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流行这类饮食,也是现代许多人的最爱

现在许多朋友喜欢吃素餐 , 古人也是这样 , 会选择到寺庙中聚会 , 吃正宗的素餐 。

龙树寺在北京的宣武门外 , 又称“龙爪槐古刹” , 一直是清代文人喜欢的宴会之地 。 道光年间 , 月亭上人对龙树寺加以修整 , 建造了一处小楼 , 名为蒹葭阁 。 人在阁中望出去 , 感觉视野开阔 , 纵目远望 , 蓝天碧野尽在眼前 , 所谓“野阔青三面 , 天空碧四垂” 。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流行这类饮食,也是现代许多人的最爱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 北京流行这类饮食 , 也是现代许多人的最爱// //

咸丰年间的大学士、吏部尚书汤金钊曾经为这处蒹葭阁题写一副对联 , 上联是:何处菩提 , 莫错认庭前槐树 。 下联配:无边法藏 , 且笑拈阁外芦花 。 被人评价为措词洒脱 , 用笔飞舞 。

《梦华琐簿》中说 , 龙树寺和极乐寺 , 是北京人春天里游赏宴会的好去处 , 但这些地方没有酒菜售卖 , 需要游客自带厨具 , 自己动手:“城内龙爪槐 , 城外极乐寺 , 皆游春地也 。 游人皆自携行厨 。 惟陶然亭、小有余芳二处有酒家 。 陶然亭暮春即挂帘卖酒 , 小有余芳则迟至入夏乃开园 。 ”

寺院一般位于清幽之地 , 远离市井的喧嚣 , 而且许多寺院都有自己独特的菜肴 , 尤其是寺院里的某些素馔 , 很有特点 。 文人、显贵们吃腻了鸡鸭鱼肉 , 也愿意跑到郊外的寺院中尝一尝新鲜 。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流行这类饮食,也是现代许多人的最爱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 北京流行这类饮食 , 也是现代许多人的最爱// //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 庵寺之间开始流行一种饮食 , 主要以水果、坚果、植物根茎为材料 , 制作食物 , 看起来新颖独特 , 比如炒苹果、炒荸荠、炒藕丝、炒山药、炒粟片、油煎白果、酱炒核桃、盐水煮花生等 , 品样繁多 。

甚至有用鲜花作为食材的 , 比如胭脂叶、金雀花、韭菜花、菊花瓣、玉兰花瓣、荷花瓣、玫瑰花瓣等 。 其中的许多东西 , 前代的饮食书中都提到过 , 并不是新创造 。

曾经 , 在苏州震泽的老太庙中有两位年轻美貌的尼姑 , 一个名叫安文 , 另一个名叫瑞祯 , 人们称她们为阿文、阿祯 。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流行这类饮食,也是现代许多人的最爱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 北京流行这类饮食 , 也是现代许多人的最爱// //

两位尼姑年轻 , 阿文二十岁上下 , 阿祯只有十八岁 。 两个人面目俊美 , 明眸皓齿 , 气质高雅 。 阿文更是身材高挑纤美 , 阿祯比她略矮一些 , 身材适中 。

两个人心思聪明 , 各有所长 , 其中阿文厨艺精湛 , 做得一手好菜 , 寻常的蔬菜 , 经过她的巧妙搭配与设计 , 可以做出十桌菜来 。 出家之人 , 戒荤素食 , 所以阿文的素菜做得尤其好 。 她可以用面筋做成鸡鸭或者鱼的形状 , 通过豆豉等调料 , 调和出鸡、鸭、鱼的味道 , 可以乱真 。

这样的菜肴 , 荤形素味 , 即不破戒 , 又能满足食客的口味 , 十分难得 。 当然阿文也会做荤菜 , 同样出众 。 阿文的菜还有两个特点 , 一是干净 , 二是便宜 , 仿佛吴中船式之菜 。

阿祯聪明灵俐 , 通晓文墨 , 精于算计 , 字写得极好 。 如此年轻貌美的两个尼姑被人称为姐妹花 , 老太庙因此声名远扬 。 许多人慕名而来 , 到老太庙中品尝阿文的手艺 。 大体上只需要四五两银子 , 就可以在老太庙中吃一桌丰盛的酒席 。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流行这类饮食,也是现代许多人的最爱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 北京流行这类饮食 , 也是现代许多人的最爱// //

老太庙的老尼姑去世之后 , 庙中事务由阿祯接管 。 她与阿文配合 , 把庙中整治一新 , 格调清新文雅 。 兼之阿文出色的烹调手艺 , 到老太庙来一饱口服的人更多了 。 这样一对姐妹花 , 后来不知下落如何 。

于左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