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阳台贴》到《道服赞》,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审美品位可见一斑


从《上阳台贴》到《道服赞》,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审美品位可见一斑

从《上阳台贴》到《道服赞》 , 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审美品位可见一斑// //

曾被誉为“民国四公子”的张伯驹

近代大收藏家张伯驹无偿捐献给故宫的藏品很多 , 从他的藏品里也能一窥其审美品位 。 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与道家气象相关的珍品很多 。 比如李白的《上阳台贴》:


从《上阳台贴》到《道服赞》,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审美品位可见一斑

从《上阳台贴》到《道服赞》 , 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审美品位可见一斑//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李白《上阳台贴》

李白于724年(唐开元十二年)出蜀游三峡 , 至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 , 得到司马承祯赞赏 。 后唐玄宗命司马承祯到王屋山建立道观 , 并题写匾额 。 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有关记载 , 司马承祯不仅道术精深 , 而且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 , 曾在阳台宫内作山水壁画 , 画高一十六尺 , 长九十五尺 , 画中仙鹤、云气、山形、涧壑一一毕呈 。

744年(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 。 李白寻访司马承祯 , 待到达阳台观后 , 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 , 无缘再见 。 不见其人 , 惟睹其画 , 有感而作《上阳台》 。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 , 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 。 《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 , 快健流畅 , 于苍劲中见挺秀 , 意态万千 。 结体亦参差跌宕 , 顾盼有情 , 奇趣无穷 。

《上阳台帖》曾入宣和内府 , 后归贾似道 , 元代经张晏处 , 明藏项元汴天籁阁 。 清代先为安岐所得 , 再入内府 , 清末流出宫外 。 民国时入张伯驹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献给毛泽东个人 。 1958年 , 中央接受毛主席的建议 , 凡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到的访外或各种礼品 , 一律缴公 。 毛泽东自己带头 , 把已经摩挲多年的名迹李白《上阳台帖》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

再比如范仲淹的《道服赞》:


从《上阳台贴》到《道服赞》,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审美品位可见一斑

从《上阳台贴》到《道服赞》 , 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审美品位可见一斑// //

范仲淹《道服赞》

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 , “道家者流 , 衣裳楚楚 。 君子服之 , 逍遥是与 。 ”穿着道服 , 遂成一时风气 。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 , 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 谥号“文正” , 世称范文正公 。 范仲淹政绩卓著 , 文学成就突出 。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 , 对后世影响深远 。 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 , 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 。

另外 , 笃信道家的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也是先被张伯驹收藏后献于国家的 。


从《上阳台贴》到《道服赞》,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审美品位可见一斑

从《上阳台贴》到《道服赞》 , 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审美品位可见一斑// //

《雪江归棹图》

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占有重要地位 , 影响到文化艺术领域也所处可见 。 凝结成艺术珍品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 但从藏品本身也能看出藏主个人品味也是符合逻辑的 。 从张伯驹一生的经历和个人修养境界 , 身具道家气象自是题中之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