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什么喜欢《三国演义》
罗贯中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于元末明初问世时 , 三国的故事在民间已经流传了近千年并已经传入了日本 。 在大约14世纪后期完成的军记物语《太平记》里已经可以见到许多三国的故事 , 其中卷二十的插话讲述孔明出山与孔明之死 , 诸如“三顾草庵” , “死诸葛走生仲达”之类的重要元素都已具备 , 可见这个故事已经相当完整 。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三国演义》// //
《三国演义》真正登上日本文学舞台 , 应该始于元禄二年(公元1689年) , 湖南文山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经过三年时间翻译而成的《通俗三国志》的问世 。 译者为京都天龙寺的僧人义彻和月堂两兄弟 , “湖南文山”实为译者的笔名 , 先是义彻开始着手翻译 , 其死后 , 他的弟弟月堂继续完成了《三国演义》的翻译 。
这部日译本的《三国演义》的和刻印刷作业过程仅仅花了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 , 比起另外两部明代古典小说可谓神速:《通俗西游记》和《通俗忠义水浒传》的日本和刻印刷作业从开始到完成 , 各自都花了70年和34年的时间 。
《三国演义》如此受到欢迎有两方面的原因 。 第一 , 伴随着武士阶级的崛起 , 诸如《太平记》这样的军事战争文学原本就是日本民族文学中一个富有特色的体系 。 而军事斗争恰恰是《三国演义》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 正迎合了日本读者的口味 。 而它描写三国时代曹、刘、孙争雄征战的区域 , 几倍于全日本的国土;豪俊并起 , 猛士如云 , 也令日本的军记物语望尘莫及 。 至于书中展现的给日本人以“奇想天来”之感的权谋术数 , 在日本是不曾有过的 , 而描写的方法又多夸张之笔 , 其战况之“壮快雄大” , 读者不能不为之“血涌肉跃” , 拍案三叹 。
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比较意外 。 较之其他三部古典名著(特别是《水浒传》与《红楼梦》) , 《三国演义》的语言比较保守 , 早期白话成分较少 , 而传统的文言被大量使用 , 甚至有些段落直接引自陈寿的《三国志》 。 在明清小说传入日本以前 , 日本的汉学者学习和阅读的是《史记》、《汉书》、《文章轨范》一类的文言作品 , 对于宋明时代的白话书籍已觉难懂 , 对于他们来说 , 反而是《三国演义》阅读起来比较容易 。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三国演义》// //
《通俗三国志》的出现 , 对江户文学的影响深远 。 后来有评论家称它是“江户文学中没有能与《通俗三国志》比肩的作品 , 至少小说中一个也没有” 。 其影响所及 , 不但为了能够满足不懂汉文 , 甚至也不懂日文的人(主要是妇女和儿童)的阅读欲望 , 而出现了绘卷本的《三国演义》(以图画为中心 , 配以简单文字的一种读本) , 连江户时期的杰作《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创作也深深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 。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三国演义》// //
在《三国演义》于日本的传播或者说“本土化”的过程中 , 吉川英治的现代小说《三国志》标志着日本版的《三国演义》最终问世 。 吉川英治(1892-1962年)34岁时在《大阪每日新闻》上连载《鸣门秘帖》 , 一举成名 , 评论家、小说家木村毅(1894-1979年)甚至认为他“超过法国的大仲马” 。 吉川英治版本的《三国志》最大的改动 , 就是将小说的结束设定为到诸葛亮去世为止 , 这种整体结构布局的改变意义深远 , 显示了日本人的“孔明崇拜” 。 有人认为 , “日本的三国热 , 说到底就是孔明热” 。 早在《太平记》里 , 其他三国人物的出场都只有2-3次 , 唯有诸葛孔明多达22次 。 作为忠肝义胆的忠臣、天下奇才的军师 , 诸葛亮在日本人的理解中 , 是《三国演义》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 按照已故作家司马辽太郎的说法 , 明治初年大阪城内颇多说书场 , 长年演说《三国演义》等 。 由于故事太长 , 听众往往虎头蛇尾 , 逐渐走失 。 但只要门口一贴出“孔明今起登场”的纸条 , 听众便又骤然增加……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LeBron 17 Low为什么低帮还要减配?
- 《圣斗士星矢》史昂也触摸到女神之血,为什么寿命没有延长?
- 立春卦是新年第一卦,立春卦为什么重要?
- 魏晋著名富豪石崇,杀美人不眨眼,为什么独宠绿珠?
- 鼠年说鼠3:老鼠为什么爱上灯台偷油喝?
- 皇甫谧后人究竟去了哪里?为什么皇甫谧故里甘肃灵台今天没有皇甫氏家族后裔?
- 跳槽,面试官问“你为什么离职”时,实际上是在问什么?
- 真实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被骗财骗色
- 保险产品为什么会同责不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