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长安十二时辰》再现了唐朝辉煌 , 无论从吃、穿、住、行等都基本还原了唐朝的特点 。 但我们从该剧中会发现 , 唐朝的服饰虽然是汉服的一种 , 但与其他王朝不同 , 特别是与宋朝、明朝服饰有差异 。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还是唐朝开放及包容 , 特别是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 , 吸引了西域诸国的向往 。 各国来唐朝经商居住的较多 , 在服饰上影响了唐朝 , 因此唐朝服饰有一个胡化的因素 。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

宫廷胡化:太子当代表

胡服传入中国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 , 战国时的赵国“胡服骑射” , 便受到胡服的影响 。 王国维专门编写的《胡服考》曾写道:“惠文冠具带履靴 , 上褶下袴;随唐以后 , 更趋窄小 。 此盖由于战术变更 , 由车战而易为骑战 , 故不得不然也 。 ”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

唐朝所谓法服很多也参照胡服的样式 , 长安作为唐朝国都 , 外国人聚集的较多 , 汉人着胡服也很多 。 刘肃在《新语》中记载:“胡着汉帽 , 汉着胡帽” , 这是唐朝贞观初年长安汉人已经流行胡帽 。 而胡人则喜欢戴汉帽 。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

《新唐书》记载了太子李承乾一段史料:“……又使户奴数十百人习音声学胡人 , 椎髻剪彩为舞衣 , 寻橦跳剑 , 鼓鞞声道昼夜不绝……又好突厥言及所服 , 选貌类胡者被以羊裘辫发 。 五人建一落 , 张毡舍 , 造五狼头 纛 , 分戟为阵 , 系旙旗设穹庐 , 自居 , 使诸部敛羊以烹 , 抽佩刀割肉相啗 。 承乾身作可汗死 , 使众号哭 , 嫠面奔马环临之 。 忽复起曰:‘使我有天下 , 将数万骑到金城 , 然后解发 , 委身思摩当一设 , 顾不快邪!’”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

李承乾很喜欢胡人的东西 , 与其祖上是否是鲜卑人并无关系 。 贞观五年唐朝平定突厥后 , 突厥数千户迁入长安 , 李承乾之所以喜欢突厥语、突厥服 , 主要还是受到这些迁到长安胡人所影响 。 因此“习音声学胡人” , 实际上就是效仿西域胡人妆饰 , 并不能与真正突厥化混淆 。

《教坊记》记载:“坊中诸女以气类相似 , 约为香火兄弟 , 每多至十四五人 , 少不下八九辈 , 有儿郎聘之者 , 辄被以妇人称呼:即所聘者 , 兄见呼为新妇 , 弟见呼为嫂也 。 ……儿郎既聘一女 , 其香火兄弟多相大动干戈 , 去学突厥法 , 又云我兄弟相怜爱 , 欲得尝其妇也 。 主者知亦不妬 , 他香火即不通 。 ”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

这一记载与唐朝时突厥势力强盛有关 , 当然长安的突厥流民也很多 , 因此长安也自然受到其习俗的影响 。

民间胡化:成为新时尚

隋末唐初 , 宫人骑马就有胡化的倾向 , 后来又戴用帷帽 , 唐朝开元初年都用胡帽 , 民间也跟着效仿 , 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武德、贞观之时 , 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 , 多著幂? , 虽发自戎夷 , 而全身障蔽 , 不欲途路窥之 。 王公之家亦用此制 。 永徽之后 , 皆用帷帽 , 拖裙到颈 , 渐为浅露 。 寻下敕禁断 。 自今已后 , 勿使更然 。 则天之后 , 帷帽大行 , 幂?渐自成 。 中宗即位 , 宫禁宽驰 , 公私妇人 , 无复幂?之制 。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 , 靓妆露面 , 无复障蔽 。 士庶之家又相仿效 , 帷帽之制 , 绝不行用 。 俄又露髻驰骋 , 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 , 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 ……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 , 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 士女皆竟衣胡服;故有范羯胡之乱 , 兆于好尚远矣 。 ”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

姚汝能在《安禄山事迹》中记载:“天宝初 , 贵游士庶好衣胡服为豹幅 , 妇人则长簪步摇 。 衣服之制度 , 襟袖窄小 , 识者窃怪之 , 知其戎矣 。 ”

