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 ,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孩子 , 曾被封为燕王 , 后来发动了靖难之役 , 他攻打建文帝 , 并成功地夺取了帝位 。 1421年 , 明成祖正式迁都至北京 ,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 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 在明成祖统治时期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 , 经济、政治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可以说 , 社会安定 , 国家富强 , 人民生活富足 。 由于明成祖年号为“永乐” , 因此后世便把这一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 。

即位之后 , 曾经先后五次对蒙古进行北征 , 追击蒙古残部 , 取得了卓越的战绩 , 缓解了蒙古对明朝的威胁 。 明成祖还开通了大运河 , 迁都北京 , 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位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 , 明成祖奠定了北京在日后五百余年的经济政治地位 。


可以说,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可以说 , 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 , 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

在教育方面 , 明成祖组织学者编纂了达三亿七千万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 上至先秦 , 下至明初 , 可谓包罗万象 ,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 。

此外 , 明成祖还设立了努尔干都司 , 以招抚的手段对东北的少数民族进行管制 ,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还有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 郑和前后七次远渡重洋 , 最远的地方到达了非洲的东部海岸 , 沟通和连接了中国同东南亚地区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 , 可谓是功绩累累 。

明成祖在即位初期 , 就对洪武以及建文两朝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 , 并且提出了“为治之道 , 宽猛适中”的道理和原则 。 他利用科举制度和借编修书籍为名拉拢知识分子 , 并大力宣扬儒家的思想 , 借以改变明朝初期的崇尚佛教的风气 。 在选择官吏方面更是力求因材施教 , 这些主张和思想都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

明成祖在位期间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君主专制 。 在永乐初期 , 曾经先后恢复了周、齐、代等诸侯的旧封 。 当君主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之后 , 明成祖开始实行削藩的策略 , 再次对周、齐、代等诸王的权势进行削夺 。 虽然明成祖朱棣对于建文帝朱允文的削藩政策不甚满意 , 但是在自已执政后也开始认为藩王的势力太过强盛 , 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 , 因此毅然决定削藩 。 明成祖并没有像建文帝那样优柔寡断 , 而是在削藩上表现得有勇有谋 。 凭借自身的重兵在握 , 将众多的藩王迁移至南方或者贬为庶人 , 一一解除了各个藩王手里的兵权 , 彻底粉碎了诸王的帝王之梦 。


可以说,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可以说 , 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 , 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

此外 , 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时期的“徙富民”的政策 , 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等的控制 。

在内部管理上 , 开始设置内阁制 , 选择资历尚浅的官僚进入内阁 , 共同参与机务大事的商讨 , 解决了废除中书省之后的行政机构的空缺问题 。 明成祖还亲自从官僚中选拔人才当自己的顾问 , 协助自己办理政事 。 同时 , 重用司礼监的宦官 , 并授予其“出使、专政、监军、分镇、 刺臣民隐事”等权利 , 使官的权利可以同内阁的权势相抗衡 , 但是最终决断的权利却属于皇帝 。

明成祖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 , 他还特意设立了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 , 以此来鼓励官吏们相互监督 。 他还设置镇守的内臣和东厂衙门 , 恢复了洪武时被罢黜的锦衣卫职位 , 另设“东厂” , 并由亲信宦官来统领 , 专门负责进行侦缉、搜捕、惩戒所谓的“逆”、“妖人”等 , 这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强化了自己的专制统治 。 在永乐初年 , 明成祖为了清除建文余党 , 曾经采取了血腥的政策加以诛杀 , “瓜蔓抄”、“杀十族”等残暴的手段也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 如果有人犯了罪 , 不单是自己的亲戚九族 , 就连自己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 。 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 。 而且在这个时期 , 太监的势力也空前强大 , 成为了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


可以说,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可以说 , 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 , 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

明成祖还十分重视对北方的经营 , 统治初年便改北平为北京 , 设六部 , 增设了北京周围的卫所 , 逐渐地以北方为新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

为了保证北京的各项物资以及粮食的需要和供给 , 明成祖开凿疏通会通河 , 凿清江浦 , 使运河得以重新畅通 , 南北的漕运商船再也不用远涉渤海 , 直接可以由会通河直达北京各地 , 成为当时国家经济的重要的交通动脉 。 可以说 , 会通河的开凿 , 对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

