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乾隆列入“十全武功”:历时6年动武缅甸,只剩一层表面光鲜

清缅之战 , 可以说是一场糊涂的战争 , 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王朝 , 劳师动众、糜耗钱粮 , 鏖战六年 , 最后草草收场 , 还被乾隆列入了“十全武功”之中 。 这着实有些令人唏嘘不已!


被乾隆列入“十全武功”:历时6年动武缅甸,只剩一层表面光鲜

被乾隆列入“十全武功”:历时6年动武缅甸 , 只剩一层表面光鲜// //

明清鼎革之际 , 走投无路的永历政权逃亡缅甸 , 一度在此避难 。 后来 , 缅甸发生内讧 , 新继任的缅甸国王 , 转而表面上亲近清朝 。 在三藩之乱期间 , 清缅之间的联系一度中断 , 但基本也处于互不侵犯的状态 。

到乾隆中期 , 缅甸的势力所有发展 , 于1763年向清朝所辖的孟连、耿马二土司强行索要贡赋 , 并次年又出兵入侵东里城 。 在此期间 , 清朝云贵总督刘藻、杨应琚先后领兵反击 。 自此 , 长达六年之久的清缅战争开始打响 。


被乾隆列入“十全武功”:历时6年动武缅甸,只剩一层表面光鲜

被乾隆列入“十全武功”:历时6年动武缅甸 , 只剩一层表面光鲜// //

但在这场战争中 , 清王朝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钱粮 , 甚至还派出了当时很受恩宠的大学士傅恒 。 可是 , 打来打去 , 清军也未能降服缅甸 , 而且傅恒也病死于途中 。 只是 , 坐镇北京的乾隆皇帝 , 却不时地接到“捷报” , 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 , 使得乾隆陶醉于虚幻的胜利中 。

综合来看 , 清朝未能完胜缅甸 , 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 , 南方的气候使清军并不适应 。 清朝劳师动众地征讨缅甸 , 所面临的头号敌人 , 并不是缅甸士兵 , 而是湿热的气候 。 要知道 , 起初清军入关时 , 也耗费了相当时间来适应内地气候 , 而此时八旗兵远征缅甸 , 要在湿热的雨林行军作战 , 可谓是一项极大的考验;


被乾隆列入“十全武功”:历时6年动武缅甸,只剩一层表面光鲜

被乾隆列入“十全武功”:历时6年动武缅甸 , 只剩一层表面光鲜// //

其次 , 清王朝安逸太久 , 不少官员自大轻敌 。 与清初能征善战的八旗军队相比 , 到乾隆朝时 , 无论是主将还是士兵 , 其军事素养都在大打折扣 。 起初 , 清朝一方的刘藻、杨应琚都并不是很懂军事 , 而且还喜欢谎报军情 , 夸耀战功 , 这使得朝廷并不清楚前方战况 , 又怎么能打好这场战争呢?

再者 , 乾隆皇帝的性格 , 使得他所做出的决策 , 往往并不符合实际 。 清缅战争 , 原本是可以停留在反击层面上 , 然后以谈判方式解决的 。 因为 , 大动干戈对清缅双方都有弊无利 。


被乾隆列入“十全武功”:历时6年动武缅甸,只剩一层表面光鲜

被乾隆列入“十全武功”:历时6年动武缅甸 , 只剩一层表面光鲜// //

清朝数年劳师动众 , 并无收获 , 便已经一再证明不该继续投入军力 , 去做无谓的战斗了 。 然而 , 乾隆总觉得自己一方是天朝上国 , 势必要炫耀国威 。 如此一来 , 糜耗钱粮、损兵折将 , 换来的也不过是表面上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