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连队即上驻训场 同年兵表现为何如此悬殊?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刚下连队即上驻训场 同年兵表现为何如此悬殊?

一边是身戴红花 , 高站领奖台;一边是垂头丧气 , 没有了状态 。 刚下连队即上驻训场 , 这些新兵的表现为何如此悬殊——

本是同年兵 , 喜忧大不同

“新兵竟然得了第一!”当第79集团军某旅侦察营侦察二连姚智友激动地接过连长薛永燊为他颁发的锦旗时 , 领奖台下不少老兵的眼睛瞪得溜圆 。

下连后的第一次侦察兵专业比武 , 姚智友以两个单项课目第一名的成绩 , 一举夺得总评第一 。 班长吴先浩嘴角挂着一丝微笑 , 他早就预料到了这个结果 , 可是没想到这么快 。

今年 , 陆军部队探索展开“先训后补”模式 , 将绝大部分新兵训练的时间延长了3个月 , 效果究竟怎么样?带着这个问号 , 采访人员又走访了其他几个营发现 , 新兵走上领奖台、老兵台下当观众的现象 , 在该旅已非个例 。

“这好比是‘鲶鱼效应’ , 新兵素质提高了 , 对老兵的训练也是一种促进 。 ” 连长薛永燊介绍 , 自打姚智友拿了第一 , 连里的许多老尖子都铆足了劲儿 , 准备把“头把交椅”夺回来 。

这厢摽着劲练得热火朝天 , 那边却有人始终不在状态 。

这已经是班长吴先浩第三次看到新兵小吴躲在洗漱间发呆了 。 “咋了 , 身体不舒服?”自打小吴到了自己班里 , 就一直沉默寡言 , 训练成绩不理想 , 跟班里的其他同志也鲜有交流 。 到底咋回事?最近一段时间 , 吴先浩的心思都在小吴身上 , 殊不知小吴的心里老想着一个人:隔壁班的郭坚杰 , 跟他朝夕相处长达半年之久的新训班长 。

训练场上 , 小吴的目光不时投向旁边的那块场地;一有空闲 , 他就往隔壁班跑 , 有事没事找郭坚杰聊天 。 “郭班长 , 要是你还带我该多好啊!”听到小吴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 郭坚杰开始还很受用 , 后来却发现有些不对劲 。

于是他找到吴先浩 , 两个班长一碰头 , 发现问题所在:原来小吴在新训阶段心理状态就不稳定 , 靠着郭坚杰耐心的引导 , 好不容易适应了军营生活 , 能够跟上大家的训练节奏 。 可是下连之后班长换了 , 小吴一时间很难适应 , 于是就出现了前面的情况 。

“你当时是怎么带他的?”吴先浩开始向郭坚杰请教经验 。 两人决定 , 帮助小吴尽快摆脱这种心理依赖 , 早日“断奶” 。

小吴的事传到了旅领导那里 。 他们发现 , 在刚下连的新兵中 , 类似情况还有不少 。 尤其是部队开始野外驻训后 , 环境条件陡然变得艰苦 , 许多新兵没有了被新兵班长呵护照顾的感觉 , 更是难以适应 。

“我们一直讲求以情带兵 , 无可厚非但过犹不及 , 否则会培养出依赖心理强、自理能力差的‘温室花朵’ 。 ”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齐季介绍 , 针对这一现象 , 一方面 , 他们加强对连队干部骨干的帮带 , 指导他们用宽严有度、科学合理的方式带兵管兵;另一方面 , 采取“一帮一、一对红” , 帮助这些新兵更好更快地融入新环境、适应新岗位 。

一个月后 , 再次见到小吴时 , 感觉他仿佛换了个人似的 , 不仅训练积极 , 性格也开朗了 。 在最近一次连队评比中 , 他还登上了“龙虎榜” 。 (宋子洵 崔福琦 郭龙佼)

采访手记

“以情带兵”也要有度

■宋子洵

以情带兵是我军的优良传统 , 我军之所以能够长期建立和形成良好的官兵关系、兵兵关系 , 与此密切相关 。 组织新兵训练时 , 各级尤其强调以情带兵 , 这固然可以使新兵尽快消除初入军营的陌生感 , 融入军队大家庭 , 但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 , 以情带兵一旦过度 , 就容易演变成迁就 , 让有些新兵产生“巨婴”心理 , 这种“保姆式”的带兵方式与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要求是相悖的 。

从上文中战士小吴的经历 , 是不是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干部骨干带兵 , 特别是带新兵 , 在强调“以情带兵”的同时 , 也要注意突出“按标带兵”?也就是按照军人的条件、岗位的要求、打仗的标准培养和锻炼他们 , 使之成为不惧风雨的“楠木” , 而非不敢磕碰的“草莓” 。

近些年来 , 练兵备战成为热词 , 为军地熟知 。 很多社会青年怀着一颗“打仗的心”参军入伍 , 准备接受血与火的历练 , 但进入新兵营却发现 , 带兵骨干对他们比父母还体贴周到、小心谨慎 , 他们直呼“没想到”和“想不通” 。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 各级带兵人是该重新审视一下“以情带兵”的尺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