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宽窄相通是大道

从古至今 , 对大多数人来说 , “安身”就是找工作 , 有稳定的收入 , 当然越多越好;“立命”就是活着 , 死了 , 命就没了 。 为了达成目标 , 科举是正途 , 科举的全套学问叫“举子学” 。

在举子学之外还有“身心学” , 追求一个看上去特别虚无的目标 , 要学做圣人 。 那么 , 谁是圣人呢?儒家有一个圣人系统:尧、舜、禹 , 文王、周公 , 孔子、孟子……

阳明12岁时 , 问私塾先生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先生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 。 ”阳明半信半疑 , 说:“登第恐怕不是第一等事 , 或读书学圣贤耳 。 ”先生无语 , 恰巧父亲在边上 , 笑着说:“你想做圣贤啊?”

中国的读书人一直人格分裂 , 天天念圣贤书 , 但目的只在于科举 。 读圣贤书 , 学做圣贤 , 逻辑上成立 , 但没有人真心当一回事 。

王阳明21岁中举 , 28岁中进士 。 进入仕途后 , 阳明又很长时间请病假 。 等到35岁时 , 人生忽起波澜 , 他惹恼了大太监刘瑾 , 刘瑾是皇帝眼面前的红人 , 一手遮天 , 阳明在北京故宫午门外被“廷杖” , 贬往贵州龙场驿 。

阳明的这些经历平淡无奇 , 官场漩涡 , 代代不绝 。 阳明的特别之处 , 在于他略显神秘的精神生活 。 他在认真、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安身立命?


王阳明:宽窄相通是大道

王阳明:宽窄相通是大道// //

人生为宽 , 学问为窄

读圣贤书 , 能不能学做圣贤?这个问题伴随了阳明一生 。 拿一句听上去俗不可耐的话来说 , 阳明在寻找人生的真谛 。 到哪里去寻找?到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的精神资源中去寻找 。

阳明天赋异禀 , 他把各种思想学说都趟了一遍 , 在儒、道、释 , 兵、法、纵横诸家之间出门入户 , 以其巨大的心量 , 全盘接收中国传统思想资源 。

阳明从45岁开始 , 人生最后十余年 , 只有讲学与剿匪两件事 , 讲学然后剿匪 , 再讲学再剿匪 , 循环了三次 , 直至生命终点 。 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说:“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 , 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 , 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 , 所谓研究室就是探讨学问 , 所谓监狱就是出来做事业 。 阳明是把学问与事功 , “杀心中贼”与“杀山中贼”融通为一的典范 。

儒家最讲究“内圣外王”的美丽人生 , 阳明活色生香地做个榜样给你看 。 学问是宽 , 事功是窄;人生是宽 , 学问是窄 。 人生的境界 , 不是宽与窄的对立 , 而是 , 宽与窄的通融 。 孟子说:“夭寿不贰 , 修身以俟之 , 所以立命也 。 ”

夭是短命 , 寿是长命 , 俟是等待 , 不贰是一心一意 。 不管寿命长短 , 只是一心一意修养自身 , 然后等待天命 , 这就是“立命” 。 孟子的学说与阳明的践行 , 能够让我们建立起一种简易、坦然的人生观 。


王阳明:宽窄相通是大道

王阳明:宽窄相通是大道// //

上帝的归上帝 , 恺撒的归恺撒 , 与其每天观望台风口 , 输入无数或真或假的信息 , 百般计较 , 千般斟酌 , 万般忐忑 , 不如尽人事 , 做自己愿意做的 , 能做的 , 可以投入全部心力的事 。 人心为宽 , 良知为窄

阳明哲学号称“心学” , 主张“以心为师” , 那么阳明所说的心究竟是一颗什么样的心?

孟子讲恻隐之心 , 并且从恻隐之心出发 , 总结出人性的四个方面:“恻隐之心 ,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 智之端也 。 ”这就是孟子主张“人性本善”的四端说 。 1800年以后 , 阳明将孟子的学说称之为“良知” 。

阳明发展了孟子学说 , 孟子说“四端”人人本有 , 因此任何人都具备“内圣”的条件 , 阳明进一步指出 , 普通人只在特殊的“一瞬间”具备恻隐之心 。 因此 , “内圣”的修养或功夫 , 就是能不能把这“一瞬间”扩充到时时、事事、处处 。 这一扩展过程并不能自然实现 , 需要时时警惕 , 刻刻留意 , 杀尽“心中贼” 。

阳明说 , “千圣皆过影 , 良知乃吾师” , 每一个人心中具足良知、良能 , 因此只要向自己的心学习 , 就能拥有一切、成就一切 。 宽的是人心 , 窄的是良知;人心有良知 , 良知又矫正着人心;宽窄互溶 , 互道 。


王阳明:宽窄相通是大道

王阳明:宽窄相通是大道// //

“心能转物”是“正” , “心为物转”是“邪” 。 阳明认为 , 任何人如果能“致其本然之良知” , 那么就一定可以实现“虽愚必明 , 虽柔必强”的外王事业 。 知是宽 , 行是窄

阳明心学的根本宗旨是要培养一个人的社会实践能力 , 按现在的说法 , 就是干事创业的能力 , 至少是好好工作的能力 。

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一个“内圣外王”的修学模型 , 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其中前四项是“内圣” , 后三项是“外王” , 中间的“修身”是内圣转向外王的枢纽 。

