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笔者按:因为研究的需要 , 《张之洞全集》是手边常置的史料书之一 , 尤其“电稿”部分 , 大概翻的是最多的 。 电牍作为近代新兴的一种公文类型 , 张集所收者 , 无论以绝对数量 , 还是史料价值来衡量 , 在同时代人文集中 , 恐怕也只有《李鸿章全集》可与并论 。 我个人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想法 , 也是在课堂上经常与学生交流的话题 , 即我们利用史料时 , 需要对其文体有一定的敏感 , 而关心史料本身性质、源流、形成(包括收藏、传播、编辑、出版等等)方面的问题 , 实际上与借助史料所欲解决的具体课题并不脱节 。 这层意思 , 在方家看来 , 或不足道 , 但在利用材料尚嫌粗放的近代史研究领域 , 仍有其针对性 。 趁着近期整理许同莘辑《庚辛史料》的机会 , 想把以前积累的想法做一点清理 , 顺便以“张之洞电稿”为例 , 杂谈一些有关史料学的问题 。 这个工作 , 对张之洞文献的编纂与出版研究有些微的补充 , 更紧要的 , 或在于牵扯出一种意识 , 即我们可以用何种眼光来看待与利用“电稿” , 而一旦有了这种意识 , 我想对于其他类型史料 , 也同样是适用的 。

因篇幅较长 , 分成三篇刊布 。 此为第一篇 。

《庚辛史料》 , 许同莘辑 , 连载于《河北月刊》1935—1936年第3卷第1—8、10—12期 , 第4卷第2、4、6、11期 。 据辑录者“题记”交代:

庚子拳匪之变 , 私家记载 , 不下数十种 , 或事后追述 , 或得之传闻 , 难资依据 。 曩岁编张文襄全集 , 就往来电报 , 辑录成编 , 虽电码译文间有脱误 , 然语语征实 , 可为信史 , 爰付印行 , 备他日修史者采焉 。 已见李文忠、张文襄全书者不重出 。 许同莘记 。

由是可知 , 此种“史料”主要汇辑庚子事变时期官方电报 , 也可以说是许同莘编纂《张文襄公全集[书]》的一个副产品 。 按《河北月刊》为民国时期河北省政府主办期刊 , 1935—1936年间河北省会曾迁转天津、保定两地 , 许同莘供职于省政府秘书处 , 故多向河北月刊社供稿 。

《庚辛史料》 , 顾名思义 , 主题集中于“庚子拳匪之变” , 内容至少包含庚子(光绪二十六年 , 1900)、辛丑(光绪二十七年 , 1901)两年 , 当时应已成编 , 拟分卷刊载 , 然未刊毕 。 目前可见《河北月刊》的连载版本 , 起自庚子五月初九日 , 迄至九月初三日 , 共528件 , 总计约7万字 。 据编辑体例 , “已见李文忠、张文襄全书者不重出” , 则这部分资料可与《张文襄公全集》及今刊《张之洞全集》互补 。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

《庚辛史料》 , 许同莘辑 , 连载于《河北月刊》1935—1936年第3卷第1—8、10—12期 , 第4卷第2、4、6、11期

据笔者整理统计 , 《庚辛史料》所录主要是庚子事变期间张之洞收各方来电 , 不录发电 , 而来电责任人总计近百人 , 涵盖范围相当广泛 , 除居于当时电报网络中心地位的大理寺少卿、总办电报局之盛宣怀外 , 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1)将军、督抚、藩臬等地方大吏 , 如两广总督李鸿章(后改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福州将军善联、直隶总督裕禄、布政使廷雍(后署直隶总督)、河南巡抚裕长、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成都将军绰哈布、云南总督丁振铎、山东巡抚袁世凯、江苏巡抚鹿传霖、护理江苏巡抚聂缉椝、安徽巡抚王之春、浙江巡抚刘树堂、布政使恽祖翼、广东巡抚德寿、湖南巡抚俞廉三、布政司锡良(后改山西巡抚)、布政使湍多布、署按察使夏献铭、江西巡抚松寿、广西巡抚黄槐森、贵州巡抚积诚、云南矿务督办唐炯;

(2)各海关道 , 如上海道余联沅、厦门道延年、江汉关道陈夔麟、重庆关道夏时;

(3)各地重要武官 , 如长江水师提督黄少春、贵州提督梅东益、云南提督冯子材、广东碣石镇总兵刘永福、前南韶连镇总兵方友升;

