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终相杀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 , 皇帝和太子 , 总是最具话题性的一对特殊父子 。 一个是现在的君主 , 一个是天下未来的掌权者 , 可太子又不一定是皇帝最喜欢的儿子 , 于是乎皇帝和太子之间有着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父子关系 , 这层关系要考虑的太多 , 更是厉害关系穿插其中 。 以致于民间会有“最是无情帝王家”的说法 。

例如最近以唐玄宗朝天宝三载为背景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 , 我们可以很显然的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对太子李亨充满着防备 , 不仅对其有着诸多限制 , 甚至像一张无形大网般笼罩在李亨头顶 , 压的他什么事都要小心翼翼 。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终相杀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 , 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 , 最终相杀// //

事实上 , 在真实历史中李亨就是一位命运非常坎坷的太子 , 或是由于李唐王朝的无情传统 , 或是源于李隆基对皇权的掌控 , 对李亨来说当他的儿子并不轻松 。 并且作为经历过历史的人 , 我们知道李亨最终策划了马嵬坡事变 , 不仅夺权成功 , 更是软禁亲生父亲长达六年 , 李隆基最后凄凉离世 。

今天的话题 , 就来说一说这对中国历史上相恨相杀的父子 。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终相杀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 , 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 , 最终相杀// //

在后世评价中 , 我认为有两位皇帝一直是被低估的 , 一位是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帝 , 另一位就是导致安史之乱的李隆基 。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两位治世能力被低估毫无疑问是因为在位时的权臣专政所导致一系列后果 , 但实际上他们两个对君权掌控都达到了历代帝王中最高峰 。

嘉靖就不用说了 , 虽居深宫 , 却能把大明帝国的每一分钱都算清楚 , 有人说他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户部尚书” 。 而对于李隆基 , 我们来看看他在立嗣上的绝对权就知道了 。 开元三年(715年)正月 , 史载:

丁亥 , 立郢王李瑛为皇太子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终相杀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 , 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 , 最终相杀// //

要知道汉家王朝立太子的原则一直遵循着“嫡长子继承制” , 不仅对太子品行能力有考验 , 背后太子亲生母亲的出生更为重要 , 几近不能有任何污点 。 而作为唐玄宗的第一个皇太子 , 李瑛即不是嫡子 , 更不是长子 。 其生母赵丽妃本是低贱的伎人 , 因“有才貌 , 善歌舞”偶得唐玄宗别驾时临幸 , 后逐得宠 。

换句话说 , 我们且不论李瑛为人如何 , 但是他能成为玄宗朝第一个皇太子 , 纯粹就是因为母亲得宠 , 并且还是一个伎人所生 。 这种事不仅在汉家王朝中极不寻常 , 在李隆基之前的初唐更是无法想象的 , 没有任何一个帝王敢越雷池 。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终相杀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 , 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 , 最终相杀// //

这不仅体现了唐玄宗在立嗣问题上的绝对权威 , 同时如此不合理的立嗣却没有大臣敢提出异议 , 也说明了唐玄宗在整个朝堂的绝对专权 , 至少大唐历代君主中已经空前绝后 。 不过 , “匹夫无罪 , 怀璧其罪” , 赵丽妃出生太低 , 终究给自己惹了大麻烦 。

公元724年 , 由于唐玄宗的皇后王皇后无子嗣 , 于是废去皇后之位 。 同时恒安王武攸止和郑国夫人杨氏的女儿 , 既武则天亲侄孙女武惠妃 , 将其礼节抬至皇后级别 。 也就是武惠妃虽没有正式册封为皇后 , 但在后宫的实际地位已经等同皇后 。 那么对于武惠妃来说 , 此时宫中唯一的敌人 , 只有身为皇太子之母的赵丽妃 。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终相杀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 , 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 , 最终相杀// //

毕竟如果太子李瑛登基 , 那么倒霉的就是武惠妃 , 这在后宫中是一个“不是我死就是你活”的局 。 于是公元736年 , 武惠妃向唐玄宗诬告太子结党营私 , 想要谋害武惠妃和儿子寿王李瑁(对 , 就是杨玉环第一个老公) 。 为此 , 唐玄宗震怒 , 找张九龄商议 , 欲废太子以及赵丽妃另外两个儿子 , 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 。

作为玄宗朝著名的贤臣 , 张九龄自然对“废太子”一事极为反对 , 他一边极力劝阻唐玄宗不可“一日废三子” , 又举了一大堆历史上废储所引发的国家衰亡 , 比如晋献公、隋文帝 。 对此 , 史载李隆基非常不爽 , 实际上他根本不是询问张九龄的意见 , 而是提前支会他一声自要“废储” 。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终相杀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 , 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 , 最终相杀// //

相对来说 , 李林浦在这件事上的处理就圆滑许多 。 他看的出来李隆基是一位掌控欲望非常强的君主 , 于是向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此陛下家事 , 非臣等所宜豫 。

