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国子监贪腐案背后的权力争夺

贪腐为世人所痛恨 , 大学里面的贪腐尤其为世人所痛恨 。 这事儿不但今天如此 , 历史上也一样 。 不过 , 有时候所谓的贪腐案不过是政治倾轧的一种手段 , 其目的不在于惩治贪腐 , 而在于惩治涉案的人员 。

明代成化年间就出了这么一件贪腐案 , 发生在国子监 。 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国立大学 , 涉案的是前祭酒、现祭酒和司业 , 相当于前任校长、现任校长和现任副校长 。


醉翁之意:国子监贪腐案背后的权力争夺

醉翁之意:国子监贪腐案背后的权力争夺// //

事情起因于国子监椒油钱的使用 。 国子监原来有师生会馔(师生吃食堂)制度 , 宣德三年(1428)停止后 , 原來会馔的食材按人头分配到师生头上 。 其中胡椒、香油原本实支本色 , 对单个人而言本来数量就不大(官吏数量不等 , 监生每天花椒5分、香油3分) , 并且半年才发放 。 正统七年(1442) , 祭酒李时勉奏请折算为钱钞 。 这部分钱钞来自在京的税课 , 由于每年学生人数不同 , 需要输纳的数额也不一样 , 送到国子监的时间也常常后期 。 这样 , 一旦教官或监生离任或离监 , 则本来他们应该支取的那部分钱钞就留了下来 。 日积月累 , 数量也可观 。 这些钱钞通常充作公用 , 但也常常为掌管者所侵渔 。 李时勉当年用这些钱钞来支持家庭贫困的学生 , 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 成化二年(1466) , 邢让由翰林院修撰出任国子监祭酒 , 一心想超过李时勉 , 所以凡是国子监中修房子造东西的事情 , 原本可以向上面申请经费来解决 , 他却不去申请(打报告手续太繁琐) , 就动用这些钱钞来做 , 却又不记账 , 以致无从稽考 。 成化五年六月 , 邢让升任礼部左侍郎 , 继任者为陈鉴 , 也照样如此 。

官吏监生不支领这些钱钞 ,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 就是当时的货币使用重钱(铜钱)不重钞(纸币) 。 椒、油本来就没多少 , 况且钞又容易毁坏 , 所以放弃这部分待遇也稀松平常 。 但是 , 到成化初年 , 钞可以折算成钱 , 情形就变得复杂起来 。


醉翁之意:国子监贪腐案背后的权力争夺

醉翁之意:国子监贪腐案背后的权力争夺// //

天朝的文化有一个特点 , 就是不涉及利益或利益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 , 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 什么规章制度都不会提及 。 等到有一天忽然涉及到具体的利益了 , 拿出规章制度算旧账就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了 。

国子监钞折钱始于成化四年 , 当时国子监官吏的俸禄均令钱钞兼支 , 三分钞 , 七分铜钱 , 毎钱三文折钞一贯 。 由于钞可以折钱 , 先前无用的钞忽然就有了价值 。 邢让离任祭酒之后 , 国子监的椒油钱落到典簿(校长办公室秘书兼财务处长)王允手里 , 王允显然在管理中动了点手脚 , 于是在成化七年初 , 国子监助教叶时就上疏弹劾王允 , 由此牵涉到椒油钱的使用 , 而邢让(前校长)、陈鉴(现任校长)、张业(现任司业)因而被牵连进案中 。 宪宗本来无意去追查这件事 , 但架不住言官的上奏 , 就派刑部官去国子监核实 。 这时候 , 刚在成化六年由学录(助教)升任监丞(书记兼纪委主任)的黄明善在旁添油加醋地故意激怒刑部官 , 由于没有账簿可以稽查 , 最后就估算了一下数字 , 共用掉钞336 , 058贯、钱1 , 499 , 982文,于是刑部就判邢让等人为监守自盗 。

邢让等人自然不服 , 又让家人代为申诉 。 两次三番之后 , 案子还是没有翻过来 , 邢让、陈鉴、张业被论斩 , 赎为民;典簿王允再被查出仓粮受贿 , 充军;叶时等人则杖徒有差 。 随后监生卢楷、杨守阯等人连名上疏讼其冤 , 下法司 , 未予采纳 。

