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明朝大将,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同为明朝大将,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同为明朝大将 , 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

欢迎观看

历史背景:

继“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的接连两次失利之后 , 后金的统帅们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么一个问题:即单凭八旗士兵手中的弯刀和与其相配套的攻坚战术是难以攻克已经装备了当时世界上顶级水平的红衣大炮的宁远城的 , 况且明军在整个辽东战场所采用的作战方式和作战武器也都基本由冷兵器过渡到了热兵器 , 相较于依然处于原始作战模式的八旗士兵 , 明军的作战效率无疑是处于绝对的优势 。 在这种形势之下 , 皇太极被迫暂时停止了对辽西地区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 将军事重心由辽西移到了林丹汗势力所在漠南蒙古地区 , 妄图打通由漠南蒙古地区通往明朝内地的通道 , 以这种长途奔袭的方式给明方给予军事打击 , 顺便通过掠获的方式以补充自身资源的不足 。 与此同时 , 对于明朝盘踞在关外的军事据点 , 皇太极一改往日的作战套数 , 以“围而不攻、围点打援”的策略进行逐个蚕食 。


同为明朝大将,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同为明朝大将 , 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

红衣大炮

公元1631(天聪五)年 , 后金发动了对大凌河城的围困战役 。 农历八月 , 在皇太极的命令下 , 八旗士兵被分成了数拨 , 以轮番不息的方式将大凌河城围得水泄不通 , 城内外的联系彻底被切断 。 大凌河城作为明朝关外防线的前沿阵地 , 是保障“宁锦防线”稳固的根据地 , 同时也是其复辽的一大重要军事据点 , 因此它的战略地位对于明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 况且大凌河的守将乃当时大名鼎鼎的祖大寿将军 , 此人作为辽东地区难得的骁勇战将 , 其麾下的“祖家将”可谓是明朝统治者手中的“王牌军” , 也是大部分辽人辽将的代表人物 , 因此 , 一旦大凌河城被攻克 , 明朝失去的不仅仅是祖大寿一人 , 而是整个“祖家将”和辽人辽将 。 在这种情况之下 , 不得不花费大代价去解救大凌河城之危 。


同为明朝大将,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同为明朝大将 , 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

明朝地图

八月中旬 , 明方第一波由松山方向赶来的援军与金兵正式交上火 , 但由于兵力不济 , 最终惨败而归 。 在此之后 , 明方又接连来了两拨援军 , 但都因为双方实力悬殊过大而惨败 。 最终 , 走投无路的祖大寿不得不主动打开大凌河城的大门率部投降 , 至此 , 这场持续了近三个月的“大凌河之战”以明方失败告终 。 此战对于后金方面来说 , 不仅仅收获了大批投降的辽人辽将 , 更重要的则是以实战验证了“围点打援”这一策略的正确性 , 为后金蚕食锦州、松山、宁远等据点提供了战略基础 。


同为明朝大将,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同为明朝大将 , 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

山海关图片

编者导读:

时隔十年 , 在拥有了“大凌河之战”的经验之后 , 皇太极再次发动了对锦州城的围困战役 。 公元1641(崇德六)年四月 , 清军加强了对锦州城的围困措施 , 其作战套数与当年“大凌河之战”如出一辙 , 就是想通过切断锦州城与明军后方的一切联系 , 待其弹尽粮绝之后被迫主动投降 。

众所周知 , 锦州城作为明朝在关外最后一道防线(即宁锦防线)的主要根据地 , 锦州一旦失陷 , 那么“宁锦防线”的战略意义也就必将遭到瓦解 , 而“宁锦防线”一旦瓦解 , 那么山海关就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 因此 , 此番援救锦州比当年援救大凌河城更加重要 。 (历史上称这次援锦之战称之为“松锦大战”)


同为明朝大将,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同为明朝大将 , 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

宁锦防线示意图

负责该场战役的总指挥官为洪承畴 , 此人乃明朝末期极富军事经验的统帅 , 曾在西部战场与农民起义军作战的过程中战无不胜 。 但令人遗憾的是 , 尽管明朝政府派遣了如此一位优秀的将领来统帅大军 , 却依然败在了这场战役当中 。

公元1642(崇德七)年二月 , 坚守在松山城内的洪承畴被清军所俘 , 随后索性投降了清朝 。 同年三月 , 在失去了援军希望的祖大寿也被迫率锦州城内所有人员投降 , 至此 , 这场持续了近一年的“松锦大战”再次以明军惨败而告终 。