此种胡服成为时尚 , 在长安、洛阳两京非常盛行 , 元稹曾有诗句“自从胡骑起烟尘 , 毛毳腥膻满咸洛 。 女为胡妇学胡妆 , 伎进胡音务胡乐” 。 可见此时胡服盛行之状难以阻挡 。 关于胡服的样式 , 在隋朝就有记载了 , 《隋书》记载:“其俗以皮为帽 , 形圆如钵;或带幂?” 。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

《旧唐书》记载吐谷浑的服饰:“男子通长裙缯帽 , 或载幂?” 。 白兰国与吐谷浑相同 , 男子也着长裙帽 , 或载幂? 。 马缟认为这是方巾一类 , 他们乘马之时 , 用大的方布披在身上 , 遮盖全面 。 而乘车或坐车时 , 则不用“幂?” 。

胡服样式:囊括西域

“幂?”可以障蔽全身 , 而帷帽则只拖裙到颈以下 , 有所露肤 , 而案帷帽就是吐谷浑男子所穿的长裙缯帽 , 吐火罗人所穿的长裙帽也是西域胡服系列 。 郭思在《画论》说:“帷帽如今之席帽 , 周回垂网” 。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

《格致镜原》中记载:“帷帽创于隋朝 , 永徽中拖裙及颈 。 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纱全幅缀于油帽或毡笠之前 , 以障风尘 , 为远行之服 , 盖本于此 。 ”

马缟认为“席帽本古之围帽也 , 男女通服之 , 以韦为之这 。 四周垂丝网之 , 施以珠翠 , 丈夫去饰 。 ”

由此可见吐谷浑、吐火罗的长裙帽 , 其所谓长裙即帽下之垂网也 , 永徽以前之帷帽裙长过颈 。 永徽以后 , 越来越短 , 后来帽下成为长裙的一部分 。 从出土的唐朝陶俑看 , 女俑身上戴帷帽 。

胡帽在唐朝初年的长安城就有人戴了 , 刘肃写的《新语》可以证明:胡腾舞舞人戴虚顶织成的蕃帽 , 柘枝舞舞人亦戴卷檐虚帽 。 唐代陶俑中胡人者较多 , 从他们戴的胡贴题看以看到当时形状 。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

另外 , 唐朝宫人还有着回鹘装的 , 花蕊夫人《宫词》中记载:“明朝腊日官家出 , 隋驾先须点内人 。 回鹘衣装回鹘马 , 就中偏称小腰身” 。

唐朝时 , 长安城中的胡人太多 , 因此胡化也有不同阶段 , 当然这种“胡化”过程因为政治关系而发生变化 。 回鹘装束流行长安 , 但当安史之乱后 , 回鹘服饰又出现衰退 。

吐火罗人穿小袖袍小口袴 , 戴大的长裙帽 。 波斯男人则是短发戴白皮帽 , 盖头衫 , 两臂向下延伸而收口 。 波斯人还有巾帔 , 女人着大衫 , 披大帽帔 。 而戴的长裙帽就是“帷帽” 。 高昌发现的壁画中有这样的人物画像 。 所谓的“巾帔”也就是披肩 , 大帽帔必然是“幂?” , 也就是遮盖全面的长裙 。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

那么长安流行的胡服 , 又是什么样呢?李端在《胡腾儿》中有诗:“拾襟搅袖为君舞” , 形容当时的服饰双袖窄小 , 这与姚汝能所说的“云襟袖窄小”相符 。 当然从唐朝的陶俑中也能看出女俑的襟袖窄小 。 而唐朝的乐队服饰有波斯之风 , 唐朝法服中有六合靴也是胡服 。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唐服与其他王朝不同?从长安胡化找到原因// //

白居易的《时世妆》说的详细:“时世妆 , 时世妆 , 出自城中传四方 , 时世流行无远近 , 腮不施朱面无粉 。 乌膏注唇唇似泥 , 双眉画作八字低 , 妍蚩黑白失本态 , 妆成尽似含悲啼 。 圆鬓无鬓堆髻样 , 斜红不晕赭面状……元和妆梳君记取 。 髻堆面赭非华风!” 。

敬请各位看官批评指正 , 图片来源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