这件事情 , 表面上看是一件贪腐案 , 处理得公正无比 。 但实际上 , 它却是一桩政治倾轧案 。 背后的主谋 , 就是万安和彭华 。

彭华是彭时的族弟 , 彭时、陈鉴、万安、邢让都是正统十三年的进士 , 张业是景泰二年(1451)的进士 , 彭华则是景泰五年的进士 。 彭时、陈鉴是该科的状元和榜眼 , 所以廷试结束后 , 就分别被授为修撰、编修 。 万安和邢让则都入选庶吉士 , 散馆后万安获授编修 , 邢让获授检讨 。 张业中进士后 , 也获选庶吉士 , 并在景泰三年九月获授检讨 。 同样 , 彭华中进士后也入选庶吉士 , 并在景泰七年七月获授编修 。

彭时在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景帝继位时 , 就被招入内阁参预机务 , 是这些人中最早升迁并进入内阁的人 。 而其余诸人 , 则依然供职于翰林院 。 也因为如此 , 邢让、陈鉴、张业与万安、彭华就有了交集 。

文人相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 , 翰林院又是文人成堆的地方 , 所以相轻就是不可避免的 。 邢让自负有才 , 但心胸又不那么宽广 , 凡是自己看重或瞧不起的人 , 都形于辞色 。 此外 , 邢让对当官也有点儿热心 。 景泰元年七月 , 邢让还是检讨时 , 就上疏请求皇上答应瓦剌的提议迎还被俘的英宗皇帝 。 大约因为如此 , 景泰期间 , 邢让就一直呆在了检讨的位置上 。 英宗复辟后 , 忠国公石亨提到了邢让当初上疏的事 , 不巧那时邢让在家服丧 , 而上疏的底稿也没有找到 , 也就没赶上升官 。 天顺二年(1458)十一月服阕 , 复旧职 。 直到成化元年 , 因九年秩满 , 才升为翰林院修撰 。 成化二年 , 再升为国子监祭酒 。

邢让升到国子监祭酒的时候 , 万安早已在景泰三年升为左春坊司直郎兼编修 , 四年升右中允 , 七年升尚宝司丞兼编修 , 天顺二年升翰林院侍讲 , 六年又升为翰林学士 。 万安能爬升的这么快 , 固然与他能见风使舵有关 , 最关键的是他结识了太监李永昌的义子李泰 。 万安后来进入内阁并最终成为首辅 , 都是因为李泰的帮忙 。

明代的国子监祭酒虽说只有从四品 , 却是一个非常受到重视的职位 , 也是一个仕途上充满光明的职位 。 其升迁 , 或卿亚 , 或宫詹 , 或内阁学士 , 都是很常见的 。 而最近的例子 , 如萧镃 , 正统十二年任祭酒 , 景泰二年即兼翰林院学士入内阁;刘铉 , 景泰三年任祭酒 , 虽因母亲去世一度离职 , 天顺元年三月升为詹事府少詹事 。 所以邢让由国子监祭酒升任礼部左侍郎 , 不出意外的话 , 未来是有可能进入内阁的 , 至少也会弄个尚书干干 。 而万安 , 正是邢让的前任 , 已经在成化五年五月进入了内阁 。

彭华则是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人 , 相对邢让、陈鉴 , 资历要浅许多 。 在翰林院时 , 曾因冒领廪粮被揭发 , 遭到除名 , 幸为大学士李贤疏救才获免 。 成化三年八月 , 升为翰林院侍读 。 彭华虽然有才华 , 但心术不正 , 而且非常有机心 , 嫉妒心也强 。 成化二年三月 , 李贤父亲病逝 , 按礼制应当回家服丧 , 李贤三次上疏终丧 , 三次不允 。 当时 , 江西吉安府永丰人罗伦刚中状元 , 于是彭华与南昌进士张元祯就忽悠罗伦说:如果他能出面论其是非 , 才真正无愧于状元的名声 。 结果罗伦就上疏弹劾李贤夺情 , 最后惹怒了宪宗 , 被贬为福建市舶司副提举 。 彭华则告诉人说:\"我们和罗伦虽然是同乡 , 但其实没什么交往 , 没想到他这枚狂妄!\"而实际上 , 当时李贤为内阁首辅 , 而彭华族兄彭时为三辅(原本为次辅 , 因陈文入阁二降为三辅) , 若李贤离职 , 则辅臣的顺序就会发生变化 。 以此可见彭华为人确实有点阴损 。

