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千古奇冤?不冤!一点不冤

自从悟空问答提出长平之战命题后 , 掀起了网友热议 , 许多评论认为赵括是有真本事 , 不然赵王不会贸然用他 , 秦国也不会折损近半的兵力 。 只是秦国实力太强大 , 才导致赵括失败 。 即使廉颇也会被白起打败 , 这是强弱自然之势 。 大有为赵括鸣冤之势 。

为此 , 本宫详细分析赵括所犯诸多军事错误 , 以证明纸上谈兵的赵括一点不冤 。

一、赵括为将领的道德品质有缺陷赵括的母亲对赵王说:\"始妾事其父 , 父时为将 , 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 , 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 , 尽以予军吏 , 受命之日 , 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 , 东向而朝 , 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 王所赐金帛 , 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 父子异志 , 愿王勿遣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的父亲赵奢为将时 , 以老师和长者看待的人有几十个 , 以朋友看待的有几百个 , 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和股肱之士 。 得到赏赐全部缴到军库 , 由军士们共同享用 。 接受了任命 , 就再也不考虑家事 , 一心想着如何完成使命 , 其道德素养何等高尚 。

古代将军的品行要求 , 按《吴起兵法.论将》讲:将军的威信、品德、仁爱、勇敢 , 都必须足以表率全军 , 安抚士众 , 威慑敌军 , 决断疑难 。 这是为将的必要条件 , 可见在古代为将 , 是非常难的 , 标准是很高的 。 因为将帅的任何缺陷包括人格缺陷都会被敌人利用而败之 。

而赵括呢?召见军吏时 , 大摆威风 , 军吏不敢仰视 , 不会有师友股肱辅佐 , 作战方案也不会有人出谋划策 。 赵王赏赐的财物 , 拿回自己家里 , 整天到处物色肥田、美宅 。 对士卒没有仁爱之心 , 士卒不会去效死 , 必会上下离心 。

这种品质与 名将赵奢形成极大反差 , 更不符合吴起的论将品行 。


纸上谈兵,千古奇冤?不冤!一点不冤

纸上谈兵 , 千古奇冤?不冤!一点不冤// //

长平之战示意图

二、战略战术简单少变

根据《吴起兵法.论将》:能文武兼备的人 , 才可以胜任将领;能刚柔并用 , 才可以统军作战 。 其他兵书还有奇正并用 , 就是正兵和奇兵相互运用 , 相辅相成 , 与刚柔有异曲同工之效 。

赵括向赵王领受的命令是向秦军反攻 , 赵括率领25万增援大军 , 采用的是一路直接行军到前线 , 到前线后 , 立即打乱原有的战略部署 , 撤换承担各种军事任务的军事将领(这势必造成军心不稳 , 军士上下离心);然后就是组织单纯的进攻 。 可见他只知用刚 , 不知用柔;只知使用正兵 , 不会使用奇兵进行偷袭、骚扰、断敌粮道、烧敌粮草 , 派遣间谍、给敌制造混乱、向敌提供假情报等 。 可见 , 他在用兵上的确是一个雏 , 根本没有指挥战争的经验 。


纸上谈兵,千古奇冤?不冤!一点不冤

纸上谈兵 , 千古奇冤?不冤!一点不冤// //

赵括形象图

三、只知单纯进兵 , 不知在进兵中运用计谋 , 出奇制胜 。

廉颇在运用守御战、阵地战与秦军相持之时 , 赵括帅援军可在充分掌握敌军阵地分布详情的基础上 , 派出部分精锐骑兵偷袭秦军 , 与廉颇里应外合 , 夹击敌人 。 增援部队是一支非常灵活的部队 , 因他没与敌军对阵 , 所以 , 怎样救援 , 可以千变万化(最有名的如孙膑的“围魏救赵”) , 奇兵百出 , 最让敌军摸不着头脑 , 也最让敌军胆战心惊 。 但是 , 赵括的思路很简单 , 率领25万大军直接行军到前线 , 撤换廉颇 , 自己发号施令 , 组织进攻 。 没有发挥出援兵的任何优势 。 可见他不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 , 灵活的打击敌人 。 这也说明他没有实战经验 , 所学的兵书战策 , 都还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 , 不知道如何应用到实战中 。 蔺相如也评价他说:\"括徒能读其父书传 , 不知合变也 。 \"