同为明朝大将,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同为明朝大将 , 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

曹变蛟、洪承畴、吴三桂、白广恩画像

作为同一时期投降于清朝的祖大寿和洪承畴 , 且都同属于明朝末期的优秀将领 , 此二人的能力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 然而 , 当我们查阅史料就会发现 , 洪承畴和祖大寿在清朝所受到的待遇却截然不同 , 其中作为“祖家将”的领头人 , 祖大寿自投降于清朝之后基本销声匿迹了 , 没有受到清朝统治者的任何重用 。 而反观“后来居上”的洪承畴 , 此人在清朝入关之后不仅“官复原职” , 而且深受多尔衮和顺治皇帝的信任 。 那么 , 造成这一强烈反差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为何呢?关于这一话题 , 笔者在该篇文章当中就来与读者朋友们做一番深入的探讨 。


同为明朝大将,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同为明朝大将 , 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

祖大寿画像

本文的研究内容:

正如文章前面所说 , 祖大寿乃“祖家将”系统里边的“头号人物” , 他的投降不仅仅是代表着个人 , 而是全体的“祖家将”军团 。 再加上其祖籍为宁远人 , 因此 , 追随在祖大寿身边的将士除了“祖家将”之外基本都属于辽人 , 而这些辽人辽将的投降对于清军日后能否顺利攻克辽西乃至山海关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如此一来 , 从某种意义上讲祖大寿的降清对于皇太极能否好好利用这股辽人辽将势力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 至于其今后能不能真心实意的为清朝效劳 , 其实都并不重要 , 因为此时的清朝八旗汉军队伍里边也并不缺这么一位有才干的将帅 。

另一方面 , 其实祖大寿本人并不是首次降清 , 早在“大凌河之战”时 , 祖大寿投降了清军之后以帮助皇太极赚开锦州城大门为名 , 骗取了皇太极的信任 , 离开了沈阳 , 直至十年之后的“松锦大战” , 祖大寿再次降清 。 因此 , 清朝不敢重用祖大寿也是于情于理 , 说白了 , 皇太极再次对祖大寿以礼相待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想让祖真心实意的归顺于自己的麾下 , 而是使他能够在清朝内部对已经投降了的辽人辽将起着一种号召作用 。


同为明朝大将,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同为明朝大将 , 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

明臣、皇太极画像

反观洪承畴此人 , 其实他在清军入关之前也基本没有得到多少的重用 , 直到多尔衮率领八旗铁骑入关之后才让其再度“出师” , 并“官复(明朝时期的)原职” 。 在笔者看来 , 清朝统治者能够让他再度出师的根本原因便是看中了他早年抗战农民起义军时所立下的战功 。 诚如我们所知 , 作为文官出身的洪承畴 , 在明朝时期其官职能够升至三边总督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其与农民军作战过程中立下的军功 , 早年的洪承畴甚至将李自成势力击溃的只剩下了十八匹单骑落荒而逃 。 而在清军入关之后 , 农民起义军的势力并没有就此彻底消灭 , 在这种情况之下 , 清廷希望借洪承畴之力彻底扫除起义军的势力 , 为清朝统治整个中原奠定基础 。 事实证明 , 洪承畴确实没有辜负清朝统治者所赋予的厚望 , 在剿灭明朝残余势力和起义军势力的过程中 , 洪承畴再度为清廷立下了不世之战功 。

公元1665(康熙四)年 , 洪承畴卒于京师 , 享年73岁 。


同为明朝大将,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同为明朝大将 , 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

崇祯皇帝电视剧照

结语:

清朝开创之初 , 受降明末诸臣 , 是为开创大一统而“不得不加以录用 , 以靖人心 , 而明顺逆”

以上所述出自于大清乾隆皇帝在《国史二臣传表》中对当年诸如洪承畴这些曾为大清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降金明将们的评论 , 其所要表达的意思便是从一定程度上去部分否定或者降低对诸如洪承畴这类人身份的评价 , 此举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同为明朝大将,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同为明朝大将 , 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之后的待遇为何却截然不同?// //

感谢观看

参考文献:

《清太宗实录》

《国史二臣传表》

《清史稿》卷236 , 《洪承畴传》

孙孝恩:《洪承畴研究与评价的新阶段》

?苏双碧:《从多民族国家角度评价洪承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