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敌亦友——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情仇

明末人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第三卷记北宋宰相王安石写诗咏菊 , 有“西风昨夜过园林 , 吹落黄花满地金”之句 , 苏东坡续句戏谑说:“秋花不比春花落 , 说与诗人仔细吟 。 ”为了教训这位比自己年小十七岁、恃才傲物的后学 , 王安石将其贬到黄州 。 黄州残菊落瓣 , 苏东坡亲眼目睹 , 故不得不佩服王安石见识渊博 。


亦敌亦友——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情仇

亦敌亦友——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情仇// //

王安石

其实 , 苏东坡贬谪黄州 , 与王安石并无直接关系 , 因“乌台诗案”发生在元丰二年(1079) , 当时 , 王安石于第二次罢相退居金陵已经三年多了 。 人们之所以将苏东坡贬谪黄州归咎于王安石 , 是因为历史上苏东坡曾经强烈反对过王安石的激进变法 , 而王安石也确实嫉恨排斥过苏东坡 。

一、政见迥异 王安石改革欲急治 , 苏东坡则主张渐变

北宋治平四年(1067) , 英宗皇帝病逝 , 十八岁的赵顼继位 , 是为神宗 。

神宗是个立志有所作为的皇帝 , 他任用王安石为相 , 推行新法 , 力图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基础 , 以改变宋朝长期以来积弱不振的局面 。

王安石执政之初 , 提出了“天变不足畏 , 祖宗不足法 , 人言不足恤”和“变风俗、立法度”激进的革新主张 , 并常以“独断刚毅”来称誉皇上 , 故深得神宗的信任 。

神宗欲以才华出众的苏东坡编修《起居注》(即出任皇上的随身秘书 , 随时记录皇上的一言一行 , 以备将来编入正史) , 但王安石因苏东坡的改革观点与自己相左 , 且不愿投靠自己 , 便以苏东坡乃一介文士 , 对吏事不通回答神宗 , 然后以权开封府推官之职限制苏东坡的脚手 , 企图困杀这位奇才(权,即代理的意思) 。 只是他未曾料到 , 苏东坡在开封任上“决断精敏 , 声闻益远” 。

当年十二月 , 中旨下开封府减价买浙灯四千余枚 , 杭浙百姓叫苦不迭 , 苏东坡上书劝谏 , 神宗因此下诏罢免 。 苏东坡因此借机上书 , 极言新法不便 , 指出新法“小用则小败 , 大用则大败 , 若力行而不已 , 则祸乱随之” , 并提出“必畏天 , 必从众 , 必法祖宗”以及“结人心 , 厚风俗 , 存纲纪”的改革纲领 , 同王安石激进的革新主张直接对抗 。 王安石见后 , 极为不满 。

熙宁三年(1070) , 苏东坡在开封考试举人时 , 发策以“晋武之平吴、宪宗之征蔡、苻坚之南伐、宋文之北侵,秦穆之于孟明、汉昭之于霍光、燕哙之于子之、德宗之于卢杞的得失”为题 , 矛头直指王安石独断专行 。 王安石获知此事 , 对苏东坡更加憎恨 。

一天 , 有人将题在相国寺壁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抄录给苏东坡欣赏 , 并问其诗意是否是吟咏丈夫逐妇、忧虑荒乱 。 其诗云:

终岁荒芜湖浦焦 , 贫女戴笠落柘条 。

阿浓去家京洛还 , 惊心寇盗来攻剽 。

苏东坡一看诗句 , 立即断言这是一首攻击王安石变法的隐字诗 。 他毫不忌讳地解释说:“终岁 , 就是十二月 , 十、二、月合起来为‘青’字;荒芜 , 是田中有草 , 草、田合起来为‘苗’字;湖浦焦 , 是由于水退去了 , 水、去二字合为‘法’字;女戴笠为‘安’字;‘柘’字落木旁 , 剩下一个‘石’字;‘阿侬’是吴地方言 , 吴、言相合为‘误’字;‘京洛’代表国家 , ‘国家’二字去一个‘家’字 , 剩下的是‘国’字;寇盗就是贼民 。 全诗是隐‘青苗法 , 安石误国 , 贼民也’的意思 。 ”


亦敌亦友——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情仇

亦敌亦友——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情仇// //

王安石变法

此诗经苏轼这么一解释 , 很快就流行朝野上下 。

王安石听说此事 , 愈恨苏东坡 。 适逢东坡的弟弟苏辙辞条例司 , 言青苗法不便 , 王安石大怒 , 乃定“凡制策登科者 , 不得与馆职” , 全部送审官院审查 。 苏轼、苏辙皆因制策登科 , 时人以为此举完全是为了报复苏家兄弟 。