这句话非常漂亮 , 即表达了不论李隆基做什么决定 , 身为臣子的都支持 , 同时也提醒了李隆基张九龄并不是一个“忠君”的臣子 。 不过李林甫还是旁强侧击表达应该立武惠妃的儿子李瑁为储君 , 但是很显然 , 他并不敢正面对李隆基这么说 。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终相杀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 , 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 , 最终相杀// //

过了不久 , 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 张九龄从右相被贬为荆州长史 , 自此离开唐王朝的政治中心 。 李瑛被废 , 和李瑶、李琚一起被贬为平民 , 不久赐死 。 一年以后 , 居然立忠王李玙为太子 , 即李亨(初名李嗣升 , 又名李浚、李玙、李绍) 。

李隆基即没有选择张九龄等大臣保的李瑛 , 也没听李林甫和武惠妃的意见立李瑁 , 而是全凭自己的意见决定储君 。 要知道在李隆基之前 , 从太宗到高宗 , 甚至武后决定还政李唐 , 大臣在唐王朝的接班人抉择上 , 有着可以匹敌皇权的能力 。 只有李隆基 , 靠着对皇权牢牢的掌控 , 可以全由自己做主 。

然而坐上皇太子的李亨 , 并不高兴 。 他在继位之后曾坦言:当时时 , 朕不保朝夕 。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终相杀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 , 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 , 最终相杀// //

很显然 , 李亨首先面临的敌人 , 就是保李瑁不成功的右相李林甫 , 恰好加上李林甫也要排斥左相李适之 , 达到专权的目的 , 而李适之跟李亨的小舅子韦坚(太子妃兄)交好 。 这一来一回 , 真好在李亨继位后形成太子党以及右相党两个集团 。

天宝五载(746年) , 边将皇甫惟明破吐蕃 , 回长安受赏 。 因其和韦坚交好 , 同属太子党 , 于是向李隆基举报李林甫专权 , 免其职 。 这是被李林甫得知 , 恰好当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 李亨、韦坚、皇甫惟明三人曾分开短暂相遇 , 于是在李林甫授权下 , 杨慎矜向李隆基举报韦坚作为外戚跟边疆皇甫惟明亲近 , 并欲奉太子 。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终相杀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 , 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 , 最终相杀// //

从李隆基能废杀前太子李瑛就可以看出来 , 他对于“太子谋反”这件事极其敏感 , 于是在付出皇甫惟明和韦坚贬黜 , 并与韦妃离婚的代价后 , 李亨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

之后 , 李林甫又策划了李亨的老丈人 , 赞善大夫杜有邻“交构东宫”和名将王忠嗣“尊奉太子为帝”事件 , 均导致了相关人员的贬职和杖杀 。 只是这里颇为奇怪的是 , 天宝年后 , 唐玄宗逐渐不理朝政 , 交由李林甫一手打理 , 一边任由李林甫打压以李亨为首的太子党 , 却同时并没有废黜李亨 。 如今的解释只能是说李隆基在故意维持当时朝政的这种平衡 。 等到李林甫去世 , 杨国忠继任右相 , 由于杨国忠曾参与过迫害李亨 , 于是这个时候李亨的处境并没有改善 。

只能是杨国忠能力上差李林甫太多 , 倒是让李亨稍微轻松了一点 。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终相杀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 , 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 , 最终相杀// //

当然 , 之后的事我们都知道了 。 天宝十四载(755年) , 安史之乱爆发 , 次年长安沦陷 , 唐玄宗不得不西巡避难 。 除了大唐百姓遭殃以外 , 唐玄宗的皇权也一落千丈 , 值此天赐良机 , 在李亨的授权下 , 其宦官亲侍李国辅一手策划马嵬驿兵变 , 杨国忠被处死 , 杨玉环自尽 。

本来这个时候李亨并不想留李隆基性命 , 可惜的是当时的禁军统领陈玄礼在杀死杨国忠和杨玉环后 , 随即像李隆基效忠 , 表面了他只是想锄奸 , 不想谋叛 , 就此保住了李隆基的性命 , 后者被迫入蜀 。 而李亨也在同年七月九日于灵武城南门城楼登基 , 改年号至德 , 唐玄宗自动被逼下位成太上皇 。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终相杀

玄宗为何坐视李林甫压迫太子李亨 , 这对互不信任的父子 , 最终相杀// //

实际上到了最后 , 我们会突然发现一个非常搞笑的事情 。 唐玄宗一开始就不信任自己所立的太子 , 更是任由权臣压迫李亨 。 我们这里不知道唐玄宗是不是害怕李亨谋朝篡位 , 可问题是最后李亨果真谋朝篡位了 , 使得李隆基生命中最后六年是在冷宫软禁中度过 , 凄凉无比 。

只是我们不知道 , 在冷宫中的日子里 , 李隆基是不是有一万个后悔跟念想 , 当初就该听李林甫 , 早日除掉李亨 。 可惜 , 自己一念父子之情 , 却换来凄凉下场 。 这么看来 , 整个大唐 , 还是李林甫看人最准 , 早二十年就知道李亨会谋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