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中的李光地、胤禔、胤礽,和《康熙王朝》完全不一样

作者: 高成儿

最近二十多年 , 中国大陆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题材电视剧 。 比如《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大秦帝国之纵横》、《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 。 他们的豆瓣评分都在9以上 , 让许多小鲜肉望尘莫及 。 如果想看清朝题材的 , 《康熙王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十八年来 , 大大小小的电视台不断重播、反复轰炸 , 观众也是百看不厌、频频叫好 。


清史中的李光地、胤禔、胤礽,和《康熙王朝》完全不一样

清史中的李光地、胤禔、胤礽 , 和《康熙王朝》完全不一样// //

?

纵观全剧 , 主要讲述了康熙与五大反派斗争 , 并取得胜利的故事 。 五位反派分别为鳌拜、吴三桂、郑经、葛尓丹、杨起隆 , 其中鳌拜是中央的 , 吴三桂、郑经、葛尓丹是地方的 , 杨起隆最卑微 , 是民间冒牌的 , 他们为了权力尔虞我诈、你死我活 , 上演出精彩绝伦的大戏 。 身为君主 , 康熙肯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他身边有许多帮手 。 戏份最多的男性帮手 , 莫过于五位: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 , 大学士明珠、索额图、李光地 。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 , 这些人的兴衰荣辱与电视剧有哪些不同呢?

大阿哥胤禔

说到大阿哥 , 首先就得提一提他的名字 。

《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 , 犯过很多低级历史错误 , 比如太皇太后经常说“我孝庄如何如何” , 这是不可能的 , 孝庄 , 死后才有的谥号 , 她怎么可能未卜先知呢 。 就算真知道 , 也不会天天挂在嘴边 , 那不是诅咒自己嘛 。

同样 , 大阿哥的名字也读错了 , “禔”有三种读音:zhi(第一声)、zhi(第三声) , ti(第二声) , zhi(第三声)是“恰好”的意思 , 另外两种读音都有福气的含义 , 康熙为皇子取名 , 用的应该是后者 , 希望小孩多福 。

电视剧中读shi , 明显是认字认半边 , 实际上没有这个读音 。 康熙皇帝勤奋好学、熟悉儒家经典 , 断不会犯此读音上的错误 。 《雍正王朝》里面 , 康熙称呼大阿哥胤zhi(第一声) , 很有可能是正确的 。

在诸位皇子中 , 胤禔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 他是康熙皇帝的大阿哥 。 其实 , 这里的大阿哥并非简单指出生顺序 , 在胤禔出生前 , 康熙生下过四位皇子 , 如果把他们全都算上 , 胤禔只能排老五 。 为什么还称他为大阿哥呢?因为四位兄长都在一岁两岁时不幸夭折了 , 长大成人的皇子中 , 胤禔排行老大 , 所以是大阿哥 , 想不到背后还有这么一层关系吧 。

《康熙王朝》说大阿哥武艺高强 , 年纪轻轻就被调到福建打仗 , 一开始取胜 , 后来贪功冒进 , 吃了败仗 , 还要地方官给他背黑锅 。 在史书中 , 根本就没有胤禔去福建打仗的记录 , 而且他出生于康熙十一年 , 康熙平台是在二十二年 , 朝中再无人 , 也不至于派一个十岁的小孩去前线作战 。

至于征讨葛尓丹 , 大阿哥的确参与了 , 在电视剧中 , 大阿哥亲自走到葛尓丹面前 , 当着蓝齐儿的面 , 把葛尓丹活活捅死 。 事实上 , 葛尓丹并没有死在大阿哥的手上 , 他是兵败后患病而亡的 。

不过胤禔的结局倒是挺符合史实 。 康熙四十七年 , 太子胤礽与父皇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 胤禔就上奏皇帝说:“胤礽所行卑污 , 失人心 。 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 。 如诛胤礽 , 不必出皇父手 。 ”哥哥想杀弟弟 , 不念手足之情 , 康熙闻言大怒 , 朕怎么生了你这个狼心狗肺的儿子 。

政敌见大阿哥把皇帝惹毛了 , 顺便将他诅咒太子的事情也揭发出来 , 于是数罪并罚 , 褫夺爵位 , 幽禁终身 。 电视剧中 , 大阿哥被抓时 , 一直喊着“儿臣绝无悖逆之心” , 这与府里查抄到的厌胜之物形成鲜明对比 , 反映出人心的险恶、政治斗争的虚伪 。


清史中的李光地、胤禔、胤礽,和《康熙王朝》完全不一样

清史中的李光地、胤禔、胤礽 , 和《康熙王朝》完全不一样// //

?

大阿哥最后的死亡时间 , 《康熙王朝》没有交代 , 这是正常的 。 因为大阿哥逝世于雍正十二年 , 享年六十三岁 。 他病故后的次年 , 雍正皇帝也驾崩了 。 在人生的最后二十六年里 , 大阿哥的仕途的确很悲剧 , 既没有爵位 , 也没有官职 , 连人身自由都荡然无存了 。 雍正得知他的死讯 , 命令下属按照固山贝子的的品级安葬 , 算是给了点恩惠 。

虽然事业上不咋地 , 但是在生儿育女这方面 , 胤禔很幸福 。 他一辈子共有二十九个子女 , 其中有二十个是在他落马后出生的 。 他的幼子弘屯 , 生于雍正十年 , 此时胤禔已经年过六旬了 。 看来过于乏味的生活 , 让这位昔日的大阿哥只好醉心于床笫之欢了 。