(4)京官 , 如许景澄(以吏部侍郎充总理衙门大臣)、袁昶(以太常寺卿充总理衙门大臣);

(5)出使各国大臣 , 如驻日公使李盛铎、驻俄公使杨儒、驻英公使罗丰禄、驻美公使伍廷芳、驻法公使裕庚;

(6)各国领事及其他来华外国人 , 如日本驻沪代理总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法国驻沪总领事白藻泰(Georges G.S. Bezaure)、美国驻沪总领事古那(John Goodnow , 一译古纳)、意大利驻香港领事伏比斯礼(Z. Volpicelli)、德国亨利亲王(Prinz Heinrich);

(7)湖北省内各级文武官员 , 如荆州将军、湖北提督、安襄郧荆道、荆宜施道、施南府、德安府、黄冈县、宜都县、江陵县、巴东厘局委员;

(8)各地电局委员 , 如衢州电局、安徽电局、厦门电局、太原电局、赵城电局、牛杜电局;

(9)湖北驻各地侦探委员 , 如陈公恕、巢凤冈、曾磬、章师程、程云、张华燕、李兰皋 , 等等 。

以上各方来电 , 大多篇幅短小 , 且内容零散 , 头绪纷杂 , 初读者一时难免困惑 。 诚如许同莘所指示 , “一事之起 , 必有由来;一端之发 , 必有究竟 。 电文既略 , 若不与来电参观 , 则如隐谜、歇后 , 索然无味矣” 。 (《〈张文襄公电稿〉例言》)关于许同莘其人其事 , 世人所知不多 , 他对于近代史料与史料学实大有关系 , 尤其对于作为晚清史料一大渊薮的张之洞文献的保存与整理 , 堪谓第一功臣 。 而《庚辛史料》原即广义的“张之洞电稿”的一部分 , 要理解其性质、位置与史料价值 , 有必要追溯“张之洞电稿”这一宗巨型史料的来源、编纂与流传的情况 。

许同莘(1879—1951) , 字溯伊(叔伊) , 江苏无锡人 , 庚子、辛丑并科举人 , 出使意大利公使许珏之侄 , 张之洞部下名幕张曾畴之外甥 , 同邑人杨寿楠称许其“濡染家学 , 才藻冠时” , 并谓“早岁入张文襄公幕府 , 参与机宜文字;旋官译曹 , 君出入内外 , 明于当世之务 。 又习闻名公巨卿之议论 , 郎曹、幕职之选 , 君实兼之” 。 按 , 许同莘入张之洞幕府之缘起 , 可追溯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 , 其初至湖广督署“学习办事” 。 据许氏自述:

岁己亥 , 同莘始游武昌 , 从会稽施先生治法家言于督署 。 是时距曾(国藩)、胡(林翼)诸公之殁三四十年 , 幕中诸先生时时诵其文章 , 道其轶事 , 而督部张文襄公视草严(原文如此) , 掾吏兢兢 , 无或敢一字苟者 。 (《公牍学史·自序》)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

许同莘编《张文襄公年谱》 , 民国三十五年(1946)上海初版 , 笔者自藏本

许同莘初至武昌 , 多得助于其舅父张曾畴的关系 。 张曾畴(1867—1911) , 字望屹 , 别号潜园 , 江苏无锡人 , 精于书法 , 而擅长文牍 , 甲午后以诸生入张之洞幕府 , 为缮校文案委员 , 此后佐幕多年 , 时人言其“为人精敏强记 , 恬静寡营 , 张督部雅重其才 , 深加倚任 , 先后从事十有七年” , “职视秘书 , 最为文襄所信重 , 而奉职之勤、治事之敏、守口之慎、律身之严 , 同人咸推敬焉” 。 辛亥年(1911) , 以候补知府管理汉阳车站货捐局榷务 , 事变爆发之际 , 在汉口投江死难 。 许同莘在其身后为撰“事略” , 并编有《张潜园书广雅相国奏议》 , 所影印手书奏议、往来公牍、朋僚函稿 , 均由张曾畴代张之洞草拟或抄缮 。 熟悉湖北旧闻的刘成禺说“无锡张曾畴擅苏体字 , 为之洞代笔 , 几乱真” 。 许同莘称其舅父在武昌幕府奉职勤谨 , “张公雅重其才 , 自吏治军务 , 以至交涉事宜 , 事无大小 , 咸令参预” , 又以工书 , 模仿幕主笔体形神兼备 , “壬辰(1892)、癸巳(1893)以后 , 凡墨迹署张公款者 , 皆出先生手笔 , 江汉之间得片纸只字 , 竞相摩仿 , 谓之‘帅体’” 。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