邢让和彭华是否有冲突 , 未见记载 。 但邢让在翰林院任职时就和万安、李泰结下了梁子 , 而彭华帮助万安设计陷害邢让 , 则是见于史籍的 。 在这个案件中 , 第一个出面揭露王允的是叶时 , 叶时是江西南昌府新建人 , 宣德四年的举人 , 后由教谕于英宗天顺元年升任国子监助教 。 叶时任助教 , 先后经历了陈询、刘益、司马恂、邢让四任祭酒 。 其中在天顺六年六月 , 刘益也曾因国子监椒盐这钱钞一事被监丞阎禹锡所讦 , 最后国子监主簿徐敬被查出贪污被谪戍 。 所以叶时对国子监内部的弊端应该是一清二楚的 。

而故意激怒刑部调查官的监丞黄明善 , 则是四川眉州人 , 正与万安同乡 。 黄明善系正统六年举人 , 天顺五年由训导升国子监学录 , 成化六年升为国子监监丞 。

没有发现叶时和黄明善受彭华或万安指使的直接记载 , 但是 , 这两个人分别与彭华和万安同乡 , 却难以让人觉得事情纯粹出于巧合 。 更有可能的是 , 彭华利用叶时发事 , 而万安利用黄明善坐成事实 , 于是一桩国子监贪腐案就这么做做成了 。


醉翁之意:国子监贪腐案背后的权力争夺

醉翁之意:国子监贪腐案背后的权力争夺// //

清理掉邢让 , 并同时清理掉陈鉴和张业 , 实际上是在扫除对万安的威胁 , 也为彭华自己留下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

邢让免职归家后 , 没几个月就去世了 , 卒年45岁 。

陈鉴的资历比邢让还老 , 只是因为中间回家服丧 , 所以影响了升迁 。 成化五年升任国子监祭酒 , 乃是补邢让升职后留下的空缺 , 所以心里老大的不痛快 。 当案件发生时 , 陈鉴因为自己刚出任祭酒不久 , 也没使用多少公款 , 心里暗自希望邢让受处罚 , 没想到一查帐 , 许多花销对不上号 , 结果与邢让一道被除名 , 这才开始后悔 。 成化七年三月被免职 , 九月去世 , 卒年57岁 。

张业是江西安福县人 , 与彭华为同乡 。 天顺七年闰七月升为国子监司业 , 并一度署掌监印 。 成化四年二月 , 张业回家省祭 。 椒油折钱的时候 , 张业实际上并未用 。 所以三个人当中 , 张业是最冤枉的一个 。 他之受到牵连 , 最大的可能是因为他的职位 , 国子监司业通常被升为祭酒或坊局(春坊、司经局)五品官 。

就在邢让、陈鉴、张鉴受到处罚后不久 , 因国子祭酒缺员 , 吏部以养病侍郎李绍、南京国子监祭酒王?名闻 。 宪宗命再推举二人 , 复以洗马杨守陈、江朝宗并上 。 宪宗命召李绍 , 但李绍半道上就去世了 。 成化七年五月 , 又命吏部推举 , 于是以侍读彭华、尹直名上 。 但这次的提名被宪宗否决 , 而召还了在家服丧的翰林院学士柯潜 。 从这次的推举看 , 彭华等人设计陷害邢让、陈鉴、张业 , 其目的就已经很清楚了 。

不能不说 , 这次国子监贪腐案的做局是相当精巧的 ,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上公开的桌面 , 但案中之人想翻案却不可能 。 相反 , 愈想翻案 , 则入案愈深 , 最后 , 本来不大的一个案子竟被弄成了死罪 , 虽获赎为民 , 也是法外开恩了 。 而做局的目的 , 先是指向国子监祭酒的职位 , 而后则是进入内阁 。 非常有意思的是 , 在彭华的传记中 , 他却被刻画成了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物 , 也算是天朝文化的一大特色了 。


醉翁之意:国子监贪腐案背后的权力争夺

醉翁之意:国子监贪腐案背后的权力争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