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场中法战争,为何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接生婆?

读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马关和谈对话记录 。 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说:“日本给予清国的刺激 , 相信对我国将来的进步会发生最有益的影响 。 我国人民对贵国抱怨之声甚多 , 然 , 与抱怨之感怀相比 , 余个人也许应该感谢贵国唤醒了中华国人 。 ”彼时的李鸿章感慨良多 。

毫无疑问 , 李鸿章说中了 , 甲午战争确实是近代中国的接生婆 。


那一场中法战争,为何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接生婆?

那一场中法战争 , 为何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接生婆?// //

马关条约谈判现场春帆楼

思想大解放

果不期然 , 《马关条约》签后不到一个月 , 一贯保守的两江总督刘坤一给朝廷上折《请修铁路公司借款铁路折》、《遵议廷臣条陈时务折》 , 建议铁路、教育、军事多方面改革 , 朝廷当即同意 , 并开工津芦铁路 。 1898年 , 仅二年时间内 。 津芦铁路即峻工通车 , 而且居然利润可观 , 在动荡艰难的前两年 , 年收益就达7%(随后数年更是迅即上升至28%) 。

朝廷终于偿到了近代化的甜头 , 接下来 , 津沽、芦汉、关东铁路如火如荼的动工 。 李鸿章花了20年时间都难以推动的中国铁路事业全面启动 。

接下来 , 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孙家鼐的京师大学堂、张謇的商业帝国、袁世凯的新军练兵、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改制、湖南的时务学堂、各地新闻报社等近代化事业如风起云涌、势不可挡 。

李鸿章最为艰难的叹息 , “中国人心真有万不可解者矣”的死结从此打开 , 中国传统社会思潮焕然一新 。 此后 , 中国进入了维新、新政与革命的道路 , 直至再度成为东方大国 。

可想而知 , 如果没有甲午战争 , 中国仍然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 。


那一场中法战争,为何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接生婆?

那一场中法战争 , 为何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接生婆?// //

1906年峻工的芦汉铁路

为什么历史没有提前转折?

可是略知晚清历史的人 , 十年前 , 还有一次中法战争呢?

知道 , 相对于甲午战争 , 中法战争伤亡比例接近 , 也同样是一支海军覆灭 , 同样持续时间之长 , 地域之广 , 兵种之多 , 中法战争似乎并不亚于甲午战争 。

据统计中法战争 , 中国伤亡11000人 , 法军总计2000人伤亡 。 甲午战争据《甲午中日战争全史》记录 , 中国伤亡16671人 , 日军总计2651人(不含瘟疫死亡) 。 中法战争的中方伤亡比例与甲午差不厘 。 如果考虑日军参战兵力7万多人 , 实际是法军的6倍多 。 那么中法战争实际上打得更狼狈 。

即然这么狼狈 , 那为什么中法战争没有打醒大清呢?


那一场中法战争,为何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接生婆?

那一场中法战争 , 为何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接生婆?// //

马尾海战图

没有数据统计的讳败为胜

首先看看 , 大清国的军报——镇南关的捷报,看一下当时的战报 , 1885年2月钦命帮办军务苏元春与彭玉麟奏报 , “ (镇南关)毙敌约数百 。 ” , 再看冯子材、张之洞奏报:第二次战报“又报十三日官军克复谅山 , 法人大挫 , 斩擒千有余人” 。 好家伙 , 两场战役下来(谅山战役是镇南关之后的追击战 , 可以计在一起)居然歼敌2000多人 。

法军在谅山前线合计6000人 , 一下子打残三分之一 , 要知道一场诺曼底奥马哈登陆战打下来 , 美军也才死伤了3000人 , 如果两次战役合计2000多人的战果 , 当然可以令人额首相庆的 。


那一场中法战争,为何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接生婆?

