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嗜权如命,废除宰相制,让后世陷入危机


朱元璋嗜权如命,废除宰相制,让后世陷入危机

朱元璋嗜权如命 , 废除宰相制 , 让后世陷入危机// //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伏诛后 , 朱皇帝下诏“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 至此中国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 , 一切权力归皇帝 。 朱元璋为何要废除宰相制?废除宰相制后对他的大明王朝和后世子孙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满脑猜忌心 贬谪李善长

明朝以前所有的封建朝代都有宰相存在的 ,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 , 仿制前朝 , 也设有宰相一职 。 其时李善长为左丞相 , 徐达为右丞相 。 李善长已位极人臣 , 仗着自己追随朱元璋十多年出生入死立下的功劳 , 似乎有点飘飘然了 , 他的专断独行也触怒了猜忌心本来就重的朱元璋 。 在权力面前其他的东西都不值得一提 ,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 这两个合作了十几年的搭档终于分道扬镳 , 朱元璋变相性地开除了李善长 , 任用了长史汪广洋来代理相位 。 汪广洋的政事处理能力自然是无法和李善长相比较的 。 能力平平又毫无建树 , 朱元璋对他十分失望 , 后来只好又听取了李善长建议 , 任用能力出众的胡惟庸为相 , 将汪广洋贬去广东当布政使 。


朱元璋嗜权如命,废除宰相制,让后世陷入危机

朱元璋嗜权如命 , 废除宰相制 , 让后世陷入危机// //

胡惟庸

扑杀胡惟庸 废除宰相制

经过一段时间 , 朱元璋震惊地发现胡惟庸只不过就是李善长在朝中的傀儡 , 朝廷之事都是善长在背后操控 , 这让朱元璋无法接受 。 朱元璋放牛娃出身 , 当过和尚 , 借着元朝末年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 一步步腥风血雨过来 , 得到这大明王朝广大疆域 , 他除了佩服自己的能力和幸运外 , 也得感谢他祖宗祖坟冒青烟 。 像朱元璋这样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人 , 出身卑微 , 心里也没底气 , 就怕原来跟他一起干的那些弟兄哪天有想法想取而代之 。 所以从朱元璋本人的角度来讲 , 他有猜忌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

宰相在历朝历代朝廷中都拥有很大权力 , 丞相的职责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 , 大家记住“协助管理一切军国大事” , 即所谓的“掌丞天子 , 助理万机 。 ”一般政务 , 由丞相决定即可立即施行 。 皇帝有事 , 常向丞相咨询 , 丞相有时可以封驳诏书 , 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 。 我们再来看看丞相的具体职权:

一是 , 任用官吏 , 或是向皇帝荐举人才 。 其实 , 在人事任命这一点上 , 丞相所呈报上来的任用名单里 , 如果没有很大负面情况的 , 皇帝一般都会接受 , 当然出于稀释丞相提拔官员的应对措施 , 皇帝有可能在将期中的一些岗位安排上自己所信任的人 , 免得全是丞相的门生故吏 。

二是 , 对于地方官的有考课和黜陟、诛赏的权力 。 这个权力很重要 , 地方官三年一考核 , 到底是升 , 是平调还是降职任用 , 丞相拥有很大的权力 , 所以丞相也成为地方官争相巴结的对象 , 每年的例贡肯定是不会少的 。

三是 , 主管律、令及有关刑狱事务 。

四是 , 地方上若有暴动等事 , 丞相派属官前往镇压 。 在军事或边防方面也承担一定的责任 。

五是 , 全国的计籍和各种图籍等档案都归丞相府保存 。

从以上我们得知丞相权力之大 , 这正是令朱元璋头疼的地方 , 它无形间分走了皇帝很多权力 , 对于朱元璋这种辛辛苦苦打下江山的开国皇帝来说更加不能容忍 。 所以他废除宰相制的想法不是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 , 而是由来已久 , 处心积虑的想法 。

胡惟庸和李善长的明里暗里来往 , 让朱元璋下定绝心废除应用了上千年的宰相制 。 他首先罢黜了胡惟庸 , 罗织谋反罪名抄灭了胡惟庸九族 , 然后牵出李善长 , 诬陷其毒杀刘伯温 。 借此罗织大狱杀了李善长九族(李善长长子全家未杀 , 只因他是朱元璋的女婿 , 看到自己女儿面上 , 不忍下手) , 及其李善长的旧属 , 幕僚、学生等几万人 。 胡惟庸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 , 而当初朱元璋赐给李善长两道免死金牌也免不了他的死 , 可见朱元璋对开国功臣手段之残忍 。


朱元璋嗜权如命,废除宰相制,让后世陷入危机

朱元璋嗜权如命 , 废除宰相制 , 让后世陷入危机// //

明成祖

建立三司制 独揽国家权

洪武十三年 (1380年) , 朱元璋废丞相制 , 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 合称三司 , 分管掌管地方民政、司法、军事 。 分掌权力 ,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 三司相互制约 。 相权由此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均受制于皇帝 。