许同莘编《张潜园书广雅相国奏议(附函电)》

伯父许珏与许同莘关系亲近 , 经常通信 , 给予的教诲、训诫也颇多 。 许珏(1843—1916) , 字静山 , 晚号复庵 , 光绪八年(1882)举人 , 曾入山西学使朱酉山、四川总督丁葆桢幕 , 十一年(1885)由阎敬铭荐 , 随张荫桓出使美、日、秘三国 , 后以参赞相继随薛福成、杨儒出使欧美诸国 , 甲午后一度入张之洞幕府 , 旋因故辞去 , 二十八年(1902) , 派充出使意大利公使 。 《复庵遗集》节抄《谕从子同莘》家书约三十通 , 起自甲午(1894) , 迄至丙辰(1916) , 前后逾二十年 , 凡“看书”、“做人”、“应酬”、“处世”诸端无不涉及 , 以身说法 , 言之谆谆 。 许同莘甫入湖广督署 , 许珏即去函叮嘱:“连接来信 , 悉到鄂后已进督署学习 , 甚慰 , 但能处处留心 , 自然识见日长 。 ”此后经历庚辛之变 , 家书中除指点时务 , 又常教以在剧烈的新旧纷争中“相时而动、择地而蹈”之守身要义:“侄欲留心时事 , 须认真体认 , 切勿学矮子观场 , 凡事非胸有确见 , 第扣盘扪烛 , 侈口妄谈 , 未有不贻祸大局者”、“鄂中新说盛行 , 风气日坏 , 吾侄天资甚高 , 必已灼见其非 , 务望刻苦凝静 , 闇然自修 , 力屏时下浮嚣习 , 至嘱 。 ”

前文所言“会稽施先生” , 此前研究多误为江南名幕、浙江会稽人施炳燮 , 因其人久居两江总督刘坤一幕府 , 精研外交文书 , 许同莘曾向之请教“洋务之要” 。 实则 , 施炳燮长期奉职两江幕府 , 与此时的许同莘并无交集 , 且其擅长的交涉业务 , 也与文中所谓“法家言”非一事 , 不可混同 。 此处“施先生”当为另一位“绍兴师爷”施煃(?—1931) 。 笔者检到许同莘为其所作“行状” , 可从中窥知施煃大概履历 , 以及当时张之洞幕府的一些内情:

先生姓施氏 , 讳煃 , 字仲鲁 , 号悔盦 。 世为会稽望族 , ……早岁居襄阳 , 肄业鹿门书院 , 两世宦游湖北 , 例得占籍 , 遂以给古文辞入武昌府学 , 光绪丁酉举乡试第六人 。 先生少承家学 , 即究心当世利弊 , 姊婿章鹤汀先生治刑名钱谷 , 声江汉间 , 先生从问业于湖广幕府逾一年 。 张文襄督湖广 , 先生为幕府子弟 , 未之奇也 。 又五年 , 文襄移督两江 , 先生为幕僚治牍 , 辄如文襄所欲言 , 既而他去 , 文襄怪幕僚治事不如前 , 询之得其故 , 亟撽先生授幕职 , 自是从文襄者八年 。 是时海内多故 , 而江楚东南重镇 , 文襄所规画率国家大计 , 庚子辛丑间 , 外患益亟 , 幕府治事 , 昧旦而起 , 宵分而不休 , 文襄宏奖人才 , 方闻硕学之士 , 云集幕下 , 吏事则凌仲桓、诸肖鞠、杨葆初、劳筱濂诸先生 , 洋务则辜鸿铭、梁崧生(梁敦彦)诸先生 , 而汪荃台(汪凤瀛)先生兼之 , 至论庶事综练 , 明律意而通于经术者 , 则必推先生 。 文襄亦曰施某人中杰也 , 积劳以知县荐 。 ……壬寅 , 文襄再督两江 , 受代入觐 , 于是先生留江苏 , 权知六合县事 。 ……(许同莘《故六合县知县会稽施先生行状》)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

