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有125万军队,为何打仗老打不赢?浅谈宋朝的“募兵制”

北宋时期的百万雄师的威力竟然不是体现在战力上 , 而是体现在了数量上 。 如果一支军队只在数量上获胜 , 而没有实际的战斗力 , 那它位于战场之时 , 就无异于纸糊的老虎 。 可北宋的纸糊老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北宋时期有125万军队,为何打仗老打不赢?浅谈宋朝的“募兵制”

北宋时期有125万军队 , 为何打仗老打不赢?浅谈宋朝的“募兵制”// //

宋朝的流民

首先 , 这需要从宋朝的流民说起 。 虽然宋朝的军队战斗力不怎么样 , 但是其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流民造反 , 难道是百万的数量使得流民惧怕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 , 是由于宋朝的城市工商业十分发达 , 从而使得主要城市都拥有大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区域 , 这就给许多人创造出了就业机会 。 所以当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 , 他们还是可以选择进入手工作坊打工挣钱养家 , 只要没有完全失去生活来源 , 这些农民就不会成为流民 。

第二就是宋朝的军队确实很强大 。 不过是相对于其他大一统朝代的后期来说 , 宋朝的军队才显得非常强大的 。 宋朝时期 , 其实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 。 因此宋朝的军队战斗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 因而并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 。 而且宋朝时也有出现农民起义 , 不过一般都很快地被军队镇压了 。 因而即使当时出现天灾 , 大规模的流民也很难形成 。

最后 , 就是宋朝的募兵制 。 当时统治者为了避免流民过多而引起国家动乱 , 便实施了募兵制 , 即是将流民编入了军队之中 。

而这也使得宋代的军队人数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 这实质是朝廷为了避免流民祸害而出钱养活了他们 , 这样一来政府的财政压力就会非常大 。 由于流民加入了军队 , 使得北宋当时的军队很容易出现涣散 , 一定程度削弱了军队的作战实力 。


北宋时期有125万军队,为何打仗老打不赢?浅谈宋朝的“募兵制”

北宋时期有125万军队 , 为何打仗老打不赢?浅谈宋朝的“募兵制”// //

北宋的募兵制度有利一面

自北宋的募兵政策实施以来 , 其就没有间断过 , 而且当时的士兵属于终身制的 , 因此就导致了年年招兵 , 而又没有士兵愿意退役的结果 , 而这也在一定程度扩大了军队的规模 , 提升了军队的实力 。

第二的优点就是北宋的士兵待遇优渥 , 而且当时的士兵们的军饷是历朝历代中较高的 , 并且只要一人当兵 , 国家需要供给他的家庭口粮与田产 , 这样就使得它的全家都被养活了 。

因此 , 募兵制在一定程度稳定了当时的社会 。


北宋时期有125万军队,为何打仗老打不赢?浅谈宋朝的“募兵制”

北宋时期有125万军队 , 为何打仗老打不赢?浅谈宋朝的“募兵制”// //

北宋的募兵制度不利一面

然而 , 宋朝募兵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 主要就是“兵冗”与“兵骄” 。 首先兵冗就是维持了一支庞大而冗滥的常备军 。 虽然宋朝的财政收入远远高于汉、唐时期 , 但是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的巨大花费 , 使得朝廷不得不面临着长期的入不敷出 。 具体数据就是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 , 几乎有将近十分之七八或十分之五六左右用于军费 。 浩大的军费开支 , 不但削弱了国家的财力 , 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 这样就会使得直接生产者难以摆脱贫困苦难的境地 , 进而无法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 其次兵骄就是指军队的将校和军兵“骄惰”成风 , 战斗力羸弱 。 比较极端的是在北宋后期 , 那时的边郡之兵竟然出现了“或白首不遇一敌 , 终身不历一战 , 皆坐食军储 , 幸受温饱 。 万一有鸡鸣犬吠之惊 , 则手不能安弦、目不能辨帜 , 求其捍御之功 , 则百无一二矣”的情况 。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 一个国家最为紧张的地区莫过于边境 , 如果连最危险的地方都没有战争的话 , 其他地区也必然是一片和谐 。 在仁宗皇祐期间 , 河北沿边甚至出现了“卒骄将惰 , 粮匮器朽 , 主兵者非绮纨少年 , 即罢职老校” , “训练有名无实 , 闻者可为寒心” 。 而到了徽宗时 , 情况继续恶化 , 朝廷军政更加腐败 , “劝沮之法坏 , 骄惰之风成 , 出戍则亡 , 遇敌则溃 , 小则荷戈攘夺以逞 , 大则杀掠婴城而叛 , 天下可用之兵无几矣” , 最后种种不利因素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 到了南宋时期 , 古人叶适洞察到了前代的弊病 , 道:“养兵以自固 , 多兵以自祸 , 不用兵以自败 , 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 ”这就是在说明北宋养兵冗滥 , 造成宋朝长期“积贫”“积弱” , 成为宋朝“自祸”“自败”的重要因素 。