那一场中法战争 , 为何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接生婆?// //

而真正法国军方与采访人员的统计数据 , 法军总共战死不到百人 , 受伤300人 。 这数字与越南方面的相对接近 。 而随后的谅山之战却是典型的攻击失败战役 , 光冯子材部就死伤三百多人 。

再例如北宁失守后 , 清军统帅广西巡抚徐延旭还说“(法军)暗用教民导至南门内 。 南兵齐换白衣 , 倒戈相向” , 归罪于越南守军叛变 。 守城将军赵沃还说“计歼毙千余 , 擒斩数百 , 夺取枪炮干粮无算” 。 反正你老太后不会出国来看 , 混一日算一日 。

大清从来就没有什么十位数、个位数的统计 , 如张鸣教授所描述的大清战报典型套路:“打死无算 , 毙敌千余” , 至甲午战争时仍是如此统计 。 殊不知人家日本都早已是明确到个位数的精确统计 。

没有数据叫做忽悠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 笔者就体会过这种事情 , 公司的楼盘要开盘需要做个市场调查 , 派了一个负责人去调查竞争对手的公寓价格 。 他回来填调查表 , 我一看旁边那个楼盘卖到28000元/平米吓一跳;

于是 , 再细问带不带装修?喔 , 有啊 , 送装修至少要算2500元/平米;

是不是复式?是的 , 复式楼至少评估下来又要算2500元/平米;

现在是开盘阶段还是后期阶段?楼盘销售当然是开盘时价格低啊 , 再问 , 推出多少货卖了多少套?回答推200套 , 才卖了21套 。

很明显 , 这样的价格没有对应的销量 , 说明有水份 , 这就是一份不合格的市调报告 。

实际上 , 该竞争楼盘可参考的价格是21000元/平米 , 这与开始汇报上来的28000元/平米就差很远 。

如果是按这个做定价参考 , 那不是会坏大事?

所以 , 我的体会没有对应数据的文章看都不用看 , 数据没有分类三层以上者都没有可信价值 。

说回来中法战事 , 没有数据 , 什么样的战报都是一把糊涂帐 , 最后就知道败了 , 败成什么样 , 不知道 , 这样又能发现什么问题?

真正的中法战争

我们从几个侧面可以管窥双方的差距 。

1884年12月 , 法军进攻在北宁 , 清军黄桂兰驻防军20000人 , 法军6000人 , 早晨进攻 , 下午即攻克北宁 。 清军伤亡约1700余人 , 而法军仅死亡6人 , 伤25人 , 而且法军很多还是阿尔及利亚人 , 经营了一年的北宁防线如此轻易被突破 。

攻城当日 , 法军升起蒸气球(这一招在普法战争时期就已经用过了) , 观察城内驻防及炮位情况 , 并发布攻击信号 , 清军看得目瞪口呆 , 再等到法军攻击时已是措手不及 。

数学不好 , 误国误民

宣光战役中 , 清军16000人进攻仅600法军防守的宣光城 。 却打了足足一月有余 , 什么“滚草法”、地营术、派敢死队等手段用尽 , 硬是拿不下来 。

其时清军已装备著名的德国克虏伯大炮 , 可炮兵的数学水平太差 , 根本不会计算射击角度与远近 。 至于按指挥定点齐射 , 转换攻击目标都无法做好 。 大炮一开 , 要不就是放了高射炮 , 要不是就是打偏 , 对于600法人防守的宣光城还居然无计可施 。 而此战 , 清军就死伤了4000人 。

看傻了的清军

在宣光阻击战时 , 为阻击法军战舰沿红河援军时 , 清军动用数千人 , 砍伐数百大树和木排以封堵河面 , 想以此阻挡法舰 , 结果 , 法军出动挖掘机 , 一下子就把河道清理干净 , 工兵搭好浮桥 , 次日 , 一千多人进城 , 顺利救援宣光 , 这一路都把清军看傻了 。

看电报如看天书

接下来的谅山防守之战 , 新任总指挥潘鼎新电令冯子材部增援 , 冯子材部带来的人员居然不会译电 , 收到电报 , 如看天书 , 致使无法救援谅山 。

而法军的战时通迅就极为快速 , 每占领一地 , 即令通迅兵架设电报线路 , 各区域指挥迅即得知 , 各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迅即知晓 。 相比如清军 , 在越南各战场上之间 , 根本只能靠快马与士兵报信 , 最快也要一两天 , 作战配合效率差之千里 。

幸好 , 云南广西的国内电报已由招商局紧急开通(这个还得感谢一下李鸿章) , 国内电报经天津李鸿章处 , 至京城仅二三日即可看到 , 否则靠大清的八百里加急 , 一场仗的战况与调度 , 没有二个月 , 基本都往返不了 。

战地通迅空白这一点 , 但直到甲午战争时期仍无改观 。

双方科技、军力、素质、指挥体系差距实在是太大 , 从整体上看 , 军事实力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 而更奇怪这些新式的战法与近代军事思想运用 , 当时就没认真总结过 , 写在奏折上的都是争功诿过 , 弄虚作假 。