许同莘:《故六合县知县会稽施先生行状》 , 《河南博物馆馆刊》第7/8期 , 1937年

由此可知 , 施煃约自张之洞暂署两江总督的甲午年(1894)入幕 , 至壬寅(1902)年离去 , “从文襄者八年” 。 他出生于师爷世家 , 在张幕中长于经理庶务 , 以“明律意而通于经术”见称 , 据许同莘所述 , “早岁从先生游 , 先生不凡才视之”、“先生博览群书 , 务其大义 , 治法律 , 旁逮河渠、食货、兵备、外交 , 研几极深 , 见诸实用” 。 这正可与上引“从会稽施先生治法家言于督署”一言相印证 。 这也是后来成为法政留学生、并一度从事“修律之业”的许同莘最初涉猎“传统律学”的一个起点 。

光绪二十八年(1902) , 清廷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乡试 , 许同莘赴江宁试 , 中式举人 。 三十年(1904) , 中选江苏赴日游学公费考试 , 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第二班学习 , 至三十二年(1906)夏 , 正式卒业 。 (按许同莘留日阶段有日记 , 有关其学习法政及从事“修律之业”的情况 , 可参李欣荣《清季许同莘的学法、修律与法学理路》)归国后 , 复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府 , 担任文案委员 。 许珏来函道贺 , 并为鼓励:“知荷南皮宫保委办文案 , 从此阅历渐深 , 蔚成大器 , 将来从政临民 , 自有把握 , 欣慰之至”、“侄以少年为名公卿赏拔 , 笔墨之外 , 兼能于操履致慎 , 在幕府为得士 , 在家庭为亢宗 , 良可欣幸 。 ”次年(1907)七月 , 张之洞奉旨补授军机大臣 , 八月 , 北上赴京 , 许同莘亦指定随行 。

入京以后 , 直至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张之洞病逝 , 许同莘一直没有脱离张之洞幕府 。 许同莘从弟 , 即许珏之子许同莱在其所撰《张文襄年谱编纂始末》一文中提到:“自光绪己亥(1899)至壬寅(1902) , 为学习办事时期 。 自丙午(1906)至己酉(1909) , 为任职幕僚时期 。 ”则许同莘在张之洞幕中前后两段 , 长达八年 。 在京阶段 , 他曾奉法部调 , 入修订法律馆办事 , 又在宪政编查馆、贵胄学堂、外务部秘书股等处兼差 , 日常事务相当繁忙 , “而主业则在法律馆” , 从事新民律的习惯调查和新刑律的校订参核工作 。 有论者指出 , 许同莘身处清末民初过渡时代 , “经历跨越幕职、郎曹两面 , 传统律学和东来法学兼而习之 , 议论介于中西、新旧之间” , 要探究其略显独特的法学理路 , “不能不从其幕主张之洞处入手” 。 许同莘本人曾为张之洞“调停新旧”之说辩护:

世人论张文襄 , 以调停新旧为病 , 此未知当时实事也 。 文襄所调停者 , 孝钦母子之间 , 亦不始于戊戌以后 。 自光绪之初 , 论为大行立嗣 , 论中官殴禁军 , 皆揆度事理 , 措词委婉 。 至其论学论政 , 则直抒己见 , 不为苟同 。 故言经学则斥《公羊》 , 言洋务则非弭兵 , 言时政则采外国之长 , 而必以不背中国礼教为主 。 自谓作按部就班之事 , 期铢积寸累之功 , 固未尝为调停说也 。

再 , 时人揭示张之洞“晚年提倡新学 , 兼用出洋学生”的一面外 , 兼有“奖新学而喜旧文”的另一面 。 作为“洋学生”之一的许同莘 , 也注意到幕主“及其晚年 , 怵中国旧学之日荒 , 文字之日敝 , 则兢兢于保存国粹 。 以为不读经史 , 不习文辞 , 则以后入仕途者 , 将求其称职而不可得” 。

宣统元年(1909)八月 , 张之洞在京病逝 , 许同莘受其家属委托 , 负责主持张氏著述的整理工作 , 经十余年的努力 , 始刊《张文襄公四稿》和《广雅堂集》等七种 , 继编成《张文襄公年谱》(详后) 。 辛亥革命后 , 许同莘进入北京政府外交部 , 1913年任外交部总务厅文书科佥事 , 次年升文书科长 , 据《北京政府外交部职官年表》 , 其任此职一直到1920年 , 后改通商司第六、第四科长 , 1928 年6月北洋政府垮台 , 外交部解散 , 遂离职 。 (参见钱志伟《许同莘先生事略补证》)

