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角度看魏国的战略失误
晋国 , 天下莫强焉 , 叟之所知也 。 及寡人之神 , 东败于齐 , 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 寡人耻之 , 愿比死者一洒之 。 ——《孟子·梁惠王上》
这是惠王痛心疾首地对孟子说出的内心的感慨 。 昔日 , 魏国作为战国崛起的第一个霸主 , 风光无限 。 自武侯至惠王前元年间 , 东方的战事进展顺利 , 不断开疆拓土 , 捷报频传;但政治、军事形势却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 魏在中原与楚、韩、赵、齐交兵 , 罕有败绩 , 却也受过桂陵之战那样的重创 。 随着秦国的强盛崛起 , 魏在西线的作战接连告负 , 被迫修筑长城加以防御 , 陷入了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 。
从地理角度看魏国的战略失误// //
此后 ,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 , 魏惨败于齐国 , 十万大军被歼 , 统帅太子申、庞涓阵亡 。 次年又遭受秦国的打击 , 主将公子印被俘 , 丧师失地 。 魏之局势自此江河日下 , 退出了一流强国的行列 , 被迫充当齐、秦的附庸 , 再也未能恢复往日的伟绩 。
短短数十年时间 , 魏国就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剧变 , 关于魏国跌落霸主神坛的原因 。 前人多有评论 , 大致有以下三点:
1.魏国在兵制上推行的"武卒"制 , 免除了战士的赋税、徭役、并赐予田宅 , 国家的财政收入显著减少 , 以至于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基础:
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 , 改造则不易周也 , 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 , 是危国之兵也 。 ——《荀子·议兵》
从地理角度看魏国的战略失误// //
2.外交上树敌太多 。 魏文侯时尚且主义联合韩、赵 , 每次用兵只针对一个敌国 。 但魏武侯和惠王却未能处理好与邻邦的关系 , 常常交恶数国 , 导致敌众我寡 , 战事频繁 , 大大损耗了人力、物力 。
3.作战指挥上存在重大失误 。 如马陵之战时庞涓受"增兵减灶"之计的蒙蔽 , 中伏而亡 。 公子印在西河为商鞅所骗 , 单车赴会而遭擒 , 致使军队溃败 。
诸此种种原因 , 魏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 而在下文 , 笔者试图从地理角度分析魏国的战略失误:
一、对河西战场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魏国来说 , 河东是根据地 , 而秦与其隔河相峙 , 相比于齐、楚 , 它所构成的威胁显然要严重得多 。 秦国实际上是未果最危险的敌人 , 双方绝不能共存 , 正如商鞅对秦孝公所言:"秦之与魏 , 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 , 非魏并秦 , 秦即并魏 。 "
魏国自公元前408年伐秦获胜后 , 便在河西采取守势 , 主力尽调往东方 , 未能彻底解决西方存在的危害 , 以致于留下了深重的隐患 , 给秦国的东山再起创造了契机 , 给自己暗伏了败笔 。
从地理角度看魏国的战略失误// //
而就战国前期的情况来看 , 魏文侯至惠王即位之初 , 形势明显对魏国伐秦有利 , 其原因表现为以下三点:
1. 秦自厉公以后 , 怀公至出子五代国君期间(前429—前385) , 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 频频出现废立君主的动乱 , 国内政局十分不稳固 , "群贤不说自匿 , 百姓郁怨排上" 。 致使国力衰弱 , 对外作战连连失败 , 利于秦国相河西进攻 , 扩大战果 。
2. 秦与传统盟友楚国在此时关系冷淡 。 两国之间存在着冲突 , 楚为了应付三晋法进攻 , 被迫向秦厚纳财物以求和 。 楚国当时也正与齐、韩、魏在方城之外发生剧烈争夺 , 亦无暇助秦 。
3. 秦国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况 , 华夏诸侯多予以鄙视的态度 。 《史记》中记载:"秦僻在雍州 , 不与诸侯之会盟 , 夷翟遇之……诸侯卑秦 , 丑莫大焉 。 "魏国若大举伐秦 , 邻国多半会袖手旁观 , 不会帮助秦国;韩、赵为了瓜分秦地 , 很可能向日前那样 , 出兵协魏攻秦 。
从地理角度看魏国的战略失误// //