当然更不可能上达天听 。

镇南关之战的全局意义

镇南关 , 其实在之前已经被法军攻克过一次 , 法国因不打算攻击中国内地 。 旋又退回 。 而镇南关大捷时 , 是清军3万多军队 , 淮军、桂军、湘军、加上冯子材的萃军合兵一处 , 以计诱袭击了法军 。 此役因镇南关的地形特别适合防守 , 将士用命 , 诸军团结 , 取得了难得的胜利 。

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 , 法军司令尼格里过于轻敌 , 率2000多人冒进 , 孤军深入 , 被前后夹击 , 特别是法军仰攻不利 , 又遭两翼夹击 。 但法军边战边退 , 居然在重重包围中 , 还全师而归 , 法军阵亡97人 , 伤213人 。

实际上对于整个战局没有影响 , 关键是法军司令波里也回国了 , 前线的实际指挥尼格里 , 总是二楞子一样冲在前面 。 结果在谅山阻击时被流弹出中 , 几天之后不治而死 。 继任者爱尔明加不愿意再守谅山 , 觉得先退回河内比较安全 。

今天我们再看中国地图 , 谅山其实就在中越边境上 , 距镇南关19公里 。 此时 , 北宁、宣光仍在法军手中 , 更谈不上河内了 。

清军甲午战争时 , 大平山争夺战 , 宋庆部也曾打得日军伤亡400人(统计口径是386人) 。 两相对比 , 明显后者的结果还好 , 实际上这种战斗对于整个战争没太大影响 。


那一场中法战争,为何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接生婆?

那一场中法战争 , 为何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接生婆?// //

刘铭传雕塑

孤军奋战的台湾

而且从海军而言 , 1884年的马尾海战战败 , 沈葆贞创办了18年的中国第一支海军——马尾水师全军覆没 , 此时北洋海军尚未成军 , 中国已成有海无防之势 。

台湾之役 , 因驻守台湾的刘铭传的确能打(刘可称得上是清末最杰出的将领) , 法军占领基隆后无法前进,法军死伤200多人 。

就在镇南关大捷时,澎湖列岛已被法军舰队占领 。 台湾被全面封锁 , 澎湖一失 , 台湾的所有补给都没法供应 。

近代化的战争消耗远比之冷兵器时代大得多 , 光弹药、枪械消耗这两项就极巨 , 让刘铭传心急如焚 , 每日三电(幸亏台湾是通了电报) , 催促救援 , 南洋舰队运输舰5艘已被法舰击沉2艘 , 其余均被压制在港口无法出航 。 继续再战的话 , 可以预计不待甲午年 , 台湾就被法国先占领了 。

此时 , 北洋水师只有两艘铁甲舰 , 超勇与扬威号 , 而且吨位又小才1500吨 , 而对比来 , 法国最大的凯旋号装甲巡洋舰就达4127吨 , 远东舰队总吨位达15000吨 。

同年 , 日本又趁火打劫 , 朝鲜1884年鼓动朝鲜亲日派发动甲申事变 , 中日关系箭拔弩张牙 , 超勇 , 扬威两舰又迅即开往朝鲜与日海军对峙 , 抢先占据汉城 , 但北洋已基本无力南顾 。

所以 , 后来清廷停战的廷寄很明确 , “越南仅属藩国 , 而台湾确属我版图“ , 一旦有失 , 东部九省海疆门户大开 。 再不停战 , 台湾就危矣 。

奇妙的法国政治

那中法停战又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来也极富戏剧性 。

众所周知 , 法国第三共和国内阁制的脆弱 , 在存在的70年时间里 , 内阁更换了108届 , 差不多一届内阁才8个月时间 , 所以一点风吹草动内阁就下台 , 即使没有战争 , 茹费理内阁倒台亦属正常得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

法国的国力

其时的法国 , 虽然政治层面不稳定 , 但毕竟议会有强烈的民意基础 。 经济、民生、工业、军事层面的发展却相当稳定 。

1970年 ,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 德国当时一定要把法国给掳趴下 , 就要了个天文数字50亿金法郎(合7.2亿两白银,比中国甲午庚子赔款总和还要多)的战争赔款 。 可没想到 , 法国人很争气 。 凭借拿破仑三世打好的工业基础 , 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 不到三年就把德国战争赔款给还清了 。 并且迅速恢复 , 按现在的话说是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 所以法国以欧洲第二的经济实力也确保了法国的战争储备比清军要充足太多 。