四、行军中没有派出侦察兵和间谍 , 随时掌握敌军动向 。

侦察兵古代称探子、细作或斥候等 。 执行探路 , 侦察敌情等军事任务 。 而间谍的任务更特殊 , 进入敌国领土 , 钻进敌军内部 , 打探敌军消息 , 散布流言蜚语 , 扰乱敌军军心等等 。 作为一个军事将领这是必须要会、要做的 。 怎样用间?怎样侦察敌情?赵括是一无所知 。 原因就是他根本就没有指挥经验和深入研究到战争因素的每一个细节 。

以他高傲自大的个性 , 他不会去接地气 , 从最基层开始 , 了解各兵种单元 , 以及如何恰当利用这些单元为战争服务 。 所以 , 导致他秦军中途换将他不知道 , 秦军增兵他不知道 , 两眼一抹黑 , 就是一个瞎子、聋子 。

五、大反攻没有合理筹划 , 不懂大兵团作战 。

40多万大军开展反攻 , 应属于大兵团作战 , 必须要有详尽的战略战术 , 既有总战略战术 , 也有分阶段战略战术 。 在当时战场情况下 , 采取分进合击 , 包围歼敌、各个击破的战术比较有利 , 即使有一部分失利 , 也不会影响整个战役的胜利 。

而赵括集中40万大军分前军、中军、后军 , 从一个方向、一条道路向秦军进攻 。 进军目标也不确定和明确 , 跟着感觉走 。 最终被秦军牵着鼻子 , 一步步引进预设的陷阱 。

他就没有考虑到 , 40万人摆成一条长龙 , 怎么能消灭敌人?这是进攻阵型吗?他更没有想到40万人的纵列队伍 , 会蜿蜒三四十里路长 , 一旦被敌人拦腰截断 , 被敌人奇兵切断后队辎重和大本营 , 他如何救应 。 根据后续战事发展来看 , 他就没有这方面的预案 。 还是头脑简单呀!正如他父亲赵奢批评他的:\"兵 , 死地也 , 而括易言之 。 使赵不将括即已 , 若必将之 , 破赵军者必括也 。 \"

聪明人看问题 , 都是看的很复杂(考虑到问题的各个方面) , 由复杂再到简单(找到合理解决方案后就归于简单了);越是愚蠢的人 , 看问题越简单 , 由简单到简单 。 赵括就是看问题很简单的人 。

六、进攻过程中 , 分不清敌军真败还是诱敌 , 而落入敌军的陷阱 , 被分割、包围 。

赵括在进攻时 , 被敌人的佯败所迷惑 , 分不清是敌人不堪一击 , 还是敌人的骄兵之计 , 还是诱敌深入等 , 稍获小胜 , 就忘乎所以 , 冒然追击 , 结果落入敌人预设的战场和包围圈 。 他的前方就是敌人坚固的营垒 , 下令攻营 , 不克 。 这时白起派出5000名精骑 , 切断了赵括与营垒之间的联系和粮道(这是奇兵用处之一) 。 白起还出动奇兵 , 不断进行袭击 , 赵括并没有意识到处境的危险 , 下令就地扎营固守 。 这既显示他临阵经验不足 , 更显示他性格缺陷 , 它的高傲自大 , 目空一切 , 遇事不与将士协商、骄傲轻敌害了他 , 更害了40万将士 。

七、处变经验不足 , 盲目消极固守 , 等于等死 。

在被秦军初步包围后 , 就应该尽快判断形势 , 抢占有利地形先稳住阵脚 , 然后迅速调整战略战术 。 既然被敌军引诱而陷入包围圈 , 说明敌军是有预谋的 , 那么后援 , 粮道、辎重、大本营等都有可能被敌军算计 。 这时的处境是最危险的 , 稍有迟延 , 就会陷入重重包围 。 所以 , 这时候需要尽快组织反包围 , 跳出敌人包围圈 。 但显然赵括并没有这样做 , 而是继续就地筑城固守 。 这时 , 白起把赵括被包围的消息传报到秦王(可见秦军的消息多么的灵通;而赵王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消息 。 这就是名将和孬将的区别) , 秦王立即下令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上前线 , 包围圈更加严密 , 赵括突围的最有利时机就这样错过了 。

八、临危慌乱 , 智拙计穷 。

秦国的民兵陆续赶到 , 包围圈日益严密 , 赵括的危险也与日俱增 。 赵括依然没有下定突围的决心 , 而是消极固守待援 。 他并没有预见到后方已经被秦军切断救援和补给线 , 这正应了那句”燕巢幕上“成语 。 秦军反过来倒沉得住气 , 停止进攻 , 静等收尸 。

直到赵军断粮 , 赵括也没有考虑突围的意思 。 假如这时组织突围 , 士兵们生死瞬间会不遗余力地拼杀突围 , 20万人拼死突围 , 总能突的出去 , 最低限度也能冲出去三分之一人马 。 但这突围的最后机会也失去了 。 不是将帅之过 , 谁之过?