大学士李光地

在整部剧中 , 李光地的戏份非常多 , 从平定台湾到大结局 , 都有他的身影 。 年轻时 , 他并没有走出书房、报效朝廷的打算 , 后来在蓝齐儿的点拨下 , 逐渐走上仕途 。

平定台湾后 , 他被调入中央 , 与明珠、索额图斗来斗去 , 最终帮助康熙扳倒他们 。 就在成功之时 , 康熙突然对李光地说:台澎缺一个知县 。 宦海沉浮多年的李光地瞬间秒懂 , 皇帝想要他去台澎做知县 。 于是向皇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 并表示有生之年 , 不想再回大陆了 。 康熙也道出了内心的真实意图:李光地为人过于歹毒 , 不能留着他 , 祸害后继之君 。

蓝齐儿这个角色是虚构的 , 李光地并没有得到过公主的芳心 , 甚至互通情书什么的 。

在真实的历史中 , 李光地的年龄并非和康熙的女儿一样大 , 相反 , 他比康熙本人还要大个十几岁 。 他生于崇祯十五年 , 福建人 , 康熙三年乡试中举 , 康熙九年中进士 。 康熙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 。 所以李光地的年龄、为官时间都要比电视剧里早得多 。

那么他有没有参与平定台湾的事情呢?有的 , 但没有扮演主要角色 。 李光地是福建人 , 当时福建正好是抵御台湾的前线 。 三藩之乱时 , 台湾派人劝说李光地投靠他们 , 被李光地断然拒绝 , 此举受到朝廷认可 。

康熙十九年 , 李光地上奏朝廷 , 认为攻台时机已至 , 且施琅为不二人选:“郑经已死 , 子克塽幼弱 , 部下争权 , 宜急取之 。 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 , 知兵 , 可重任 , 上用其言 , 卒平台湾 。 ”

和电视剧不同 , 李光地的结局其实相当之好 。 康熙非常喜欢他 , 好几次犯了错 , 都不予追究 , 曾评价道:“李光地谨慎清勤 , 始终一节 , 学问渊博 。 朕知之最真 , 知朕亦无过光地者!”将李光地视为人生知己 。

俗话说“木秀于林 , 风必摧之” , 李光地被皇帝如此赏识 , 不可避免地引起他人的嫉妒 , 政敌经常弹劾他 , 或者举报他推荐上来的人 。 同僚的排挤 , 使李光地变得更加谨慎 , 康熙经过查证 , 发现这些举报信并不属实 。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 , 康熙屡屡收到李光地的辞职报告 , 请皇帝允许他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 但朝廷就是不批准 。

康熙五十七年 , 李光地终于挺不住了 , 因病逝世 。 康熙派恒亲王祭奠 , 赐金千两 , 谥号文贞 , 雍正年间入祀贤良祠 。 从这些史实可以看出 , 李光地是被皇帝充分肯定的人物 , 并不是一个歹毒的形象 , 更没有贬往台湾做知县的经历 。


清史中的李光地、胤禔、胤礽,和《康熙王朝》完全不一样

清史中的李光地、胤禔、胤礽 , 和《康熙王朝》完全不一样// //

?

胤礽曾是康熙皇帝寄予厚望的老太子 , 说他“老”一点都不为过 , 从古至今 , 又有几个人 , 当过三十多年的太子?

康熙十三年 , 胤礽含着金钥匙 , 来到了这个家庭 , 她是母亲赫舍里皇后的第二个儿子 , 第一个是承祜 , 长胤礽五岁 , 不幸夭折 。 因为难产 , 在分娩后的两个时辰 , 皇后便撒手人寰 。

在电视剧中 , 康熙为了不让赫舍里带着遗憾离开 , 当场决定封胤礽为太子 。 在史实中 , 康熙册立胤礽是在一年后 , 康熙十四年的六月初三 。

《康熙王朝》后期的剧情里 , 胤礽与索额图捆绑在一起 , 索额图是赫舍里的父亲 , 太子的亲外公 , 当他的几十款罪状被揭发出来 , 胤礽的太子也做到头了 。

在史实中 , 索额图并非胤礽外公 , 也不是皇后的父亲 , 赫舍里其实是索额图大哥噶布喇的女儿 。 而且在倒台后好几年 , 胤礽才落马 , 两人的命运并非完全亦步亦趋 。

康熙曾对胤礽两立两废 , 伤透了脑筋 , 也伤透了感情 。 电视剧中只有一废 , 第二次册立、废黜并没有体现出来 。 可能是《雍正王朝》已经有过大篇幅的演绎 , 《康熙王朝》的导演就没有把重点放在这里了 。

雍正二年 , 五十一岁的胤礽死于咸安宫 , 新皇帝追封他为和硕理亲王 , 葬黄花山 。 2003年 , 马景涛、刘德凯联合主演电视剧《皇太子秘史》登上荧屏 , 讲的也是胤礽的故事 , 但这部电视剧显然没有《孝庄秘史》那么有名 。

很多人说《康熙王朝》符合历史 , 指的应该是大致的框架吧 。 比如康熙的确擒过鳌拜、收过台湾、平定三藩 , 像明珠、索额图、陈廷敬、杨起隆这些人物 , 历史上的确是存在过的 。 如果要深究细节 , 那么距离史实就非常遥远了 。 把它当电视剧看 , 挺好;把它和历史等同起来 , 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