在这个基础之上 , 明成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统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 他先后平定了思南、思州土司的叛乱 , 接着设立了贵州布政司 , 还派遣官吏迎接番僧入宫 , 赐予封赏 , 尊其为帝师 , 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 。 另外 , 他还派遣官员在边疆设立了哈密卫 , 加强了同新疆地区的政治、军事、贸易的往来 , 使全国统一的形势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和稳固 。


可以说,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可以说 , 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 , 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

明成祖还十分注重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他认为 , “斯民小康”才是天下治理得以太平样和的根本 。

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电田制度 , 保证了军粮边饷的充足供给 。 并且在中原各地鼓励开垦荒置的农田土地 , 采取督民工作、迁民宽乡等政策 , 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

明成祖统治时期四海升平 , 天下繁荣 , 因此明成祖朱棣也被称为水乐大帝 。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 , 在明朝历代帝王当中 , 明成祖的功绩可谓是功不可没 , 甚至无人能敌征讨漠北、平定安南、派使通西洋、建立北京城 , 创立了一个繁荣鼎盛的大明盛世 。 明成祖的文韬武略可谓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帝王君主 。


可以说,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可以说 , 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 , 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

因此 , 后人把“永乐盛世”称为是继汉、唐盛世之后兼而有之的个盛世 。 几百年过去了 , 这位颇具争议的皇帝又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

首先 , 明成祖继承了明太祖的事业 , 并且在此基础上 , 对政策加以调整 , 进一步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 , 使明朝的事业得以建立在更加稳固的基础之上 , 最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一体化进程 。

其次 , 明成祖有他具有雄才伟略的一面 , 同时他也有着残暴的一面 。 他的残暴不仅体现在他夺取了政权之后对于反对他的人的镇压以及残忍的杀上 , 也表现在建立“东厂”来对全国的官僚队伍加以控制 , 这就造成了宦官当权 , 祸害朝廷 , 百姓也深受其苦 。

可以说 , “永乐盛世”作为一个远离了汉唐的繁荣之世 , 它的繁荣与昌盛却是艰难而复杂的 , 是建立在百姓劳苦的基础之上的 , 即这个盛世的形成是让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换来的 。


可以说,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可以说 , 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 , 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

可见 , 如果要求一个帝王既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 又能够保护好老百姓的利益 , 是非常不容易的 。 可以肯定的是 , 明成祖是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治国君主 , 而同时他又是一个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的君主 。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 , 明成祖是一个关键的决定性的人物 , 而在整个漫漫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 , 明成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 明成祖完善了中国的文官制度 , 这不但为明、清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而有利的基础 , 同时也影响了明、清两代将近五百年的政治生活 。

朱元璋死后 , 溢号是“高皇帝” , 而明成祖谥号为“文皇帝” ,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明成祖所处的时代特点 , 那就是由武力夺取天下 , 再到以文治来治理国家的转变 。 可见 , 明成祖既是一个以武力闻名天下的君主 , 也是一个擅长以文治来治理国家的帝王 。


可以说,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可以说 , 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 , 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

明成祖的文治政策首先就是对文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众所周知 , 文官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制度体系 , 自隋唐以来便开始逐渐地形成 , 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贵的遗产 。 文官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 同时也是关系到王朝更替、兴衰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 自隋唐开始 , 无论朝代怎样更替 , 文官制度都保证了一定的政治稳定性 , 并且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加快实现统一的步伐 。 而在明成祖时期之所以能够形成政治稳定的局面 , 也依赖于完善的文官制度的形成 。