苏东坡本来就是一个“性不忍事”的人 , 他曾经与人说过:“我心里有话不说 , 就好象口里吃进了一只苍蝇 , 不把它吐出来 , 心里就不舒服 。 ”

又一天 , 王安石与苏东坡等人评论汉人扬雄畏罪跳楼一事 , 王安石认为是史官之妄言 , 又认为为王莽歌功颂德的文章《剧秦美新》不是扬雄所作 , 也是后人诬赖扬雄的 。 苏东坡听后 , 一本正经地说:“我也怀疑一事 。 ”王安石问道:“子瞻怀疑何事?”东坡回答说:“我怀疑西汉是不是有扬雄这个人?”在一旁听到的大臣都笑了起来 。 王安石见苏东坡在众人面前戏弄自己 , 心中又添几分不悦 。

熙宁年间 , 王安石作《字说》行之天下 。 一天 , 王安石与苏东坡谈及此事 , 苏东坡直言不讳地说:“丞相学识精微深远 , 其它宏论我不敢言知 , 然《字说》多有牵强附会 , 恐有误后来学者 。 譬如‘犇’、‘麤’二字 , 牛之体 , 壮于鹿;鹿之行 , 速于牛 。 今积三为字 , 犇义为奔 , 麤 义为粗 , 与本义相反 , 这是为什么呢?”王安石一时无言以对 。

又一日 , 东坡以《字说》中的“笃”字戏问王安石说:“大人以竹鞭马为‘笃’ , 但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又举“坡”字问王安石说:“何义?”王安石回答说:“‘坡’者 , 土之皮 。 ”东坡嘲笑说:“然则‘滑’亦水之骨乎?”王安石黯然 。 过了一会儿 , 王安石突然问苏东坡说:“‘鸠’字从九鸟 , 你认为如何解释为好?”苏东坡装作十分认真地回答:“《诗》云‘鸠在桑 , 其子七兮’ , 和爷和娘 , 恰是九个!”王安石欣然而听 , 久之始悟苏东坡又在嘲弄自己 , 亦深恨之 。

熙宁四年(1071) , 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制度 , 一向主张改革应遵循“事已立而迹不见 , 功已成而人不知”法则的苏东坡当即向神宗皇帝上书表示反对 。


亦敌亦友——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情仇

亦敌亦友——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情仇// //

王安石

二十二岁的神宗皇帝看到苏东坡的奏章 , 猛然醒悟 , 于是单独召见苏东坡说:“苏爱卿 , 你说说朝廷政令的得失在什么地方?虽然其中有我的过失 , 但你只管讲出来 , 朕不加罪于你 。 ”

苏东坡见神宗的确是诚心诚意地询问自己 , 便直率陈言说:“陛下生知之性 , 天纵文武 , 不患不明 , 不患不勤 , 不患不断 , 但患求治太急 , 听言太宽 , 进人太锐 。 愿镇以安静 , 待物之来 , 然后应之 。 ”

神宗皇帝听后 , 发自内心地说:“爱卿之言 , 朕当熟思之 。 ”停了一会儿 , 神宗深情地对苏东坡说:“爱卿在馆阁 , 当为朕深思治乱 , 无有所隐 。 ”

苏东坡对神宗所说的“求治太急 , 听言太宽 , 进人太锐” , 正是针对王安石的“骤变”、“鲁莽”、“下猛药”的“速成”激进变法而言 。

王安石得知后 , 愈恨苏东坡 , 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

王安石见苏东坡多次羞辱自己 , 联想到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生前公开与己为仇 , 亲撰《辨奸论》 , 将自己比作唐代祸国殃民的大奸臣卢杞 , 恨得咬牙切齿 。 适逢身任御史负责杂务的谢景温 , 以私怨诬陷苏家兄弟于治平二年(1065)扶父丧归蜀时 , 曾贩卖过苏木、私盐 。 (谢景温之妹系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的妻子 , 王安石与谢的关系密切 。 )当听到苏东坡有此“罪行”后 , 正苦于找不着借口惩治苏东坡的王安石心中暗喜 , 当即奏明圣上 , 要求严惩不贷 。

为了取得罪证 , 王安石下令淮南、江南、东西荆、湖北、夔州以及成都各路转运司严加调查 , 并命人追捕当时的船工舵手 , 对他们严刑拷打 , 逼其招供 。 但终因是子虚乌有 , 王安石得不到半点罪证 , 也只好作罢 。

苏东坡心底无私 , 对此事泰然处之 。 待其真相大白 , 自以为无须再和王安石等人去争什么是非曲直 , 为了远避王安石的再次迫害 , 苏东坡上书要求离京补外 。

熙宁四年(1071)三月 , 神宗皇帝准奏 , 欲以知州差遣 , 只因王安石从中作梗 , 改命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 。

