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北周名臣于谨:从王导到诸葛亮,变化的是时局,不变的是智慧

?公元557年 , 宇文觉建立北周 , 但他并没有称帝 , 只是自称周天王(或周公) 。

为什么不敢称帝?后世读者普遍认为是宇文护专权 , 不让宇文觉称帝 。

实际上 , 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宇文觉没那个能耐 , 或者说当时的宇文氏没那个能耐 。


细说北周名臣于谨:从王导到诸葛亮,变化的是时局,不变的是智慧

细说北周名臣于谨:从王导到诸葛亮 , 变化的是时局 , 不变的是智慧// //

看过宇文氏篡位的过程之后 , 我总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 。

想当初 , 曹氏和司马氏的篡位过程大同小异 , 都是由一代奠定基础 , 二代继续努力 , 最终登基称帝 。 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篡位 , 是因为他们在当时已经拥有远超其他家族的地位和实力 , 自然有资格更进一步 。

但宇文氏篡位 , 却是因为西魏众实力派同意他们篡位 , 他们才敢篡位 。 这样的皇帝做起来有什么意思呢?

到此为止 , 篡位成功的宇文氏有多了不起?很抱歉 , 我完全看不出来 。 比起曹氏和司马氏 , 此时的宇文氏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

很多人认为:皇权是神圣的 , 如此轻易地废掉西魏恭帝拓跋廓 , 一定会受到反扑 。 而宇文氏没有受到反扑 , 必然是因为实力太强 。

持这种论点的人 , 根本就没搞懂西魏主体力量的构成要素 。

西魏这个国家 , 名义上是北魏的继承者 , 但实际上 , 它是一个由六镇军人构成的国家 。 与邻居东魏相比 , 西魏的内部成分要单一得多 。

北魏是怎么亡的?根源可以推到魏孝文帝元宏革俗汉化 , 但导火索就是六镇叛变 。 换言之 , 所谓的西魏 , 就是一群北魏反贼 , 拥立几个北魏傀儡宗室建立的国家 。

这样的一个国家 , 这样的一帮权臣 , 怎么会把皇帝放在眼中呢?在这种局面下 , 西魏恭帝拓跋廓只能当傀儡 , 周天王宇文觉还是只能当傀儡 。


细说北周名臣于谨:从王导到诸葛亮,变化的是时局,不变的是智慧

细说北周名臣于谨:从王导到诸葛亮 , 变化的是时局 , 不变的是智慧// //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 , 赵贵和独孤信的心理不平衡了:宇文氏就是傀儡而已 , 现在既然有了傀儡君主宇文觉 , 又何必再留下那个傀儡执政官宇文护呢?

而宇文觉似乎并没有当傀儡的觉悟 , 在这种背景下 , 赵贵和独孤信暗中撺掇宇文觉:你想干掉宇文护大权独揽吗?直接上 , 我们支持你!

我很能理解赵贵和独孤信的这种做法 , 因为当初在于谨尊奉宇文护的时候 , 这两个人就是不情不愿的 。 可他们并不敢主动打破平衡 , 于是只能顺着于谨的意思 , 朝宇文护下拜 。

可宇文泰一系篡夺了皇位(虽然暂时称为王位) , 宇文觉又是一个有想法的人 , 很快就跟宇文护产生了龃龉 。 在赵贵和独孤信看来 , 如果能借助宇文觉的名头压服于谨 , 他们两人就能轻松除掉宇文护 。

周孝愍帝性刚果 , 恶晋公护之专权 。 ——《资治通鉴》·陈纪一

到了那个时候 , 赵贵和独孤信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挟持傀儡天王宇文觉 , 严令于谨退休 , 或者把他赶到一边吃冷饭 。 整个北周的朝堂 , 从此就由赵贵和独孤信联手把持 。

这个想法其实挺不错 , 也有可实施的空间 。 但问题就在于:赵贵和独孤信的利益点本就不一致 , 他们的联盟注定只能是同床异梦 , 原因在于分赃不均 。

在当初西魏的各位实力派之中 , 赵贵和独孤信相比 , 谁的实力更强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独孤信 。

独孤信和李弼一起 , 都是在公元548年(大统十四年)升任柱国 , 而于谨在公元549年(大统十五年)升任柱国 , 赵贵升任柱国的时间不确定 , 但最早应该也是和于谨一起晋升 。 换言之 , 赵贵升任柱国的时间 , 比独孤信晚 。

