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小说《三国演义》描绘的汉中之战 , 似乎是一场彻彻底底的顺风战:定军山一战夏侯渊被斩杀 , 曹操亲自来和刘备决战 , 但诸葛亮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 , 用了"背水扎营"的疑兵之计就把曹操杀的铩羽而归;汉水之战赵云更是奇袭曹军的粮草辎重 , 直接将曹军最后的家当也击溃了 , 最后刘备顺理成章的就进入了汉中称王 。

但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 不仅要考虑受众的知识水平把战场描绘的传神以引人注目 , 更掺杂了作者本人的主观倾向—尊刘贬曹 , 汉中之战也就成了倒向刘备一方顺风战 。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 , 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

实际上 , 汉中之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 这场战争不光是持续了两年之久 , 双方也都投入了非常多的战力 , 参战的都是历史名将 。 而且不单单是曹军有夏侯渊战死的失利 , 刘备方的局势也不容乐观 , 战争后期已经到了"男子当运 , 女子当战"的境地 。

公元219年三月 , 曹操亲自来到汉中和刘备决战 , 而仅仅在五月 , 曹操就主动撤军 , 放弃了汉中这一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 , 让刘备进驻汉中称王 。 曹操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主动放弃汉中?他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接下来笔者将从后勤及宏观战略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 , 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

1、 后勤—汉水之战是重要的转折点

曹操亲自来争夺汉中 , 将数千万囊粮草运送到北山囤积:

《三国志·赵云传》:曹公争汉中地 , 运米北山下 , 数千万囊 。

当时黄忠一见曹军运送了如此多的粮草 , 就和赵云商议去偷袭 。 但粮草辎重 , 曹操方一定有重兵把守 。 谨慎起见 , 赵云同黄忠约定期限 , 而后黄忠率军去劫粮 。 果不其然 , 黄忠中了埋伏 , 赵云率轻骑死战 , 救出黄忠等人 , 但曹军仍紧追不舍 , 直至营帐前 。 赵云大开营门 , 偃旗息鼓 , 曹军怀疑有伏兵 , 回马就走 , 赵云趁势反击 , 曹军吓得魂都没了 , 自相践踏 , 死伤无数 。 经此一役 , 蜀军成功袭取了曹操的粮草 。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 , 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

粮草辎重的丢失对曹军有何重大影响?

粮草供应 , 是古代战争后勤的主要组成部分 。 "军无辎重则亡" , 粮草供应 , 是军队作战的基本保证 。 而对于一支作战的军队来说 , 军队的数量越大 , 对粮草的依赖也就越大 。 历史上 , 不少战争的胜败都是由于粮草供应的成效决定的 , 每次战争的不少战役的主要目的也都是使自己获得粮草供应或破坏敌方的粮草 。 正如《百战奇略·粮战》中所说:

"凡与敌垒相对持 , 两兵胜负未决 , 有粮则胜 。 若我之粮道 , 必须严加守护 , 恐为敌人所抄 。 若敌人饷道 , 可分遣锐兵以绝之 。 敌既无粮 , 其兵必走 , 击之则胜 。 法曰:"军无粮食则亡 。 "

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 , 粮草供应的缺失 , 最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军心的剧烈动摇 , 为国家出死力 , 饭都吃不饱 , 你让我拿什么出死力?典型的就是曹操在和袁绍在官渡决战时的困境:"操众少粮尽 , 士卒疲乏 , 百姓困于征赋 , 多叛归绍者 。 "由于没有粮草供应直接导致战争失败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 譬如长平之战时 , 秦国战神白起断绝了赵军的粮道 , 将赵军一分为二 , 既没有援军也没有粮草供应 , 接连四十六天 , 最后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境 。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 , 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

汉水之战 , 粮草辎重被偷袭对曹军的影响可见一斑 。 古代兵家根据战争的具体情况 , 对粮草供应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手段:作战时间达几年之久的 , 宜用屯田;几个月的 , 就采用后方运输;几天的就采取就近获得补给的方式 。

这时曹操有两个选择:一、后方运输粮草获得补给;二、"因粮于敌";