同是读书 , 普通人只是寻章摘句 , 与文字百般纠缠;阳明较真 , 一定要践行 , 不肯把书只是“念”过 , 一定要将“格物致知”践行到底 , 有一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实证精神 。

这一践就是十多年 , 阳明龙场悟道 , 终于明白“格物致知”的真实含义:“格”是“使其归正”;“物”是“事” , 比如孝、悌;“致知”不是扩充认识外部世界的理性知识 , 而是让被私欲遮蔽的良知完全呈现出来 。


王阳明:宽窄相通是大道

王阳明:宽窄相通是大道// //

阳明得出他最重要的结论:“心即理也!”阳明说 , “心虽主乎一身 , 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 , 而实不外乎人之一心” , 因此格物致知的工夫“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 等到“此心无私欲之蔽” , “发之事父便是孝 , 发之事君便是忠 , 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 ”

阳明心学不是抽象的哲学理论 , 而是工夫 。 什么工夫?“去人心私欲”的工夫 , 阳明称之为“杀心中贼” 。 阳明要我们相信 , 每个人心中具足良知良能 , 普通人的良知良能被私欲遮蔽 , 就像乌云遮住了太阳 , 而学做圣人只是“拔云见日” , 恢复良知本体 , 也就是“致良知” 。

明白了这个道理 , 是“顿悟” , 但顿悟只是起点 , 还要“渐修” , 时时、处处“杀心中贼” , 因为私欲无处不在 , 无孔不入 。 知是宽 , 行是窄 。 有宽不能没有窄 , 知道 , 更要做到 。 宽与窄 , 互生 , 互荣 。 知行合一 , 谓之大道 。

阳明举出一种现象 , “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悌者 , 却不能孝、不能悌” , 为什么有这样的毛病?阳明指出病根 , 因为普通人做不到“知行合一” 。 阳明最后得出结论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 , 只是未知” , “知是行的主意 , 行是知的工夫” , “知是行之始 , 行是知之成” 。

心中贼是宽 , 山中贼是窄

龙场悟道后的阳明 , 暂时还没有大的影响力 。 他的学说还需要事功来加以证明 。 阳明事功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江西南部剿匪 , 是为牛刀小试;二是平宁王之乱 , 是为阳明兵法谋略的巅峰;三是平宁王之乱后 , 与朝廷中央军周旋 , 保全江西;四是晚年广西剿匪 。


王阳明:宽窄相通是大道

王阳明:宽窄相通是大道// //

阳明说 , “只要学问纯熟 , 心静如水 , 良知清澈 , 自能临事不乱 , 应变无穷” , 这句话字字是真 。 阳明剿匪 , 时时洞若观火 , 处处干净利落 , 成本最小化 , 成果最大化;而且阳明剿匪不是一次成功 , 而是一而再 , 再而三的成功 ,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

现在有一个新词 , 叫“降维攻击” , 感觉阳明仿佛处在四维世界 , 而盗匪处在三维世界 , 四维世界能看到三维世界 , 而三维世界看不到四维世界 , 这多出来的一维应该就是清澈的良知 。

“心中贼”是为宽 , “山中贼”是为“窄” , 宽窄通联 , 可达天地 。 阳明通过“杀心中贼”完成内圣 , 再通过“杀山中贼”实现外王 , 上接2000年直达孔子、孟子 , 下启500年无数仁人志士 , 以其短暂的一生最终证明“内圣外王”不是无用的虚文 , 而是人人可以践行的实学 。 宽窄相通才是大道

在阳明心学里 , 宽是问题 , 窄是方法;宽是自在 , 窄是担当;阳明“不为失败找借口 , 要为成功找方法” , 启迪后人无数 。 在此之下 , 我们建立起一种品评人物的新模型 , 所有人都可以按照“担当”与“自在”——“窄”与“宽”分为四类:

第一类人 , “不担当还不自在” , 无宽无窄 , 这是普通人 , 芸芸众生;

第二类人 , “不担当但自在” , 有宽无窄 , 以佛、道中人最为典型 , 他们不再担当人世间的责任 , 但自在 , 甚至大自在;


王阳明:宽窄相通是大道

王阳明:宽窄相通是大道// //

第三类人 , “有担当但不自在” , 无窄有宽 , 典型的如诸葛亮、曾国藩 , 的确做了大事 , 但人搞得很累 , 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弄得后人看他们的事迹 , 心里觉得很抱歉;

第四类人 , “担当又自在” , 有宽又窄 , 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部分达到了此等境界 , 而阳明实现了“大担当下的大自在” , 宽与窄相通的终极人生境界 。 大无是宽 , 大有是窄

公元1695年 , 阳明的余姚老乡 , 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病逝 , 终年86岁 。 在临终前四天 , 他给孙女婿万承勋写信说:“总之 , 年纪到此可死;自反平生虽无善状 , 亦无恶状 , 可死;于先人未了 , 亦稍稍无歉 , 可死;一生著述未必尽传 , 自料亦不下古之名家 , 可死 。 如此四可死 , 死真无苦矣!”


王阳明:宽窄相通是大道

王阳明:宽窄相通是大道// //

公元1529年 , 阳明病逝于江西大庾县青龙铺码头 , 终年57岁 。 阳明临终前睁开眼睛说:“吾去矣!”身边的门人哭泣起来 , 问有什么遗言?阳明略带讥讽 , 微笑着说:“此心光明 , 亦复何言?”

生死是大事 , 黄宗羲是“大有” , 阳明是“大无” 。 “大无”是宽 , “大有”是窄;人生之道 , 尽在“宽窄”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