虽然只晚了一年 , 但对于顶层政治人物而言 , 这足以说明他们的实力强弱 。 如果赵贵和独孤信差不多 , 或者赵贵比独孤信强 , 他应该不会接受这种安排的 。

于谨虽然比独孤信和李弼晚一年升任柱国 , 但于谨主要在身份上吃亏 , 他不是六镇军人出身 。 可就算如此 , 于谨早在公元538年(大统四年)就升任大将军 , 独孤信、李弼和赵贵当时的身份都不如于谨 。

按照满分一百分来算 , 这几位实力派的实力分数大致是:于谨、李弼和独孤信大概88分 , 赵贵大概在85-88分之间 , 强弱差距不算大 , 在大多数时候都可以平起平坐 。 (数据不准确 , 只是用举例的方式 , 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 )

当赵贵和独孤信达成联盟之后 , 应该以谁为主呢?基于独孤信的利益和实力 , 自然认为应该以自己为主 , 因为他比赵贵早一年升任柱国 。 可问题是:这个联盟是由赵贵发起成立的 , 他一定不会轻易向独孤信低头 。

这个联盟之所以由赵贵牵头 , 主要也是因为:独孤信是一个较为纯粹的武人 , 而赵贵之所以能够成为柱国 , 在政治方面的得分更高一些 , 因为赵贵的战绩比不上李弼和独孤信等人 。 换言之 , 赵贵对于谨和宇文护极度不满 , 主要是因为赵贵和于谨有些“同性相斥”的意味 。 而独孤信更像是喝了几杯老酒 , 才跟着赵贵一起发疯的 。

在这种背景下 , 独孤信最初对干掉宇文护很感兴趣 , 当赵贵准备动手的时候 , 独孤信又不太积极了 。

贵谋杀护 , 信止之;开府仪同三司宇文盛告之 。 ——《资治通鉴》·陈纪一

这样一来 , 局势瞬间明朗:独孤信态度暧昧 , 赵贵则独力朝着于谨和宇文护冲锋 。 强弱对比如此明显 , 所以赵贵在第一回合就被斩于马下 。 赵贵被杀之后 , 独孤信也受到了连累 , 最终只得无奈自杀 。

丁亥 , 贵入朝 , 护执而杀之 , 免信官 。 周晋公护以赵景公独孤信名重 , 不欲显诛之 , 己酉 , 逼令自杀 。 ——《资治通鉴》·陈纪一


细说北周名臣于谨:从王导到诸葛亮,变化的是时局,不变的是智慧

细说北周名臣于谨:从王导到诸葛亮 , 变化的是时局 , 不变的是智慧// //

很多人提起独孤信被逼自杀的时候 , 总是一副嘲笑的嘴脸:总而言之 , 要是独孤信能够果决一点 , 恐怕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了 。

但在我看来:幸亏独孤信自杀身亡 , 否则局势肯定会恶化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

如果独孤信铁了心跟赵贵一起干掉宇文护 , 那宇文护注定是死路一条 。 可问题是:干掉宇文护之后呢?

在宇文泰一系篡位之前 , 赵贵和独孤信就有了一些不安分的苗头 , 结果被于谨给强压了下去 。 单单一个于谨怎么可能同时压服这两位实力派呢?主因还在于朝堂上大多数人不希望起争端 。

如果赵贵和独孤信发动突然袭击 , 这些人会怎么想?必然是觉得赵贵和独孤信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 要是于谨再振臂一呼 , 李弼等人从旁协助 , 新成立的北周会在瞬间乱成一锅粥 。

如果事情发展到那个地步 , 赵贵和独孤信还有什么胜算呢?等一切尘埃落定之后 , 赵贵和独孤信自然是难逃一死 , 他们的家人肯定也不会有好下场 。

而现在 , 独孤信被逼自杀 , 意味着这件事只追究独孤信一个人的责任 , 家族不会受到任何牵连 。 事后证明:独孤信虽然死了 , 但独孤信一系的力量依然得以保存 。