在北洋外交部供职期间 , 他的一项主要业绩是与同事汪毅生、张承棨合作编纂了清代历朝对外条约集 , 包括《康熙雍正乾隆条约》(4卷)、《道光条约》(8卷)、《同治条约》(23卷)、《光绪条约》(102卷)、《宣统条约》(19卷) 。 许同莘对外交文书的重视 , 其来有自 , 早年从施炳燮学 , 后者正以研究近代条约“独为透澈”见长 。 他逐渐形成“外交辞令自昔所尚 , 今日尤要”的认识 , 后来成书的《公牍学史》专门附有“辞命”二卷 。 北京政府外交总长孙宝琦为《光绪条约》作“序” , 回顾“我国编辑国际条约而列于官书者”的历史 , 以光绪八年(1882)总理衙门排印之《中俄约章会要》为开端 , 但这一工作时断时续 , 不成系统 , 一直到民国初年 , “(外交)部员于从公之暇 , 殚力搜集 , 荟萃刊印 , 其体例稍稍完备” 。 他介绍说:

我国国际事类之重要 , 而订约又最繁多者 , 厥维光绪一朝 , 佥事许同莘、汪毅生、张承棨诸君 , 近复搜求文书 , 补纂遗佚 , 而成《光绪条约》一书 , 共得百有二卷 , 视旧刊之新编 , 条约增数十 , 分年有表 , 分国有表 , 厘定原约之名称 , 附列订约之奏牍 , 以供外交官稽考之资 。 与夫学士大夫研精之助 , 其用力可谓勤矣 。 抑余更有进者 , 我国与各国订约 , 汉、洋文并重 , 而解释约文 , 恒以洋文为主 , 旧约中有因迻译舛误而滋疑虑者 , 故洋文约稿亟应同时校印 , 以成全璧 , 庶可以餍读约者之心 , 而于国际亦多裨益 , 是尤余所深望者也 。 (《光绪条约》 , 孙宝琦序 , 民国三年九月)

许同莘等编各朝条约集 , 前均有“凡例” , 列“分年表”、“分国表”、“条约检查一览表” , 方便阅者检索 , 条约、章程本文后多附有关约章订立过程的大臣折件及所奉谕旨 , 可资参考 , “以期阅者洞悉立约之原委” 。 各朝汇编卷帙不一 , 其中以《光绪条约》最为庞大 , 总计达102 卷 。 据编者交代 , “洋、汉约文 , 本宜并列 , 惟校对洋文须极精详 , 故先将汉文付印 , 作为暂行之本 , 再板时当再分国汇编 , 添配洋文” 。 就当时条件来看 , 这套条约集搜罗丰富 , 编校也较精详 , 为研究清代外交提供了系统的第一手资料 , 后来多次翻印 , 影响颇广 。 另外 , 许同莘与曹汝霖、刘孚淦等合编有《外交部藏书目录》七卷 , 以外交部图书处名义印行 。 据说 , 他尚有计划再进一步 ,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写一部《外交全史》 , 但“因故未能实现” 。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

许同莘、汪毅生、张承棨编纂《光绪条约》(102卷) , 外交部图书处 , 1914年

1918年6月 , 时任外交总长的陆征祥主持编成《许文肃公(景澄)遗集》 , 由外交部印刷所刊行 , 许同莘作为“部中同志” , 也是主要编纂人员之一 。 陆征祥述此书缘起 , “会唐君蔚芝(文治)以前刊公奏疏、函牍见赠 , 受而读之 , 如获拱璧 。 亟与部中同志许君同莘、孙君昌烜、张君承棨、方君元熙增而辑之 , 合为《遗稿》十二卷 , 重付排印” 。 1922年 , 许同莘汇辑张曾畴手书 , 成《张潜园书广雅相国奏议(附函电)》付梓 , 邓楫序曰:“先生既殁之十有一年 , 其甥许孝廉溯伊谋所以不朽者 , 撰著经乱丧失不可得 , 可得者惟书 , 书之大且精者又不可以梓 , 梓其所写文襄奏议、函电十数通亦仅矣 。 ”同年 , 许珏之子许同范等人纂辑《复庵遗集》二十四卷 , 许同莘义不容辞 , 亦力任“参校之役” 。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