二、人生坎坷 两位风云人物在金陵握手言欢

王安石变法极不顺利 , 由于司马光等人的强烈反对 , 于熙宁七年(1074)四月被迫罢相 。 八年二月 , 王安石复相 。 熙宁九年(1076)十月 , 五十六岁的王安石第二次罢相 , 出知江宁府 , 自此退居金陵 。 神宗诏封舒国公 , 后改封荆国公 。

在第二次罢相之前 , 王安石曾力荐李定为台官 。 李定曾不服母丧 , 台谏给舍俱论其不孝 , 认为不可提用 , 但王安石执意为之 。 苏东坡曾以朱寿昌少不知其母所在 , 而弃官走天下寻找 , 并刺血书佛经之事 , 鞭挞李定之不孝 , 认为“此事今无古未闻” , 李定因此怀恨在心 。 当李定晋升为御史中丞的时候 , 与舒亶、何正臣一起弹劾苏东坡 , 说他以诗“谤讪朝廷”、“谩骂新法”、“无君臣之节” , 酿成轰动朝野上下的“乌台诗案” 。 李定亲自主持审问苏东坡 , 千方百计加以陷害 , 企图置苏东坡于死地 。

苏东坡自湖州逮捕入台狱之后 , 张方平、范镇等老臣曾上疏营救 , 但无济于事 。 太皇太后曹氏在大病中亦关注此事 , 神宗虽然心动 , 但时相王珪与李定等不肯放手 。

就在这紧要关头 , 退居金陵半山园的王安石深明大义 , 上书于神宗 , 指出太祖赵匡胤曾立下家法 , 即士大夫犯了罪 , 即使比较严重 , 也只能给予降职贬谪的处分而不杀头 , 如果皇上杀了苏轼 , 就等于开了宋皇朝杀士大夫的先河 , 后世子世杀贤士大夫 , 就一定会将陛下作为先例 。 王安石在信中最后劝谏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亦敌亦友——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情仇

亦敌亦友——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情仇// //

南京半山园

神宗皇帝因不是仁宗皇帝的亲孙子 , 本身畏议 , 加上王安石的话说得很有道理 , 因此对苏东坡从轻处置 , 只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 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

元丰七年(1084) , 谪居黄州四年多的苏东坡在量移汝州时途经金陵 , 罢相八年、因爱子王雱 英年早逝、时在病中的王安石闻苏东坡至此 , 身着野服 , 乘着毛驴 , 赶到江边看望苏东坡 , 苏东坡亦身着野服出船相迎 。 二人见面 , 苏东坡对王安石揖曰:“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 。 ”王安石豁达地笑着说:“此礼难道是专为我辈设置的么?”于是两人亲切携手 。

在金陵 , 王安石陪着苏东坡畅游蒋山 。 在休息的时候 , 王安石将自己创作的诗词给苏东坡点评 , 当读到“若积李兮缟夜 , 崇桃兮炫昼”一句时 , 苏东坡惊叹道:“自屈原、宋玉辞世以来 , 旷千余年 , 无复《离骚》句法 , 乃今见也 。 ”王安石亦笑着说:“非子瞻见谀 , 自负亦如此 , 然未尝为俗子道也 。 ”

过了一会 , 王安石问苏东坡说:“子瞻黄州所作《雪》诗中 , 其‘冰合玉楼寒起粟 , 光摇银海眩生花’二句甚妙 , 只是句中‘玉楼’与‘银海’知之者不多 , 老夫小婿蔡卞就误以为‘此句不过咏雪之状’ , ‘妆楼台如玉楼 , 弥漫万象 , 若银海耳 。 ’就我看来 , 道家以两肩为玉楼 , 以目为银海 , 子瞻可是这种比喻?”苏东坡点头称是 。

事后 , 苏东坡对叶致远说:“学荆公者 , 岂有此博学哉!”

金陵小住 , 苏东坡每日与王安石畅论古昔文字 , 闲来即俱味禅理 , 王安石感慨万分地对左右说:“不知几百年间 , 才有如此人物!”

由于王安石真诚地邀请苏东坡卜居秦淮和自己住在一起 , 苏东坡在和王安石的诗中深情地写道:“骑驴渺渺入荒陂 , 想见先生未病时 。 劝我试求三亩宅 , 从公已觉十年迟 。 ”


亦敌亦友——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情仇

亦敌亦友——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情仇// //

苏东坡与王安石

在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 , 王安石“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的谏言 , 改变了苏东坡的命运 , 足以表现出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襟怀 。

从多年的实践中 , 苏东坡也认识到自己对王安石变法存在偏见 , 对王安石的认识不足 。

人生旅途上的不同曲折 , 使昔日互为政敌的两位风云人物在金陵就这样握手言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