所以 , 魏国较为理想的战略步骤应当是首先全力伐秦 , 及时不能使其灭亡 , 也可以将秦远逐到陇坂以西 , 占据管仲这块宝贵之地;北连上郡 , 南抵秦岭 , 然后再东进中原 , 这样形式就变得有利多了 。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 , 魏国的确有能力和条件来完成驱秦的军事行动 。 如商鞅对秦孝公所言:"夫魏氏其功大 , 而令行于天下 , 有十二诸侯而朝于天子 , 其与必众 。 故以一秦敌大魏 , 恐不如 。 "可惜的就是魏国没有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
二、未能巩固对中山的统治
从地理角度看魏国的战略失误// //
魏国对中山的用兵持续三年 , 无论是人马还是财富的损耗都十分巨大;占领之后 , 尽管曾派太子击和李克前往镇守 , 但事后对这块国土以外的"飞地"未加以足够的关注与支持 。 《说苑·奉使》中记载:"魏文侯封太子击于中山 , 三年使不往来" , 竟然不闻不问 。 之后又将太子击召回 , 为人少子挚守中山 , 可他又太年轻 , 担不起这副重任 。 再者 , 由于中山和魏国之间被赵国阻隔 , 来往需要借道 , 受制于人 , 后勤运输相当困难;且又受到燕、齐等强邻的包围 , 本来就难以坚守 , 魏国君臣却还不加以重视 , 以致于未能及时打通道路 , 巩固统治 , 后来丢失地盘也就在所难免了 。
三、过早向中原扩张和迁都
战国前期 , 魏国把中原地带当作战略主攻方向 , 投入大量主力军队 , 并把都城迁到大梁;这一选择实质上是利弊参半的 。 黄淮平原地市平坦 , 便于部队的大规模推进;土壤肥沃 , 立国者多为中小诸侯 , 力量较弱;如若向这一地带用兵 , 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极高的收益 , 这是其主要的诱人之处 。
从地理角度看魏国的战略失误// //
但另一方面 , 不利因素也十分明显:
豫东平原位于天下之中 , 皆为坦途 , 又无山川险阻 , 实在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 。 魏国在河南开辟的疆土 , 被齐、楚、韩三面包围 , 北边的河内也遭受赵国的威胁;魏国与韩、赵关系恶化之后 , 已经处在了四面受敌的尴尬境地 。 这种情况下 , "四战之国"应当侧重于防御 , 不宜到处出击 。 正如《商君书·兵守篇》的分析:"四战之国贵守战 , 负海之国贵攻战" , 而魏国却在中原屡次轻举妄动 , 与邻国结怨 , 最终招致了失败 。
惠王迁都大梁 , 虽然有利于控制中原的军政国务 , 但正如前文所述 , 该地四面受敌 , 又无险可守 , 易被敌人长驱直入 , 造成兵临城下的危险局面 。 大梁也车骑四通 , 道路交汇 , 处于地理枢纽位置 , 战时即为兵家必争的热点 , 在这种冲突频繁的状况下 , 安全很难得到保障 。 首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 , 设置在这样的地点显然是不合适的 。 正如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所提到的:
"河南古所谓四战之地也 , 当取天下之日 , 河南有所必争;及天下既定 , 而的后再河南 , 则岌岌焉有必亡之势矣 。 "
战国时期的中原 , 对魏国来说就是一个有美味诱饵的陷阱 , 一旦过早置身于此地 , 就会收到诸多强邻的围攻 , 而难以摆脱困境 。
从地理角度看魏国的战略失误// //
战国中期形势图
总结:魏国处于四战之地 , 正是这样的环境激起了魏国变法图强的决心 , 发愤图强的魏文侯带领魏国成为了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 。 但毗邻强国的魏国 , 若在外交、地理等战略上稍有失误 , 就会导致满盘皆输 。 最可惜的是 , 魏国只登上了霸主的地位 , 但却不精于维持霸主地位 , 最终跌落了神坛 , 被后起之秀永远的打倒了 。 参考文献资料:《商君书》《战国策》《荀子》《读史方舆纪要》
文内配图来源于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若有侵权 , 联系作者删除 。
我是江暮云 , 愿同大家遥望远去的历史薄云互寄共识 , 原创不易 , 欢迎大家关注、评论交流!
- 从战功简析夏侯渊、曹仁、徐晃、张辽四将的能力
- 雍正死后竟与年世兰合葬在一起,雍正的陵墓为何从未被盗?
- 从蒯越相马说起,刘备为何不夺荆州?
- 从《解服散说》考证皇甫谧兄长皇甫士元
- 刘先银悟《黄帝内经》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惟道是从
- 从经济和军事上,浅谈姜维和诸葛亮的差距
- 从《水浒传》来看宋朝人那些过年的习俗
- 从日本纪念德军战俘收容所百年说起
- 从刘关张的出身谈谈三人的武力特点
- 多角度浅谈诸葛亮治蜀的局限与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