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宇:后母戊鼎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高新宇:后母戊鼎
三千九百多年前 , 殷商国力强盛 , 工匠们正在铸造一个巨大的青铜器 , 这项大型工程 , 在当时堪称尖端科技 , 从采矿、冶炼、运输、合金、铸造、修饰成形 , 过程十分漫长 , 它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后母戊鼎 。
后母戊鼎 , 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 , 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 祭祀其母戊所制 , 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 该鼎呈长方形 , 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 , 壁厚6厘米 , 连耳高133厘米 , 重达832.84公斤 , 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文物 。 它的鼎腹为长方形 , 上竖两只直耳 , 下面是四根圆柱形鼎足 。 鼎身四面的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 , 其他各处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纹饰 , 主要是精巧的云雷纹和和饕餮纹 。 饕餮是传说中的神兽 , 把它铸在青铜器上寓意吉祥、丰年足食 。 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 。 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 。 足上铸的蝉纹 , 图案表现蝉体 , 线条清晰 。 后母戊鼎工艺精巧 , 纹饰美观庄重 , 是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的真实体现 。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 。 根据铸痕观察 , 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 。 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 , 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 , 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 。 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 铸造此鼎前后各道工序均需大量熟练工人协同配合 , 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 。 而且如此大型的器物 , 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 , 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 。 后母戊鼎的铸造 , 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 , 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 是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技术成就的充分体现 , 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
殷商时 “国之大事 , 在祀与戎” , 殷商人的青铜主要是祭礼器和武器 。 而后母戊鼎是典型的礼器代表 , 据学者考察后母戊鼎可能是用来农业祭祀的 。
关于后母戊鼎的出土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 早在1939年 , 大鼎就已经在河南安阳的小屯出土 。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 当地的老百姓为了保护大鼎 , 将它重新深埋在地下 , 巧妙地隐藏起来 , 使这件国宝躲过了战乱 。 直到抗战结束以后的1946年6月 , 大鼎才重见天日 。 此后大鼎被运到南京 , 由当时的中央博物院接收 。 新中国成立以后 , 后母戊鼎入藏国家博物馆 , 成为镇馆之宝 。
伫立在展厅内的后母戊鼎 , 不仅以它伟岸的身躯 , 展现着中国青铜铸造史上的奇迹 , 它更像是一位民族精神的守望者 , 静静地与凝视它的后人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电子课本】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电子课本】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盘点《三国演义》中的神仙、高人以及隐士
- 顾雍:站在高处也一尘不染的东吴名相
- 高三历史总复习:古代经济经济结构和特点考点讲解(人民版)
- 牡丹故事 | 曹州牡丹有高品,恰似水浒一丈青!
- 深藏不露的高手
- 这个神仙很特别,在民间威望高,由老百姓自行选出
- 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虽然逃脱了惩罚,但却受到了更痛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