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疑案:朱棣到底有没有向朵颜三卫割地借兵?

在很多明朝史书中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 那就是明成祖朱棣靖难起兵之时 , 曾经借兵兀良哈及朵颜三卫 , 并为此割地的事件 。

其实也不能说是割地 , 只是将北部边防区域划归朵颜三卫管辖 , 对明朝来说这是一种战略收缩 , 但朵颜三卫却从此逐步蚕食大宁地区 , 因此朱棣的这一举动一直以来都为人所诟病 。

就像郭造卿所著的《卢龙塞略》中所说的一样:“今言大宁者 , 率谓我成祖畏兀良哈 , 盖未之考耳 。 ”说明朱棣放弃大宁这个观念在明朝其实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 没有人去详细考证他的来源和说法 , 就像是一个常识一样扎根于人们的心里 , 但是很明显这个说法是有待商榷的 , 那么我们就来考证这个说法是否属实吧 。


明初疑案:朱棣到底有没有向朵颜三卫割地借兵?

明初疑案:朱棣到底有没有向朵颜三卫割地借兵?// //

按清修《明史.宁王传》记载:

“大宁在喜峰口外 , 古会州地 , 东连辽左 , 西接宣府 , 为巨镇 。 带甲八万 , 革车六千 , 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 权数会诸王出塞 , 以善谋称 。 燕王初起兵 , 与诸将议曰:【曩余巡塞上 , 见大宁诸军慓悍 。 吾得大宁 , 断辽东 , 取边骑助战 , 大事济矣 。 】建文元年 , 朝议恐权与燕合 , 使入召权 , 权不至 , 坐削三护卫 。 其年九月 , 江阴侯吴高攻永平 , 燕王往救 。 高退 , 燕王遂自刘家口间道趋大宁 , 诡言穷蹙来求救 。 权邀燕王单骑入城 , 执手大恸 , 具言不得已起兵故 , 求代草表谢罪 。 居数日 , 疑洽不为备 。 北平锐卒伏城外 , 吏士稍稍入城 , 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 。 燕王辞去 , 权祖之郊 , 伏兵起 , 拥权行 。 三卫彍骑及诸戍卒 , 一呼毕集 。 守将硃鉴不能御 , 战殁 。 王府妃妾世子皆随入松亭关 , 归北平 , 大宁城为空 。 权入燕军 , 时时为燕王草檄 。 燕王谓权 , 事成 , 当中分天下 。 ”

从这段《明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个关键信息 , 朵颜三卫是由宁王朱权带领 , 宁王的三护卫在建文年间被削夺 , 朱棣攻取大宁的目的是破除辽东官军对自己的威胁 , 并且夺取朵颜三卫为己用 , 壮大自身实力 。

而一开始朱棣单骑入城取得朱权信任 , 私下里却勾结朵颜三卫的士兵并且在大宁城外埋伏下自己的军队 , 在临行饯别的时候伏兵四出胁迫宁王跟自己走 , 可以说整个过程是非常之曲折并惊心动魄 , 似乎根本挑不出有任何的毛病 , 但很可惜的是这段记载 , 通过多方史料印证 , 可以证明全部都是错误的 ,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明初疑案:朱棣到底有没有向朵颜三卫割地借兵?

明初疑案:朱棣到底有没有向朵颜三卫割地借兵?// //

首先第一点 , 朵颜三卫是否位于大宁?大部分人可能就此默认了 , 但是其实这是错误的 , 因为根据日本著名的东亚史学者和田清教授的《兀良哈根据地》考证 , 洪武 , 永乐时期兀良哈卫的居住地位于黑领鸦山 , 彻彻儿山 , 屈裂儿河地区 , 都是位于大兴安岭的白山黑水之间 , 距离大宁十万八千里 , 而兀良哈在此时并没有任何南迁迹象 。 至少在明中叶以前 , 兀良哈尚主要在嫩江流域活动 , 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到大宁来 , 更不可能借兵了 , 那么所谓兀良哈卫在大宁的说法是哪里传出来的呢?

按照郭造卿的《卢龙塞略》记载:“自宣德后大驾不征 , 正统后大师无成国之出塞 , 景泰后天臣无肃慜之经略 , 则天顺《一统志》后而有畏地予夷之说矣 。 ”

意思是说 , 自从宣宗以后皇帝不再御驾亲征 , 正统以后大军出塞没有再像成国公朱勇一样的 , 景泰以后朝廷重臣没有像于谦一样懂得经略北疆的 , 到了天顺年间编修《大明一统志》便有了割地给兀良哈的说法 。

那么兀良哈究竟是何时南下的呢?按《明英宗实录》景泰五年六月的记载:

“先是 , 泰宁等卫都督佥事革干帖木等遣人上书言:【往者也先令我三卫来扰边 , 方近又召我三卫听彼驱役 , 切思我三卫人民世受天朝大恩 , 不敢背逆 , 愿附塞居住 , 为中国藩篱 , 且乞大宁废城 , 及甲遁见赐 , 如有外侮 , 愿备前驱 。 】”


明初疑案:朱棣到底有没有向朵颜三卫割地借兵?