纸上谈兵,千古奇冤?不冤!一点不冤

纸上谈兵 , 千古奇冤?不冤!一点不冤// //

长平之战赵括突围图

一直等到断粮46天 , 士兵一片混乱 , 互相残杀 , 人吃人了 , 赵括才想起应该突围了 。 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 , 连续冲锋突围四五次 。 饿了46天 , 能站得起来的 , 还有几个人都是疑问 , 士兵还有战斗力吗?面对养精蓄锐 , 把包围圈完善了46天以上的秦军 , 还能突得出去吗?突围结果大家都知道 , 就不重复了 。

九、赵括的高傲自大和不仁爱 , 导致后续部队离心离德 , 没有主动意识 。

白起派遣二万五千人马 , 包抄赵军后路 , 切断赵兵退路和粮道;又派五千骑兵插到赵括军与原营垒间 , 切断其联系和粮道 , 将其一分为二 。

这种突发情况赵括没有得到情报吗?赵括没有派出传令兵或探马查明情况吗?五千骑兵就能让40万大军一分为二而失去联系吗?赵括与原营垒两面夹击不能消灭这五千敌军吗?两万五千人孤军深入敌后 , 赵军不能组织优势兵力将其围歼吗?这种种疑问 , 在名将眼中都不是问题 , 都能及时解决 。 但在赵括面前都是难以克服的困难 。

撇开赵括的错误不提 , 咱只说中军和后军暴露的问题 。 假如中军和后军能够积极主动 , 密切配合的话 , 这些突发情报都能及时传送到赵括和赵王的手中 。 而且 , 敌方深入的两万五千孤军 , 后军一般也有两三万人吧 , 与地方郡守兵力合作 , 也能对其不断袭击和袭扰 , 造成其极大伤耗 , 甚至能逐步将其消灭 。 中军也就是还在原营垒中的兵力 , 兵力应该不下五万 , 对付五千敌军应该不在话下 。

但是后军、中军都没有行动 , 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军心不齐 。 造成的原因 , 还要追结到赵括的身上 。

赵括的高傲本性决定了他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多的智囊团和股肱之士 , 随时给他出谋划策;也没有人为他协调军队前后、上下各级之间的和谐关系 。

不仅如此 , 它的高傲 , 不仁爱 , 伤害了他与将士的感情 , 造成上下离心 , 互不配合 。 下级只是被动地听从命令 , 你有命令我就动 , 你没有命令我就等 , 我就观望 。 至于成败是你将帅的事情 。

所以 , 导致秦军两万五千人与五千人能在赵国重兵之中自由发挥 。


纸上谈兵,千古奇冤?不冤!一点不冤

纸上谈兵 , 千古奇冤?不冤!一点不冤// //

考古发掘的长平之战赵兵遗骸

当然 , 赵括作为将帅固然有指挥错误 , 但赵王也有错误 。 各有各的错误 , 不能互相掩盖和抵消 。

其一、赵王不应该接受韩国上党郡的归降 , 为秦的报复埋下伏笔 , 而且还得罪韩国 。

其二、不应该听信谗言中途换将 。

其三、不应该任用赵括;赵括也不应该接受任用 , 没有金刚钻 , 别揽瓷器活 。

其四、派出赵括后 , 应该随时了解前线军情 , 一旦发现不利因素时 , 立即增援 , 就如同秦王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上阵的快速反应一样 。

但是昏君往往如此 , 昏君用昏将 , 良将受压制 。 不然 , 赵国怎能衰败?秦国怎能兴起?

还是那句话 , 赵王有赵王的错误 , 赵括有赵括的错误 , 不能混为一谈 , 也不能互相掩盖和抵消 。 赵括的错误就是只会纸上谈兵 , 没有实际军事才能 , 也没有将帅素质 , 不配做将帅 。

赵括的纸上谈兵 , 是翻不了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