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之畔荆紫关
?荆紫关 , 紫荆关 。 非常容易混淆的名字 , 不少人知道位于长城沿线的后者 , 却往往不知道位于丹江之畔的前者 。
这样的事实正好反映了荆紫关被人忽略的尴尬 。
丹江之畔荆紫关// //
历史上却不是这样 。 荆紫关依靠丹江河运 , 北接秦川 , 南通鄂渚 , 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要塞和商贸繁盛之地 。
西汉时期 , 荆紫关即成小集 , 始名草桥关 。
唐朝中叶 , 京都长安鼎盛繁荣 , 南方许多物资都要通过丹江通道运往长安 , 当时 , 荆紫关河运码头已发展到上、中、下三处 , 泊船上百只 。
元朝时 , 荆紫关叫荆籽口 。
明代改荆籽口为荆籽口关 。 据记载 , 当时的荆紫关”康衢数里 , 巨室千家 , 码头上百艇接樯 , 千蹄接踵 , 熙熙攘攘 , 异常繁华 。 ”
随着航运和商业的繁荣 , 人员不断增多 , 形成长达五华里的街道 。 清朝时期 , 由荆籽口关演变为荆子关 。
清朝中期(公元1772年) , 荆子关的河运空前繁荣 , 商业活动达到其鼎盛时期 。 码头每天停泊各类船只百余艘 。 ”帆樯林立、绵延十余里” 。
荆子关成为方圆百里的货物集散中心 , 是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区的商贸重镇 。 南北各地的商人云集于此 , 形成了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三家骡马店和二十四家大商行 。
在这条五里长街上 , 各帮都建有会馆和庙宇 , 八大帮会的会馆或庙宇都有各自的特色 , 街上有专为船工、客商们服务的饭馆、酒楼、旅店等上百家 。 民国初年 , 取紫气东来之祥意 , 又”子”为”紫” , 即成为”荆紫关” 。
时至近代 , 丹江水路运输逐渐受陆路运输冲击 , 加之河道淤塞 , 航运也更加冷落 , 昔日繁华的荆紫关古镇 , 就这么冷落下来 , 但那条街还在 , 沿街的建筑也还在 。
就是这残留下来的一切 , 成为吸引我前往的最大动力 。
丹江之畔荆紫关// //
我从南阳坐上至淅川县的大巴 。 从南阳到内乡 , 几乎一路平地 , 而自内乡始 , 就逐渐驶入了伏牛山 。
淅川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小城 , 脏乱的同时 , 蕴含着一种莫名的躁动 。 汽车站很破旧 , 调度的混乱和南阳车站的井井有序形成了鲜明对比 。 炎热的天气里 , 人们有气无力地坐在候车室内 , 肆无忌惮地丢着垃圾 。
车站只有一个露天厕所 , 构造原始 , 既脏且臭 , 却有一人端坐门外 , 每人收费一元 。
丹江之畔荆紫关// //
我在淅川县汽车站的售票大厅里面找了半天 , 也没有荆紫关镇这一目的地 , 站牌上只有所谓荆关 。 找人问时 , 大都口音陌生 , 而且含糊不清 , 只能猜个大概 。 转到停车坪 , 看见一辆破车 , 上写“淅川-寺湾-荆关”路线 。
之前看过地图 , 寺湾正是离荆紫关不远 , 想来就是这辆车了 。 返回站内 , 售票处却不卖这条线路的车票 , 大妈告知 , 在停车坪的小摊上买即可 。
购票后 , 问得发车时间 , 又去买了水和干粮 , 然后在闷热的天气里 , 坐等开车 。 车上旅客稀稀散散 , 以老人孩子为主 , 青壮年恐怕都已离乡 , 只在春节前后 , 才会回家探望 。
丹江之畔荆紫关// //
到了发车的时间 , 又过了十五分钟 , 车子才缓缓出站 , 然后一路转悠揽客 , 然而终究还是没有坐满 。 出城后 , 溯溪而上 , 速度加快 。 路旁绿化不错 , 树木郁郁葱葱 , 一派南国风光 。
到了西簧 , 公路转而沿着淇河前行 。 淇河本也算丹江的主要支流 , 然而河道已被挖得千疮百孔 , 恐怕都是取沙的缘故 。 路上车不多 , 无论客货 , 看来荆紫关的确已经不在要道了 。
沿途下了挺多人 , 晃悠到荆紫关的时候 , 车已半空 。 汽车站就在路边 , 已经废弃 , 候车室已经改成商店 , 却也缺乏人气 。
进镇子的时候我已经看见几角飞檐 , 想来那些古旧的房子 , 就在公路和丹江之间了 。 下得车来 , 朝丹江方向走不到300米 , 便出现了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街道 , 正是明清故街 。
丹江之畔荆紫关// //
房子必定是统一修葺过 , 临街的一面都粉饰成了墨色 , 贴着红色的门神张贴画 , 或者是对联 , 整齐之中不够自然 。 正是天气炎热时 , 街道上空无一人 , 只有我一人游走其间 。 紧闭的房门后 , 亦有人语 , 以及哗哗的麻将牌声 。
丹江之畔荆紫关// //
万寿宫、禹王宫、平浪宫 , 包括山陕会馆 , 都在这条街上 , 而荆紫关关门 , 则在街道尽头 。 所有的地方都是大门紧闭 , 无缘入内得见一二 。 平浪宫门楣上书“风平”、“浪静”字样 , 想来为祈求行船顺利所用 。 门外有对称的钟鼓二楼 , 正方形 , 四角攒尖 , 三层 , 重檐叠起 , 造型不错 。
丹江之畔荆紫关// //
再转回来的时候 , 山陕会馆已有一男子 , 带领三个孩子坐在门口 , 遂与之攀谈 。 男子索要门票费二十 , 愿为讲解 。 于是跟他进门 , 从戏楼到正殿 , 一路看过去 , 建筑还是有些特色 , 特别是前后大小两个戏台 , 之前在别处未曾见过 。 男子讲的字正腔圆 , 抑扬顿挫 , 想来遇见一个游客甚为不易 。
丹江之畔荆紫关// //
山陕会馆出来 , 又遇见一老汉 , 半掩着门 , 纳凉看报 。 走上前去 , 和他攀谈了两句 , 尽是对政府之前干旅游工程的不满之意 , 以及对镇子日益萧条的惋叹 。 跟着他唏嘘两句 , 接着前行 , 直到走完这五里长街 。
丹江之畔荆紫关// //
外面是个普通乡镇的模样 , 开着几家卖电器、建材或者是食品的店子 , 门口车马稀疏 。 街面上 , 多以老人为主 , 间或有乡间少年 , 三五成群 , 骑着摩托 , 呼啸而过 。 他们来的方向 , 一座石桥横跨丹江 , 对面就是湖北和陕西 。 原本打算在镇上住一日 , 到此时已经没有什么兴趣 , 只在走前爬上山头 , 远眺丹江两岸 。
丹江之畔荆紫关// //
再往上行 , 便是巨大的峡谷 , 而峡谷的尽头 , 想必就是武关 , 昔日从南阳到关中 , 正是行走此道 。
忽然又想起自己的故乡 , 同样的是大河边的古镇 , 同样因为水运的衰落而萧条 , 虽地处两样 , 慨叹却是相同:无论多少风流 , 都被雨打风吹去 , 兴废荣辱 , 各有其时 。
是以为记 。
丹江之畔荆紫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