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中第一个被气死的状元,大闹地府,为何还能被封为伏魔大将军

状元因为太丑被皇帝气死 , 不服气大闹地府 , 玉帝:敕封伏魔大将军

众所周知 , 西游记中孙悟空曾经因为大闹幽冥界 , 而被地府负责人秦广王告到了灵霄宝殿 , 玉皇大帝一怒之下调遣天兵天将下界擒拿孙悟空 , 可谓是桀骜不驯的孙悟空受尽了苦头 。


史料中第一个被气死的状元,大闹地府,为何还能被封为伏魔大将军

史料中第一个被气死的状元 , 大闹地府 , 为何还能被封为伏魔大将军// //

其实 , 幽冥界在民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阴曹地府” , 中国人喜欢将世间万物分为两极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阴阳 , 同时又将阳间分为天、地、人三界 , 天无阴阳 , 则不分日月 , 地无阴阳 , 则不分昼夜 , 人物阴阳 , 则不分男女 。

在封建社会时期 , 大部分人愚昧无知 , 都认为人死之后都要进入所谓的“阴曹地府”接受审判 。 因此 , 人们畏惧死亡 , 畏惧死亡即使畏惧所谓的“阴曹地府” 。

然而 , 在中国的历史上却有一位牛人 , 此人不但不畏惧阴曹地府 , 还成为了继孙悟空之后又一个敢于大闹地府的人物 。 但让很多人匪夷所思的是 , 他大闹幽冥界 , 闯下弥天大祸之后 , 不但没有获罪 , 反而因祸得福被玉皇大帝敕封为了“伏魔大将军” 。


史料中第一个被气死的状元,大闹地府,为何还能被封为伏魔大将军

史料中第一个被气死的状元 , 大闹地府 , 为何还能被封为伏魔大将军// //

此人便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钟馗 , 关于钟馗的来历 , 离开也是众说纷纭 , 不过 , 如今大多数的人比较认可的是钟馗是唐朝开元时期 , 终南山下的一个秀才 。

说道钟馗 , 就不得不说一段十分有趣的传说 , 钟馗少年清贫 , 但胸怀大志 , 经过自己的勤学苦读之后 , 终有所成 。

于是 , 钟馗决定像天下学子那样参加科举考试 , 正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 , 钟馗十年的寒窗苦读 , 最终换来的了金榜题名 。

皇榜揭榜的那一天 , 钟馗的名字不负众望的出现皇榜第一名 。 然而 , 就在皇帝准备殿试钟馗 , 亲自敕封钟馗为“状元”的时候 , 却发现钟馗此人长得面目狰狞 , 十分丑陋 , 皇帝大怒便取消了钟馗的状元资格 。

即使文武百官都为钟馗求情道:“自古人不可貌相 , 海水不可斗量” , 天朝取士当以才学为第一标准 , 岂可因相貌而误人子弟耶?


史料中第一个被气死的状元,大闹地府,为何还能被封为伏魔大将军

史料中第一个被气死的状元 , 大闹地府 , 为何还能被封为伏魔大将军// //

可是 , 皇帝金口玉言已经是断难更改了 , 不料 , 钟馗也是一位十分气节的人物 , 当他看到皇帝因为自己的相貌而取消了自己的状元之后 , 一怒之下便撞死在了大殿之上 。

钟馗死后 , 冤魂晃晃悠悠的就来到了阴曹地府 , 刚一踏进地府 , 钟馗指着阎罗王的鼻子就破口大骂:“你这阴间的青天 , 为何如此不公 , 六道轮回 , 为何偏偏将我生的如此丑陋不堪?为此害我丢掉了功名 , 我有何面目去见我的家人?”

钟馗越说越激动 , 抄起阎罗殿上一根金光闪闪的狼牙大棒 , 就朝阎罗殿中大大小小的恶鬼打去 。 这狼牙大棒可不是凡间之物 , 这是玉皇大帝赐给阎罗王的镇殿之宝 , 寻常人都是碰着即伤 , 擦着即死 , 即使阎罗王也不敢轻易近身 。


史料中第一个被气死的状元,大闹地府,为何还能被封为伏魔大将军

史料中第一个被气死的状元 , 大闹地府 , 为何还能被封为伏魔大将军// //

一时间 , 钟馗将阎罗王的幽冥府搅得是天翻地覆、鸡犬不宁 。 最后 , 钟馗打累了 , 忽然看到大殿上有一座大钟 , 钟馗不由分说 , 走上前去就开始击打起来 。 这座钟名叫“通天钟” , 是地府出现紧急情况下联系天庭的重要通道 。

钟馗撞击“通天钟” , 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 , 玉皇大帝急忙询问身边的太白金星:“地府出了什么事?”

太白金星掐指一算 , 便已经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 于是便将钟馗是“天魁星”下凡 , 中了状元 , 却因太丑被皇帝取消了状元的头衔 , 一怒之下撞阶而死 , 大闹阎罗殿的事情经过向玉皇大帝做了详细的汇报 。

这玉皇大帝也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 , 在听完太白金星的汇报之后 , 他对钟馗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 , 认为钟馗大闹地府是情有可原 。


史料中第一个被气死的状元,大闹地府,为何还能被封为伏魔大将军

史料中第一个被气死的状元 , 大闹地府 , 为何还能被封为伏魔大将军// //

于是 , 玉皇大帝不但没有追究钟馗大闹地府的罪过 , 还将钟馗敕封为了“伏魔大将军” , 专门赏赐给钟馗一把“青锋宝剑” , 用来斩杀三界所有倒行逆施、为非作恶的妖魔鬼怪 。 此外 , 玉帝还赏给了钟馗一个能够将妖魔鬼怪化作浓水的宝葫芦 。

钟馗因祸得福的例子 , 很好的说明了《老子》第五十八章中:“祸兮福之所倚 , 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