通过后方运输获得粮草 , 对曹军来说是不现实的 。 《孙子兵法·作战》中就中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 , 远输则百姓贫 。 "曹军远道而来 , 战线也被拉得很长 , 后方运输 , 不光在时间效率上不允许 , 而且 , 运输粮草运粮队本身也是消耗极大的 , 所消耗的甚至比运输粮草本身更多 。 曹军的粮草需要从关中平原内地运送而来 , 几百上千里的跋涉 , 对于国家和民众来说都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 南阳一带已激起了严重的民变 。 所以 , 通过运输粮草的方式解决后勤问题是行不通的 。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 , 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

而所谓"因粮于敌" , 就是就近从敌方获得粮草供应 , 这一主张 , 早在《孙子兵法·作战》中也已有分析:"善用兵者 , 役不再籍 , 粮不三载 。 取用于国 , 因粮于敌 , 故军食可足也 。 "也就是说 , 粮草供应不必多番征集运输的力役 , 最好的办法是在敌区获得物资 。 这样不仅有利于粮草问题的解决 , 还能进一步控制敌方军需物资 , 变被动为主动 , "因粮于敌 , 是变客为主也 。 "

可惜的是 , 曹操完全无法实施"因粮于敌"的战法 。 刘备方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法 , 在山上扎营 , 占据险要 , 固守不出 。 就近获得补给 , 对曹军来讲就成为了一种奢望 。 而曹操本人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 对后勤供应的见解也更为稳重 , 他也早就指出:"城小而固 , 粮饶 , 不可攻也 。 "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 , 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

由此可见 , 在后勤供应问题上 , 曹军已面临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处境 , 再打下去就是徒增人力物力消耗 , 在这种劣势下 , 放弃汉中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

2、 战略—汉中的战略价值对双方不是均等的

对力量较弱的蜀汉来说 , 汉中是必争必守的地方 。 倘若丢掉汉中 , 武都、阴平就十分危险了 , 四川盆地和关中、陇右之间也失去了一个保护其安全的缓冲地带 , 敌人可从多条路线发起攻击 , 极容易形成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 。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 , 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

汉中之战形势图

而倘若蜀汉占据汉中 , 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 从多条道路向魏国发动攻击 , 而魏国倘若分兵防守 , 自然会分散力量 。 历史上诸葛亮和姜维发动的北伐 , 虽然魏蜀互有胜负 , 但基本还是蜀国掌握着主动权 , 这与蜀汉掌握汉中的控制权有密切的关系 。 蜀军可从各个方向出击 , 声东击西 , 魏军虽然人数上占优 , 但疲于防守 , 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 。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 , 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

汉中这一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曹魏来讲固然也有很重要的军事意义 , 但曹魏对其依赖程度远不如蜀汉那么迫切 。 能够掌握汉中自然很好 , 但倘若付出的代价太大 , 难以承受 , 也不妨放弃它 。 正如前文所述 , 驻守汉中已给曹魏的国力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 曹操还曾形象的把汉中比作将"食之无味 , 弃之可惜"的鸡肋 。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从后勤及战略角度看:汉中之战 , 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

蜀汉北伐 , 必过秦岭

曹操采取放弃汉中的做法 , 难以通行运输困难的秦岭留给蜀汉 , 并把百姓全部迁徙出汉中 , 将汉中变成无人的荒地 , 使蜀军无法在北伐时获得补给 。 自己则通过防守来休养生息 , 恢复和增强国力 。

从之后的历史来看 , 姜维和诸葛亮的北伐 , 始终因秦岭的阻隔而导致粮草不济 , 最终被迫撤军 , 数十年未有明显的进展 , 国力反倒因此受累 。 这也从侧面说明 , 曹操基于形势 , 对汉中的战略价值做出了正确而客观的判断 , 同时又目光长远 , 对此后的部署做出了明确规划 。 曹魏虽输了汉中一役 , 却实实在在赢得了整个战局 。

参考文献资料:

《中国古代战争地理枢纽》《中国古代军事后勤史》《三国志》《孙子兵法》《百战奇略》

我是江暮云 , 愿同大家一起遥望远去的历史薄云互寄共识 , 原创不易 , 欢迎大家关注、评论交流 , 祝您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