朱元璋还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监督百官 。 你半夜在密室密谈的话 , 皇帝就能知道你们谈话的内容和谈话人都有谁 。 朱元璋的这一措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封建时代前所未有的集权 , 权力登峰造极 。 虽然权力集中了 , 那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什么事情都得皇帝一个人裁决 , 你试想一下看一个庞大的大明帝国一天有多少事需要决断?朱元璋是个工作狂 , 勉强可以应对 。 这个制度最大的毛病就是它无法保证朱元璋后面的每一位继任者都像他一样的精力旺盛 , 个个都是变态的工作狂 。


朱元璋嗜权如命,废除宰相制,让后世陷入危机

朱元璋嗜权如命 , 废除宰相制 , 让后世陷入危机// //

万历首辅张居正(影视)

形成内阁制 分担工作量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夺权后 , 他虽然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 但他经常御驾亲征 , 无法做到像其父亲一样一天到晚就忙着处理政务 , 所以在朱棣手上内阁的权力得到逐渐加强 。 尤其是永乐中期以后 , 内阁职权渐重 , 兼管六部尚书 , 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

明宣宗时代内阁作为皇帝的办事机构一般有七人 , 首席内阁大学士 ,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首辅权力最大 , 由此也出现了“票拟”制度 。 票拟 , 也称条旨 , 指的是大臣草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 , 并将这些意见附于奏章之上 , 送给皇帝御览 。

皇帝给内阁票拟权只是为了要他们干活的 , 皇帝还留有一手后着 , 用来专门压制内阁权力 。 所有经过票拟的奏章只有经过皇帝批示 , 才可以实施 。 这一权力被称为“批红” 。 “票拟”的权力一直为内阁大学士所占有 , 而“批红”的权力却并非一直握在皇帝的手中 。

由于文件太多 , 朱瞻基自己也没有时间看完 ,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 , 朱瞻基逐渐在宫内挑选聪明的太监参加学习 , 并由太监中出类拔萃且受皇帝信任者在司礼监里代皇帝行使批红的权力 。 司礼监太监头被称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 于是 , 天下唯一可以压制内阁票拟权的批红权就落在了秉笔太监的手中 。

然而 , 秉笔太监还不是权力最大的太监 , 在他的上头还有一个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 。 你写再多 , 我不给你盖章你也白写 。 换句话说 , 如果谁能够同时控制票拟权和批红权 , 他就是真正的皇帝!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明代后期的政治格局正是在朱瞻基打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这个结构不能说好 , 也不能说不好 , 因为这似乎也是唯一能够制衡各方力量的办法 。


朱元璋嗜权如命,废除宰相制,让后世陷入危机

朱元璋嗜权如命 , 废除宰相制 , 让后世陷入危机// //

明孝陵

内阁制的优劣

明朝的皇帝 , 权力前所未有 , 只要皇帝下狠心 , 想解决谁都是一句话的事 , 不管是贪官还是将军 。 比如说明朝权倾一时的严嵩 , 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 , 嘉靖皇帝一句话分分钟就办了严嵩 。 再比如魏忠贤 , 头号权力太监 , 长期把持朝政 , 崇祯上台没多久就给杀掉了 。 但明朝的皇帝有时候又很小 , 受到各方势力制约 , 嘉靖皇帝想认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行 , 出现了著名的“大礼仪事件” 。 还有的想立太子按自己想法来也不行 。

那么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 , 到底对他的子孙后代造成怎样的影响 , 对整个大明王朝是好还是坏呢?在这里我们可以肯定的说 ,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以及后来出现的内阁制对朝廷有利有弊 ,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

一、废除宰相制的好处:

对皇帝本人来说 , 是有利的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让整个王朝保持稳定和统一 。 毕竟之后没有一个人能够威胁到皇帝的地位 , 但对明朝长远发展来说就不一定适合了 。 朱元璋自己勤奋 , 不要宰相也可以处理完所有事 , 但朱元璋无法保证他的子孙也能和他自己一样勤奋 。 所以这样看来 , 废除制度是大不利的 , 不过朝堂百官都知道朱元璋的心思 , 没有人敢提出反对意见 。

二、废除宰相制的弊端:

明朝吸取了以往历代王朝外戚弄权的教训 , 对外戚朝廷了严格的限制 , 而文官系统早已被皇帝排入不被信任系统 , 那就只剩下宦官了 。 明朝宦官乱国的根源说到底就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造成的恶果 。

明清官场靠着惯性维持 , 缺乏自我更新与完善的动力 , 在一潭死水的环境里 , 扼杀了读书人的锐气、才华 , 可谓人才黑洞 , 这样的王朝怎么可能实现变革、怎么可能奋发图强?

明清两代一直是平庸的时代 , 在他们生活的年代里 , 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等等诸多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变改 , 而明清两代帝王却吃着人口众多的红利 , 过着坐井观天的生活 。 即使是有一些对外交往的活动 , 也如昙花一现般短暂 。 如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 , 促进东亚与南西亚以及非洲间的交流 , 但郑和下西洋按有的史学家分析是朱棣为了寻找潜逃的建文帝 , 根本不是为了贸易交流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