明初疑案:朱棣到底有没有向朵颜三卫割地借兵?// //

此时兀良哈三卫便祈求大宁废城交给他们居住 , 但是这一要求被时任兵部尚书于谦给否决了 , “以为三卫变诈不一 , 不可从 。 ”先有了这一事件的发生 , 而到了天顺五年李贤等人编著《大明一统志》时 , 便有了割地兀良哈的说法 , 这种不加考证就记载入书的做法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 也导致了这个讹误千古的错误 , 让明成祖朱棣背了一口黑锅 。

第二个问题 , 既然兀良哈三卫都不在大宁 , 那么宁王所谓的统领的“朵颜三卫”又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按《明太祖实录》记载:“戊戌 , 命汉、卫、谷、庆、宁、岷六王往临清训练军士 , 各置护卫 。 汉王甘州中护卫卫王 , 广宁中护卫 , 谷王兴州中护卫 , 庆王宁夏中护卫 , 宁王营州中护卫 , 岷王西河中护卫 。 ”

从此条记载可以说明宁王的护卫并不是什么“朵颜三卫”而是“营州护卫” , 那么这个“营州中护卫”又是怎么样变成三卫的呢?

按《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八年记载:

“甲申 , 诏置辽、宁、谷、庆、肃五王护卫指挥使司 , 命武定侯郭英会辽东都司分调广宁、义州等卫官军置辽王广宁左、右二护卫 , 北平都司调大宁左、右二卫为宁王营州左、右二护卫 , 宣府左、右二卫为谷王宣府左、右二护卫 , 改兴州中护卫为宣府中护卫 , 陕西都司调庆阳卫为庆王宁夏左护卫 , 改宁夏卫为右护卫 , 调甘州在城官军置肃王甘州右护卫 。 ”


明初疑案:朱棣到底有没有向朵颜三卫割地借兵?

明初疑案:朱棣到底有没有向朵颜三卫割地借兵?// //

从本条记载我们可以看出 , 自开始朱元璋为边疆塞王置中护卫以后 , 又增调了官军补充为左 , 右二护卫 , 而这左 , 右而护卫和之前所配置的中护卫结合起来 , 便成了所谓的“三卫” , 而宁王朱权的正是每个王爷标配的“三护卫” , 他的三护卫是“营州左、中、右三护卫” , 引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词:不是所有“三卫”都叫“朵颜三卫” 。

那么自然成祖奇袭大宁也并不是为了劫持朱权和图谋他手下的三护卫 , 恰恰相反 , 按《明太宗实录》记载:“时宁王权三护卫为朝廷削夺者 , 尚留城中 。 至是 , 皆归附 , 上悉以还宁王 。 ”朱棣非但不要他的护卫 , 还悉数还给了宁王 , 而《明史》记载的一系列勾心斗角自然也是错误的了 , 奇袭大宁 , 只是朱棣单纯从战略上考量 , 大宁对他后方威胁极大 , 不得不拔除这个钉子 , 断辽东一臂 , 给自己打开局面 。


明初疑案:朱棣到底有没有向朵颜三卫割地借兵?

明初疑案:朱棣到底有没有向朵颜三卫割地借兵?// //

写到这里其实该说的都差不多说完了 , 但是还有一个点我们还没有讲到 , 既然燕王朱棣并没有夺取“朵颜三卫” , 那么他的军队里哪里来那么多的蒙古人呢?在《明太宗实录》中随处可见胡骑的记载 , 比如:“时敌有胡骑三百来降 , 上令宿卫 , 我胡骑指挥省吉悉令解甲释兵而休 , 既而尽杀之 。 黎明 , 上问胡骑降者安在?”“二月甲寅朔 , 军中久不闻敌兵消息 , 上遣胡骑指挥款台领兵十二人 , 人二骑 , 北行觇之 。 ”等等 。 实际上这些胡人并不是来自于所谓的“朵颜三卫” , 而是在洪武年间 , 太祖朱元璋对蒙元的多次打击之下 , 投降归附大明的蒙古人 。 比如靖难之役中著名的第一猛将张玉 , 就是在明朝对蒙元持续打击下 , 拖家带口投降大明的元朝高官之一 。 “张玉 , 字世美 , 祥符人 。 仕元为枢密知院 。 元亡 , 从走漠北 。 洪武十八年来归 。 从大军出塞 , 至捕鱼儿海 , 以功授济南卫副千户 , 迁安庆卫指挥佥事 。 ”

史书不密 , 偶有错漏 , 只能靠我们广大历史爱好者 , 凭着熊熊的八卦之魂 , 用缜密的思考和研究去发掘历史真相 , 这个发掘的过程亦是有趣且快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