大事 , 必再三进大夫而与之偕图……故君与大夫晏焉 , 不相得恶 。 ”“吾君陷于大难之中 , 居于卫三年 , 不见其邦 , 亦不见其室 , 如毋有良臣 , 三年无君 , 邦家乱也 。 ”关于具体的政治安排 , 她说:“今吾君既世 , 孺子汝毋知邦政 , 属之大夫 。 老妇亦将纠修宫中之政 , 门槛之外毋敢有知焉 。 老妇亦不敢以兄弟婚姻之言以乱大夫之政 。 孺子亦毋以执竖卑御、勤力射驭、媚妒之臣躬恭其颜色 , 掩于其巧语 , 以乱大夫之政 。 ”

这篇文献引起人们的注意 , 特别是嗣君三年不得干预朝政 , 而将国家交大臣治理之论与通常认识似有不符 。 与此相关 , 涉及人们对《左传》中武姜其人的认知 。

嗣君三年不理国政 , 本于古礼 。 这种古礼以“高宗亮阴”的传说方式留存下来 。 高宗 , 即殷商中兴之王武丁 , 相传他即位时曾三年“亮阴” 。 最早记载这一事件的典籍为《尚书·无逸》篇 。 既然尚书中有这样的记录 , 那么对于三年不理朝政由母亲交给大臣就有依据了 。

而《论语·宪问》也有三年不言的说法 。

好 , 这就是前后两个面相的武姜 。 从武姜本人来看她出自申国 , 当年申国联合犬戎灭了周幽王 , 导致平王东迁 , 说明申国的力量足以强大 。 一个申国女子嫁到郑国 , 她的举动难保不会对整个国家外交造成影响 , 所以庄公后悔也是正确的 。

再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说 , 两个儿子都是自己的亲身骨肉 , 为何要逼着小儿子造反呢?造成骨肉相残?这个和现实逻辑伦理是不相符的 。

我的推论是 。 武姜在郑庄公继位后马上提出让小儿子出国占据 虎牢那是为了保卫郑国的一种潜在安排 , 孤儿寡母如果被大臣绑架了起码还有一个小子再郑国东出的门户把着 , 总还有希望 。 庄公不同意肯定是大臣们不同意 。 所以就把叔段送到了京城 。 在京城的建设也是事实 , 但是究竟建设到多大规模 , 无人所知 , 很可能也是大夫们挑拨的目的就是要灭了叔段 。 所以庄公也一直在推脱 。 这一点来看 骨肉情分比政治利益要高 。

但是叔段造反也是事实 。 原因是双方的挑拨之后必然走向决裂 。 此时的武姜 , 从情感和理性上都站在了小儿子一边 , 最终人间惨案发生但是也没有成为最终的悲剧 。

故事的最后有一点尾声 。

共叔段最终死在了他国 。 在此之前卫国的州吁弑杀卫桓公 , 自立为君 。 州吁继位后 , 联合宋国、陈国、蔡国替共叔段攻打郑国 。 联军包围郑国都城东门五天后撤军 。

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继位后 , 态度有所改变 , 他曾对臣下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 。 ”共叔段的子孙始称“公孙段氏” 。 这也算是兄弟最后的和好的表现吧 。


武姜,是偏心的妈妈还是历史的偏见?

武姜 , 是偏心的妈妈还是历史的偏见?// //

关于叔段的人物形象也是分裂的.正史上 也就是左传里就是一个非常邪恶 处心积虑阴谋造反失败的家伙.但是,在 诗经中 又是另外的面向出现.《诗经 郑风》 里面有两篇《叔于田》和《大叔于田》 。 一般有两派观点 。 一是一派认为“叔”是特指郑庄公之弟太叔段 。 《毛诗序》云:“《叔于田》 , 刺庄公也 。 叔处于京 , 缮甲治兵 , 以出于田 , 国人说而归之 。 ”欧阳修《诗本义》云:“诗人言大叔得众 , 国人爱之 。 ”虽两者有“刺郑庄公说”与“赞美叔段说”的不同 , 但对此诗“悦”、“爱”叔段的内容并无歧解 。 另一派认为“叔”非特指 。 《大叔于田》《毛序》谓“刺庄公也” , 认为“叔”即庄公之弟共叔段 , 孔颖达疏云:“叔负才恃众 , 必为乱阶 , 而公不知禁 , 故刺之 。 ”刘沅《诗经恒解》以为叔段武勇善射 , “庄公不能善教之以成其材 , 又不能善用之以全其才 , 而使陷于恶 , 诗人流连咏叹 , 惜叔实刺公也” 。 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又云:“叔段长于射御 , 力能暴虎 , 为国人所叹赏 , 宣扬传颂 。 ”

很显然这段叔 , 在他所在的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史书上的形象非常不一样 。 起码叔段也是一个爱民的 勇猛的 人 。 说明武姜喜爱这个小子也不是咩有道理的 。 无奈两个牛逼的兄弟只能一个成就大事 一个只能落得天下人指责 。

寤生成就了郑国的小霸 , 但是他并没有处理好自己的继承者的问题导致郑国陷入了长期的内乱庄公的五个儿子轮流当国君 郑国小霸事业就终止了

如果有如果 , 叔段还活着的话 是否有机会继任呢?那么郑国的霸业是不是可以再持续几年呢?历史没有如果 。 这些都是后来人的自己叹息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