北宋时期有125万军队,为何打仗老打不赢?浅谈宋朝的“募兵制”

北宋时期有125万军队 , 为何打仗老打不赢?浅谈宋朝的“募兵制”// //

宋朝军队的战力

谈到宋军的战力 , 前文的“积贫积弱”这四个字就可以概括起来 。 而这也是后世史学家对北宋军队的重要评价 。 其中的“积贫”就是指中央政府财政的紧张 ,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当时没有多余的钱财 , 国库异常的空虚 。 然后“积弱”就是指北宋孱弱的军事实力 。 而且在印象当中 , 北宋在对外战争当中总是胜少败多 , 而造成战败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家那孱弱的军事力量 。 可是在赵匡胤时期宋军还能南征北战 , 可到了赵光义后军队就变得不堪一击 ,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说说赵匡胤的方针 。 当时 , 他除了对军事制度进行改革之外 , 还明确提出了“兴文教 , 抑武事”的方针 , 即是广开科举文选 , 重用文人 , 以至于当时社会认为个人科举的成功要胜过任何军功 , 而科举也成为了有志之士踏上仕途的最重要的途径 。 “状元登第 , 虽将兵数十万 , 恢复幽蓟 , 逐强虏于穷漠 , 凯歌劳还 , 献捷太庙 , 其荣亦不可及也”正是当时社会重文的写照 。

重文轻武的现象也出现在官员之间 , 当时的文武官员所受到的待遇差距甚远 。 如北宋名将狄青因为出身行伍而备受其他官员歧视 , 以至于当时与其共事的韩琦也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 要知道当时他们的官阶是一样的 。 而狄青也只好无奈地发出了“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 , 我少一进士及第耳”的感慨 。

这种社会风气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弃武从文 , 古代汉人身上的尚武精神也随之日渐衰弱 , 直接导致了北宋的军事实力也逐渐被辽、西夏、金所超越 , 最终使得北宋国土沦丧 , 百姓家破人亡 。

宋太宗为了防止国内混乱 , 曾经提出了“国家若无外忧 , 必有内患 , 外忧不过边事 , 皆可预防 , 唯奸邪无状 , 若为内患 , 深可惧也”的观点 , 其观点认为国家的“内患”远比“外忧”更可怕、也更重要 。 所以有宋朝一直实行的对外防御政策都是“守内虚外” 。 这种防御政策虽然能够很好地避免了国内发生叛乱 , 但是却造成了一旦对外防御虚弱 , 而且一旦防御失败 , 就只能进行议和妥协 , 让国家苟且偷安 。

其中的实例有宋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 , 此盟约达成后 , 正式拉开了宋王朝和议的历史 , 而且每一次的议和 , 都意味着北宋丧失大量的岁币和绢以及宋王朝的尊严 。 卑躬屈膝虽然换来了短暂的和平 , 但是却也造成并且不断加深了宋军将士怯战、怯敌的心理 。 因而一支失去自信的军队 , 自然而然就难以在战争中获得胜利 。

除此之外 , 造成北宋军队战力羸弱的原因还有国家松弛的军法以及腐败的军政 。

北宋的军法松弛 , 在历朝历代中最为明显的 。 虽然赵匡胤自称军法严格 , 但是也仅限于军士和普通将校 , 宋初大将王全斌、崔彦进和王仁赡破后蜀时犯法 , 经百官集议定罪 , 一致认为应当处死 , 可宋太祖却特令赦免 。 而自从赵匡胤开启了以法殉情的先河后 , 后世皇帝在处理武将的问题上便都犯起了执法松弛的毛病 , 一支纪律松弛的军队 , 战力必定难以保障 。

其次就是北宋时期的军政腐败 。 北宋中后期武将贪财黩货、兼并土地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 但是即便如此那些腐败的将领依旧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

宋朝军政腐败还体现在私役军事和刻剥军士 。 据史书记载 , 当时上层将领私役军士的劳作范围极广 , 如修造地宅 , 伐薪烧炭 , 种植蔬菜 , 织造缎子、坐褥 , 做木偶戏人 , 刺绣 , 奏乐等等 , 堪称无所不有 。 公器私用 , 使得军队疏于训练 , 军不成军 , 进而损伤了军队的战斗力 。

综上 , 北宋的百万大军只不过是纸面上的实力 , 却不具有真正的战斗力 。 所以当金人入侵时 , 百万大军只是一轻弹可破的纸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