比如说后来建立隋朝的杨坚 , 他父亲杨忠就曾是独孤信的下属 , 却成为了独孤信一系的代表人物 。 而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先后都成为了皇后 , 更证明独孤信一系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 大家逼死了独孤信 , 但是对独孤信家族的地位 , 却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

话说回来 , 就算赵贵和独孤信从内讧中获得了胜利 , 请不要忘记 , 东边还有一个如狼似虎的高洋呢!如果北周乱成这个德性 , 只怕高洋睡着了都会从梦中笑醒 。

综上所述 , 这个结果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好事 , 甚至对于独孤氏来说也是不幸中之大幸 。 唯独对于独孤信而言不好 , 毕竟一条命丢了 , 可谁让你非要跟着赵贵瞎掺和呢?


细说北周名臣于谨:从王导到诸葛亮,变化的是时局,不变的是智慧

细说北周名臣于谨:从王导到诸葛亮 , 变化的是时局 , 不变的是智慧// //

实力超强的赵贵和独孤信被清理出局 , 赵贵一系彻底完蛋 , 独孤信一系受到削弱 , 整个北周只剩下两位有影响力的实力派:于谨、李弼 。 可就在赵贵和独孤信造反失败的同一年(公元557年) , 李弼也因病去世了 , 宇文泰同期的实力派 , 只剩下了于谨一人 。

癸酉 , 周魏武公李弼卒 。 ——《资治通鉴》·陈纪一

注:有人可能会说 , 侯莫陈崇还活着 。 但在柱国排名中 , 侯莫陈崇一直敬陪末座 。 北周建立之后 , 侯莫陈崇除了时不时地在各种封赏过程中刷存在感之外 , 一直也没干什么露脸的事 , 所以我暂时忽略他 。

于谨当初之所以会选择向宇文护下拜 , 主要是因为赵贵、独孤信和李弼等人还在 , 于谨没有六镇军人的背景 , 这个国家肯定轮不到他当家做主 。 在这种背景下 , 于谨自然可以保持超然的地位 。

可现在不一样 , 赵贵、独孤信和李弼先后离世 , 于谨作为硕果仅存的实力派之一 , 他该不该向前走那一步呢?

在巨大的权力诱惑面前 , 于谨依然十分清醒 , 他并不打算谋夺执政官的地位 。

赵贵和独孤信之所以会先后被淘汰出局 , 并不是因为于谨比他们强 , 而是他们犯了各种各样的错 。 于谨能够成为硕果仅存的实力派 , 只是稀里糊涂地捡了个便宜 。

如果说 , 在宇文护成为执政官之前 , 于谨很像辅助晋元帝司马睿登基的王导;那么在赵贵、独孤信和李弼先后离世的时候 , 于谨则更像刘备托孤之时的诸葛亮 。

在刘备托孤的时候 , 关羽死了 , 张飞死了 , 黄忠死了 , 马超死了 , 许靖死了 , 法正死了 , 糜竺死了 , 刘巴死了 , 彭羕死了 , 刘封死了 , 关平死了 , 马良死了 , 黄权降曹了……真正能撑住场面的人 , 只有一个诸葛亮 。

同样是硕果仅存 , 同样是面临诱惑 , 于谨和诸葛亮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克制自己的欲望 , 努力当好名义上的二把手 。

他们做出这种选择 , 是因为他们有真正的大智慧 , 还因为他们身边强敌环伺:蜀汉随时面临曹魏和孙吴的威胁 , 北周随时面临北齐的威胁 。

也许有人会说:诸葛亮比于谨强 , 因为诸葛亮绝不会坐视刘永或刘理(刘备庶子)挑战刘禅 , 而于谨可是眼看着宇文护干掉了北周的两位君主(宇文觉和宇文毓) 。

在我看来 , 这更能证明诸葛亮和于谨的极其相似 。

诸葛亮自然不会坐视旁人威胁刘禅的地位 , 因为刘禅一直都很配合诸葛亮的工作 。 而那些不愿意好好配合诸葛亮工作的人都是什么下场呢?李严被废、来敏被废、廖立被废 。 马谡拒绝配合诸葛亮执行战略规划 , 更是直接以军法处斩 。

诸葛亮肯定不是乱臣贼子 , 但他绝对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 。

于谨之所以会坐视宇文护干掉两位君主(宇文觉和宇文毓) , 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两个皇帝都不服宇文护 , 跃跃欲试要挑战宇文护的权威 。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雄心勃勃的少年天子 , 试图干掉身边的权臣 。 等他们达成了这一目标之后 , 能接受于谨这么一个老头在幕后操纵他们吗?