在朱元璋建立国家之后 , 在制度上大体继承了元朝时的制度体系 , 然而也有所改变 。 朱元璋曾经在洪武十三年 , 发动了一次所谓的“胡惟庸之战” , 就此便把明朝的官吏制度做出了一次较大的变革取消了在中国实行了很长时间的丞相制度 。 朱元璋将丞相制度取消之后 , 便开始由皇帝来直接统帅大部 。 虽然中央集权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 但是由皇帝直接来统帅六部 , 事无巨细都要经由皇帝亲自来处理 , 未免繁忙自顾不暇 。 因此 , 朱元璋便设立了四个辅官来帮助自己处理日常的事务 。 但是这四个辅官却 并没有任何可以决策的权力 , 只是替皇帝处理一些简单的日常公务以及公文 , 丝毫不会影响到皇帝的权力维护 。


可以说,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可以说 , 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 , 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

之后 , 朱允文即位初期对朱元璋设置的制度作出了一些调整 , 他嫌文官的职位太低 , 便把文官的地位由原来的正三品提升到了正二品 。 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 , 明成祖的一些谋士便撰文讽刺了这种现象 , 抗议朱允文时期的制度调整 , 已经将六部尚书的职位调整到跟宰相差不多的地位了 , 而且跟当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初衷截然相反 。 朱棣取代朱允文当上皇帝后 , 面对六部尚书 , 他专门设立了殿阁大学士来帮助自己起草文书公文 , 以及其他一些事情 。 而这些殿阁大学士也就是后来的内阁的雏形 。 在明成祖时期 , 内阁制度的形成和日渐成熟 , 也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官制度的相对完善和成熟 , 被明朝一直沿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 , 而在清朝也得以延续和继承下去 。 可以说 , 内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是明成祖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贡献 。

在建立和完善内阁制度 , 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官制度之后 , 接下来就是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 明成祖采取文治的第二个措施就是 ,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 广泛地招揽人才 。


可以说,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可以说 , 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 , 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

一个帝国要想昌盛与繁荣 , 就一定要重视教育 , 这体现在对学校、私的管理上 , 还要崇尚道德和重点弘扬教化 。

在古代 , 道德的教育、教化先放在第一位 , 接着才是对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 其目的就是“致天下之治” , 也就是说 , 要达到对天下的管制并使天下安定太平 , 就要靠建立学校 。 明成祖曾经说过:“一天也不能没有孔子 。 ”他崇尚和信奉儒学 , 认为只有孔子之道才是至高无上的道 。

在洪武时期 , 皇帝实行科举制度 , 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科举制度并不完备和成熟 , 一直到洪武十八年之后 , 明朝的科举制度才逐渐地完善了起来 。 朱棣统治时期 , 十分重视科举 , 并将科举制度逐渐地制度化 , 可以说科举制度在明成祖时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 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 。 从永乐年间开始 , 几乎每三年就会进行一次乡试、会试 , 并且从未间断过 , 这无疑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途径 , 从中寻找到了许多不可多得的人才 。


可以说,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可以说 , 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 , 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

此外 , 明成祖在对人才的态度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一一用人不疑 。 明成祖在位期间 , 有许多官员任职时间很长 。 在政权动荡的年代 , 如果帝王对自己的下属官员不够信赖而经常更换人手的话 , 那么帝王的统治也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 而明成祖朱棣显然不是这样 , 他一旦认准了一个人 , 就会一直任用他 , 并且给予他充分的信任 。 比如朱棣的内阁大学士杨士奇 , 由一个落地举人提拔上了内阁的职位 , 并且得到了朱棣的重用 , 其在内阁时间长达四十三年 。 可见 , 明成祖以诚待人 , 善于识别人才、爱惜人才、重视人才 , 并且一旦发现了人才之后就会委以重任 , 将他们留在自己的身边 , 给予充分的信任 , 给他们权力去行使职权 。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反映出朱棣的豁达广阔的胸襟和知人之智 。


可以说,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可以说 , 明成祖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 , 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

可以说 , 明成祖朱棣不仅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 , 也有为人们所称道的一面 , 文官制度经过朱棣的完善和发展后 , 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具特点的一个制度 , 并在日后的文化中影响深远 。 在明成祖统治时期 , 群臣下属能勤于职守 , 并且出现了许多能臣贤 , 与明成祖的用人智慧是分不开的 , 他量才施用 , 不拒品级 , 并且能够做到以诚待人 , 鼓励自己的下属直言进谏 , 但是在大事上却由自己来把握和判断 , 这些都是他的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