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5500万两白银 , 而且还是赤字财政 。 农业国与工业国的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

着急了的曾纪泽

看看现在巴黎街头的黄背心那个闹腾劲 , 也许法国人天生喜欢吵吵嚷嚷 , 这也注定了战略是不稳定 , 侵略的意图必然是断断续续 。

谅山退守消息传来 , 即1885年3月31日议会已通过法国总理茹费理内阁5000万法郎的追加战争军费(前期两年越南军费仅约1450万法郎) , 茹费理已计划再战 , 但同一天茹费理内阁又被下课 , 以克里蒙梭(这家伙一战时任法国总理)支持的新内阁必欲再战 。

4月1日 , 驻英法公使曾纪泽 , 获知消息 , 马上致电总理衙门 , “法绅虽咎茹(费理) , 然谓须救兵 , 将刻议允饷五十兆 , 方允兵万人 , 俟新执政到任用” 。 连一贯主战的曾纪泽听到还要增兵一万人 , 军费5000万法郎 , 都马上致电总理衙门 , 意思是抓紧了 , 快停战 。

而茹费理又不希望更主战的内阁上台打他的脸 , 让步也要签了 , 一转念 , 急赶急的利用看守内阁的机会迅速与中国签订和约 , 造成既成事实 , 使得新内阁无法再战 。

4月4日 , 中国海关驻英代表金登干代表中方马上与法方在巴黎订约 。 于是和议遂成!6月李鸿章在天津正式签约《天津专条》 。

赢了还是输了?

整个朝廷一场战争下来 , 对方与自方伤亡多少 , 朝廷都没有一个统计 , 具体战况如何 , 差距如何 , 懵懂不知 。 实际上 , 输赢不过只是表象 , 重要的对待心态 。 哪怕爱面子 , 说自已打赢了 , 能认识总结差距也好 。

可惜 , 朝廷仅仅归之于“临阵怯敌 , 和战不定” , “贪生怕死” , “器之不精”等老生常谈的问题 。 广大的官员们还沾沾自喜 , 我靠 , 怎么不打了?怎么不直捣巴黎? 而全国都把舆论这场战争的屈辱归到李鸿章的卖国本性 , 就殊为可笑 。

殊不知 , 你的军事实力、科技水平、装备运输、经济实力 , 就是连军事素质也不能支撑你的战争 , 主战与和战的结果又能有什么区别?

于是 , 惨败之下 , 大清还赢得了战胜法国的假象 , 真是吾皇圣明 , 慈圣天威 。 似乎咱们这条洋务自强之路很正确喔!

朝廷的简单反思

你说清政府一点反思都没有 , 也不算公平 。 粗糙的分析带来的只能是粗糙的调整 。

太后老人家 , 天天看到的是奏折 , 今天接到海军战败奏折 , 全军覆没 , 那她知道海军要加紧建设了 , 明天接到四川丁宝桢电报 , 说鲍超军奉旨调前线 , 走了两个月也才到湖南 。 那她知道铁路应该要修了 。 所谓总结经验 , 就仅限于此 。

战后 , 因马尾水师全军覆灭 。 清政府接受了要大办海军的建议 , 先后投入了近二千万两银子打造北洋海军体系 。

醇亲王被打明白了

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譞之前反对修铁路, , 战后一举转变 , 在1888年《总理衙门请修津沽铁路折》明确支持修铁路 。 至此贯穿清末20年的铁路争议终被朝廷接受 。 只是接受归接受 , 可实际进度慢如蜗牛 , 至甲午战前才修了300公里铁路 , 其中还包括台湾巡抚刘铭传修的75公里铁路 。

然后 ,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 ,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 这样粗糙的战后总结 , 只能是头痛医头 , 脚痛医脚 。

官员的自负

朝廷中枢如此 , 而封疆大吏的自负之情亦可见一斑 。

清末的名宗 , 诸如左宗棠、张之洞们仍然沉浸于胜利 , 老左更是陶醉于收复新疆的功劳 , 说什么“中国不败而败 , 法国不胜而胜” 。 可是他也不想一想 , 他打败的只是阿古柏这种土匪部落级的对手 , 从来就没有与英法俄等正规军交过手 。 此种心态就更谈不上认真对比分析中国与列强的差距 。

傲慢的学习

而张之洞呢 , 却是接到停战圣谕“皆扼腕愤痛“ , 简直是”我还没赢够“!