于谨之所以会默许宇文护的弑君之举 , 主要原因就在于:于谨也希望压制皇权 。 于谨也像诸葛亮一样 , 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 。 他可以不做皇帝 , 但权力必须握在手中 。 宇文护非常懂事 , 于谨用得顺手 。

北周的第三任皇帝宇文邕为何没有被宇文护杀掉?因为人家宇文邕懂事 , 对于谨极为敬重 。

当于谨表示自己想退休的时候 , 宇文邕立刻说:“您是姜太公一样的人物 , 难道就忍心弃我而去吗?”宇文邕同时还下令 , 官员们如果再接到于谨的辞呈 , 直接拒绝就行 , 不必呈报 。

保定二年 , 谨以年老 , 上表乞骸骨 。 诏报曰:“昔师尚父年逾九十 , 召公奭几将百岁 , 皆勤王家 , 自强不息 。 今元恶未除 , 九州不一 , 将以公为舟楫 , 弘济于艰难 , 岂容忘二公之雅操 , 而有斯请 。 朕用恧焉 。 公若更执谦冲 , 有司宜断启 。 ”——《周书》·卷十五·列传第七

事情发展到最后 , 宇文邕对于谨的敬重已经达到了夸张的地步:他以师礼对待于谨 , 还专门为于谨设定尊崇的礼仪 。 于谨用餐之前 , 宇文邕亲自端着碗碟 , 跪着向于谨上菜 , 又亲自动手为于谨分割食物;于谨用过餐之后 , 宇文邕跪着给于谨递漱口水 。 最后像个学生一样 , 恭恭敬敬地向于谨询问治国之道 。

有司进馔 , 帝跪设酱豆 , 亲为之袒割 。 谨食毕 , 帝亲跪授爵以酳 。 有司撤讫 , 帝北面立而访道 。 ——《资治通鉴》·陈纪三

刘禅对待诸葛亮 , 恐怕也不过如此吧?对于这种聪明懂事的孩子 , 诸葛亮也好 , 于谨也罢 , 谁会舍得加害他们呢?


细说北周名臣于谨:从王导到诸葛亮,变化的是时局,不变的是智慧

细说北周名臣于谨:从王导到诸葛亮 , 变化的是时局 , 不变的是智慧// //

公元568年 , 于谨病逝 , 周武帝宇文邕亲自前往吊唁 。 于谨下葬的时候 , 王公以下的官员全部前往郊外送葬 。

于谨九个儿子 , 四个被封为柱国 , 一个被封为大将军 , 一个开府 , 三个仪同三司 , 当真是“龙生九子皆不凡” 。 原因是什么?当然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好爸爸!

戊午 , 周燕文公于谨卒 。 谨勋高位重 , 而事上益恭 , 每朝参 , 所从不过二三骑 。 朝廷有大事 , 多与谨谋之 。 谨尽忠补益 , 于功臣中特被亲信 , 礼遇隆重 , 始终无间;教训诸子 , 务存静退 , 而子孙蕃衍 , 率皆显达 。 ——《资治通鉴》·陈纪四

于谨的大智慧 , 不但成就了自己 , 还成就后世子孙 , 更是成就了统一北方的北周帝国 。 就连之后的隋唐 , 恐怕也要感谢于谨 。 北周、隋、唐三个王朝频繁更替 , 于氏却始终保持着荣耀的身份 。

千万不要认为宇文邕就是于谨的铁杆粉丝 , 于谨去世之后 , 宇文邕积蓄了足够的力量 , 立刻动手干掉了执政官宇文护 , 并顺势干掉了宇文护一系的主要成员 , 成为货真价实的皇帝 。

如此枭雄心性 , 如此狠辣手段 , 要说北周武帝宇文邕会发自肺腑地崇拜一个人 , 这可能吗?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宇文氏篡位称王 , 于谨拥立居首功


细说北周名臣于谨:从王导到诸葛亮,变化的是时局,不变的是智慧

细说北周名臣于谨:从王导到诸葛亮 , 变化的是时局 , 不变的是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