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大灾荒时 , 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 , 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北宋一代名相范仲淹的跌宕人生里 , “涨价赈灾事件”是桩常被大书特书的辉煌功业 , 亦是今天各类经济学教材里 , 常被掰碎了引用讲解的经典“经济学案例” 。

以《咸淳临安志》和《梦溪笔谈》等史料记载 , 此事发生在北宋皇佑二年(1050) , 是年杭州遭遇空前旱灾 , 米价更暴涨到每斗一百二十文 。 各路奸商更纷纷哄抬米价 , 憋足了劲要发国难财 。 危机关头 , 身为杭州郡守的范仲淹 , 却是不按套路出牌 , 非但没有开仓放粮或打压粮价 , 反而跟着狠抬粮食价格 。 另外不顾郊区大灾的灾情 , 却在杭州城大办庙会划船等娱乐活动 , 城外旱灾肆虐城内砸钱享乐 , 闹得骂声一片 。

但骂了没多久 , 范仲淹的苦心终得回报:短期暴涨的粮价 , 引得大批粮食涌入杭州 , 粮食价格不知不觉就滑落 , 缺粮难题迎刃而解 , 想发国难财的奸商损失惨重 。 热热闹闹的赛舟庙会 , 除了吸引大量游客 , 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 万千流离失所的灾民找到了饭碗 , 平平安安度过了荒年 。 范仲淹的一番“不按套路出牌” , 却造就了灾年无灾的治理奇迹 。 亦是世界古代经济史上 , “经济调控”与“以工代赈”的教科书级妙笔 。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大灾荒时 , 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 , 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

只以这番表现 , 就不难理解 , 为什么仕途坎坷的范仲淹 , 会成为后世中国文臣们公认的标杆楷模 , 不止因为他高贵的人品 , 更因为这卓越的能力 。

不过 , 也同样是这场“涨价赈灾事件” , 除了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更加伟大的范仲淹 , 却也分明叫后人看到了 , 富庶的北宋王朝 , 当时两大已极度严重的统治危机 。

首先一个危机 , 就是北宋巨大的城乡差距 。

知道 , 范仲淹想要实现“用市场调控粮价” , 甚至“以工代赈” , 一个不能缺的前提 , 就是杭州城发达的商品经济水平 。 而在当时 , 经济繁荣的杭州城 , 也恰好满足了这个条件 , 所以才能承担粮价短期上涨的阵痛 , 更能为“以工代赈”提供足够的消费支持 。 这时的杭州 , 就是当时北宋城市经济繁荣的缩影 。

但这繁荣的背后 , 却是北宋农村的日益贫困化 , 以及城乡差距的扩大 。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大灾荒时 , 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 , 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

这个危机 , 其实在北宋初期的时候 , 就已经十分严重 。 宋太宗年间时 , 一次宋太宗当着群臣面自夸 , 大谈特谈汴京城的富庶繁荣 。 老直臣吕蒙正却是一声冷冷硬怼:“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 , 饥寒而死者甚众” 。 天子脚下的汴京农村 , 都是这样的饥寒交迫 , 其他地区的农村 , 状况可以想象 。

为什么会有这反差?北宋“田制不立”“不遏兼并” , 土地兼并自开国时就十分剧烈 。 可是国家农业税的纳税主体 , 却多是自耕农 。 也就是说 , 纳税的自耕农数量本就有限 。 可偏偏就是这些自耕农 , 除了要承担夏秋两税外 , 还要承担多如牛毛的杂税 。 有些地区的农民 , 承担的杂税要有数十种 , 以北宋名相韩琦的说法 , 就连农具和鞋子 , 都给算成杂税交钱 。 哪怕正常年景 , 负担也十分重 。

而到了范仲淹生活的北宋中期 , 情况却更糟 。 还是由于“田制不立” , 到了宋英宗年间 , “租赋不加者十居其七” , 也就是说 , 能纳税的土地只有百分之三十 , 主要就是佃农和自耕农 。 外加劳役差役沉重 。 以至于“民间规避重役 , 土地不敢多耕” 。 很多地方的农民也纷纷逃亡 , 成了“流民” 。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大灾荒时 , 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 , 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

而与这农民生计问题同样严重的 , 还有当时北宋另一大危机:赈灾能力下降 。

很多历史爱好者们 , 其实对范仲淹这“妙笔” , 也有看不懂处:灾情如此严重 , 范仲淹你何必要绞尽脑汁办这事 , 直接开仓放粮不好吗?大宋不是有常平仓和义仓 , 专用赈济灾民吗?富宋如此富 , 这些仓库里的粮食应该也很多吧 , 为什么不拿出来呢?

说这事儿 , 范仲淹才是一肚子苦水:赈灾?哪有粮?

表面上看 , 北宋的常平仓 , 应当是个盆满钵满的存在 。 在宋仁宗时代之前的历史上 , 常平仓也不止一次发挥大用 。 这个仓库储备的 , 应当是北宋王朝的救命粮 。 只要常平仓不出问题 , 北宋王朝就有底气 , 再大的灾难也能扛过去 。 可就是在范仲淹时代 , 这事出了大问题 。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大灾荒时 , 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 , 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

因为 , 由于此时的北宋 , 困于“冗官冗兵冗费”的巨大财政负担 , 所以日常国家运转时 , 拆东墙补西墙成了习惯 。 常平仓更成了个提款机 , 什么时候没钱没粮了 , 就习惯性找常平仓调一点 。 以北宋户部的说法“诸处官司常借用常平等钱 , 习以为常” 。

这“习以为常”的结果 , 就是大宋的救命粮 , 在闹灾之前 , 几乎都给刨光了 。

而且外加北宋腐败加剧 , 管理常平仓的官员 , 玩忽职守甚至监守自盗都成了常态 。 宋代的司马光等名臣们 , 也都曾抨击过常平仓的弊端 。 但抨击归抨击 , 该怎样还是怎样 。 遇到灾的时候 , 常见就是没粮 。 所以也就“倒逼”着范仲淹开动脑筋 , 完成一出经济学妙笔 。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大灾荒时 , 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 , 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

可问题是 , 一地闹灾 , 可以用这个妙笔 , 但遇到更大的灾难 , 怎么办?

看到了这两个危机 , 也就不难理解 , 为什么从范仲淹到王安石 , 那么多人哪怕迎着天下的阻力 , 也要坚决启动变法改革 。 他们对准的 , 正是歌舞升平下 , 这个王朝触目惊心的黑洞 。 搏的 , 更是这个王朝的未来 。 从庆历新政到熙丰变法 , 那么多的博弈 , 那么多的功败垂成 , 对比这危机 , 足以令人一声叹息 。

参考资料:《宋史》、《宋会要》、朱伯康 , 施正康《中国经济通史》、 俞兆鹏 , 俞 晖《北宋中期由过度消费引发的通货膨胀》 、张敏《宋代常平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