虽然他也意识到与列强有差距 。 但带着这样的心态 , 与”抗法英雄“的光环 , 后面的工作自然就是目空一切 。 所以战后 , 英雄的“香帅”张之洞开始了他傲慢的学习之路 。

张提议的芦汉铁路不仅计划空洞 , 不切实际 , 而且十年都没有建设一公里 。

张办的汉阳铁厂 , 引进英国设备 , 铁厂筹备总办蔡锡勇说英国厂家建议要检测一下铁矿的酸碱性 , 才能决定提供什么样的设备 , 张之洞回复捡最好的先买一套 。 结果前后花了朝廷500万两银子(北洋主力舰队总共才花了不到500万两) , 甲午战前 , 一斤合格铁都没有产出 。 最后是实在没办法了 , 1895年由盛宣传主导 , 郑观应(中国早期维新派思想家)主持汉阳铁厂官督商办的改革 , 全面调整经营方式 , 才慢慢转亏为盈 。 当然这是后话 。

实际上 , 笔者认为 , 这两件事但凡做成一件 , 甲午之战也不会那么惨 。


那一场中法战争,为何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接生婆?

那一场中法战争 , 为何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接生婆?// //

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清流大臣的若无其事

接触具体事物的封疆大吏尚且如此 , 况朝廷的那一大帮清流们呢 。

贵为两朝帝师翁同龢 , 战前一意主战的 , 战后若无其事 。 后任户部尚书 , 一说修铁路就没有钱 。 当时 , 1889年 , 刘铭传要借洋商商办接基隆煤矿 , 翁同龢户部不同意 , 申斥驳议!致使刘铭传愤请辞台湾巡抚!1892年再奏朝廷停拨北洋海军采购军械三年 。 至此 , 北洋海军的军备就此被日本联合舰队一举追上 。

李鸿章的蜕化

所以整个朝廷的近代化 , 仍只是北洋大臣李鸿章一个人在做点实事 。

但李鸿章也未脱官员习气 , 更未曾有对中法战争的教训认真分析 。 李早已不复当年创建新淮军之锐气 , 其创办的水师与武备学堂 , 淮军改制 , 部队新式训练基本流于形式 , 更别说什么总参谋制、近代化部队指挥序列革新的引进 。 至甲午战争时 , 淮军已暮气沉沉 。

而更要命的是 , 1890年 , 因一件换旗小事 , 逼走了北洋海军总教习英国将军琅威理 , 至使北洋海军的训练再无严格把控训练的将领 。

讳败为胜的沾沾自喜 , 太容易让人成为不思进取的糊涂虫 。

全国上下仍然是李鸿章所说 , “今不以不如人为耻 , 而独以学其人为耻 , 将安于不如而终不学 , 遂可雪其耻乎?”

奇葩的萨英战争

如果换成是日本人 , 无论是北圻、河内、太原之败、还是马尾覆没 , 台湾之危 。 其实每一场战役都够打醒一次日本人的 。

我们再看看日本的萨英战争 , 两相对比就会很奇葩了 。 1863年 , 英国因“生麦事件” , 军艘炮击鹿儿岛的城市及炮台 , 萨摩藩炮台立刻反击 。 战后 , 萨方才死伤了17个人 , 相反英方死伤80多人 。 但这一战把日本人打明白了 , 知道比起英国人差远了 。 英国人还没来得及报复 , 3个月后 , 萨摩藩主岛津久光主动找到英国人议和签条约、赔款 。

主动赔款

一下子把英国领事给搞糊涂了:“明明是我们打败了 , 怎么还找上门来赔款签约?”原来岛津久光 , 战后研究了一下英国人的舰炮 , 发现自已的土炮根本不是英国人的对手 , 英军的阿姆斯特朗舰炮可打到4000米远 , 而且炮膛有膛线设计 , 飞行轨迹可控 , 命中率又高 。 当时只是英国人大意了 , 一时离得岸台太近 , 加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刚打完 , 准备又不充分 。

日本人一合计 , 明白后果不堪设想 , 赶紧议和认输吧 。

接下来 , 停战、尊王、开国、“求智识于世界” 。 而具有反讽的是 , 当年参与那场战争的人物 , 如天天吵着要攘夷的大山岩、东乡平八郎、寺岛宗泽等人 , 一下子由攘夷派转变成了开国派 , 日后都成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名将与名臣 。 尤其是大山岩成为甲午战时陆军元帅 , 东乡平八郎更成了日俄战争联合舰队总司令 。

发动甲午战争的导火索

在清日战争实录记载 , 日本人发动甲午战争最大的刺激 , 来自于1886年北洋水师的长崎事件 。 因语言不通 , 造成北洋水师5人死亡 , 伤40人 , 日方警察死1人 , 伤50多人 。 李鸿章当即威胁日本公使“我兵船泊于贵国 , 舰体、枪炮坚不可摧 , 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 要求日本严肃处理肇事警察 , 日本屈服 。 但日人认为不公 , 全民引以为耻 。

自从长崎事件后 , 日本人就紧锣密鼓的决心与大清一战 。 大力发展海军、引入德国的总参谋制 , 加快经济建设 。 至甲午战争时 , 铁路已建成3千公里 , 接近清国的十倍 。 甚至连小学生也以打北洋舰队的定远舰、镇远舰为游戏 。

不得不叹到 , 日本人就为何如此在乎国家安危 , 也善于如此“玻璃心“ , 一点点小的”委屈“就使得日本人如此卧薪偿胆 , 睚眦必报 。

宝贵的经验跑去日本了

中法战争 , 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日新月异 , 军事装备的不断更新 , 仅海军而言 , 差不多5-10年就更新换代 , 从蒸汽战艘、铁甲战舰、撞击巡洋艘、重型铁甲舰、快速巡洋舰的相继诞生让人眼花缭乱 , 应接不暇 。

日本派了大量的军事观察员至中国观战 ,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乡平八郞 , 在马尾海战中 , 他带着日本参观团亲眼观看了中法海军的军事较量 , 第一次现场体验了近代化战争的残酷及变革之快 。 为其日后的海军作战思想引入了实战的基石 。

而这些宝贵的经验 , 本应当是中国的 。

既使至如今 , 日本的经济发展、工业实力、高科技仍然是让国人羡慕嫉妒恨 , 日本人的诺贝尔奖拿到手软 。 既使是一个日本足球队 , 也让中国球迷心酸不已 。

不由得感叹 , 无论是过去还是如今 , 日本真的是中国现代化的一根凶狠的皮鞭!

就令铁舰成行 , 铁路四达 , 果足恃欤!

1884年 , 两广总督张树声临逝之时 , 留下了近代史上著名的“遗折” , 如是说:“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 , 论政于议院 , 君民一体 , 上下一心 , 务实而戒虚 , 谋定而后动 , 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 无论竭蹶步趋 , 常不相及 , 就令铁舰成行 , 铁路四达 , 果足恃欤!”果然不出十年时间 , 铁舰成行的北洋舰队果然在甲午的炮声中 , 被一语成戳!

而当初的对手 , 清醒的法国人与中国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 法国在自强了40年之后 , 通过内修外联 , 却在一战中同仇敌忾 , 一举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德国 , 完成对德国的绝地反击 。

所以 , 梁启超说的更精譬:“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 , 实自甲午战役割台湾 , 偿二百兆始” , 真正重要的 , 让这个天朝上国觉醒的 。 是后面这句“割台湾 , 偿2亿两”这一句!

能说什么呢?不被人打得痛断肝肠 , 就总是“天朝上国”心态 。

历史终未在此转折

所以 , 笔者其实不是说清朝应该被打得更惨 。 而是想说明的是 , 人都必须重视自已的每一个对手 。

当时 , 如果边将有明确奏报有数据有对比 ,

如果疆臣不是抱着胜利之师的傲慢心态 ,

如果朝廷当初能稍微全面的总结 。

如果清廷认为即使惨胜 , 在认真反思一下“胜利”如此艰难 , 差距如此之大后 , 而进行全面或部分的改革 。 使中国的铁路建设、军事体制、经济发展但凡有所推进 。

那么 , 怎么不至于要到甲午战争的“创深痛剧”中才打醒;也不会蒙受的割让台湾与辽东 , 赔二亿三千万两的耻辱 , 以致“君臣相顾泪沾衣” 。

所以 , 你会看到真正的企业家 , 如阿里与腾讯 , 虽然每个领域都打得你死我活 , 蚂蚁金融与微信银行斗得不亦乐乎 , 但马云与马化腾仍然是彼此尊重 , 相互敬畏 。

其人也好 , 公司也罢 , 国家也如是 。

不仅要对自已狠一点 , 也许还要重视一个对自已狠一点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