《许文肃公(景澄)遗集》(1918)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

许同莘参校《复庵遗集》(1922)

北洋政府结束后 , 许同莘一度出关 , 在哈尔滨地方政府任事 。 后任河北省政府主任秘书 , 约1934年离职 。 据与许同莘有交的金毓黻记 , “民国后出关 , 佐张文襄之孙忠荪(厚璟)于哈尔滨 , 与余数通函问于沈阳” 。 (见《静晤室日记》第8册 , 辽沈书社1993年 , 第5723页)孙厚璟 , 张之洞嫡孙 , 张权次子 。

再 , 笔者在“孔夫子旧书网”检到许同莘致王嵩儒信札两通 , 写作时间约在1930年代初 , 其一内称:“再承询部况 , 甚感 。 侄在此月入二百元 , 近兼某处讲席 , 以钟点计算 , 可得七八十元 , 又鬻文月可得数十元 , 合计不足四百元 。 儿女累重 , 教育费多 , 京津两处开销 , 合之儿女学费 , 大约须四百元之谱 。 至编书一事 , 似以北京为便 , 即如年谱取材 , 必须向各图书馆及史宬等处检阅邸钞、档册 , 方无谬误 。 姪前在滨江 , 即思属稿 , 终以查书不便而止 。 如承燕公厚意 , 月能津贴所需之半 , 便当将笔墨教习之事一概谢绝 , 专意为之 , 庶可观成有日 。 ”按“燕卿” , 张仁乐 , 字燕卿 , 张之洞第十一子 , 日本学习院文科毕业 , “九一八”事变投日 , 任吉林省实业厅厅长、东北行政委员会吉林代表、伪满洲国实业部大臣、外交部大臣 。 据此信文意推断 , 当时许同莘正在天津(河北省府) , 而此前一度去过滨江市(现哈尔滨市道外区) , 其编书、编谱工作 , 似多得到张仁乐的资助 。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

张仁乐(1898—1971)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

许同莘致王嵩儒函 , 1930年代初(来自孔网)

1934年以后 , 许同莘曾经入川 , 游幕蜀中” , 并在重庆出版了《张文襄公年谱》 。 后似任过河南省政府主任秘书 , 惟缺少直接材料 , 难究其详 。 1934年11月16日 , 随中央大学南迁的金毓黻也到过重庆 , 曾“诣李子壩花纱布管制局访许溯伊(同莘)” , 并有赠诗 。 次年1月15日记:“许溯伊先生自渝来书 , 并寄赠五古一章 , 醇雅真挚 , 真老手也 。 ”许诗题作“静庵先生曩以文字相契 , 未识面也 。 避兵巴渝 , 忽承过访 , 并赋诗见赠 , 喜而有作” 。 (见《静晤室日记》第8册 , 第5723、5726页)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

金毓黻(1887—1962)

比较清楚的是 , 河北时期 , 许同莘的主要精力用于公牍学研究 , 先后写成《治牍要旨》、《治牍须知》、《公牍铨义》、《牍髓》等 , 最后完成传世之作《公牍学史》(商务印书馆 , 1947年) 。 后世对于许同莘其人的关注和了解 , 其实也多聚焦于这一部系统研究我国数千年公牍演进及其规律的“很有价值的文书档案学论著” 。 (《公牍学史》 , 王毓 , 孔德兴校点 , 档案出版社1989年)许同莘与公牍学结缘 , 与在张之洞幕府的职事历练 , 以及爬梳纂辑张之洞遗文的经验密不可分 , 用他自己的话说 , 《公牍学史》即“取向所闻于父师及览观所得者 , 条举而详说之” 。 他曾回忆 , “光绪季年 , 同莘始入幕下 , 文襄每具草凡有关典制者 , 辄属遍检群书” , 张之洞殁后 , 授命编纂《张文襄公全书》 , 也启发了“公牍学”研究的最初构想:

己酉(1909)冬 , 始辑文襄遗书 , 发箧而尽读之, 得具知治事之要 。 尝以为前人论诗文以逮制义、楹联 , 皆有撰述 , 而公牍无之 , 欲裒所闻见为一书 , 曰《公牍丛话》 , 多事卒卒未能也 。 (《公牍学史·自序》)

及至1930年代 , 国民政府掀起行政效率运动 , 倡导文书档案改革 , 许同莘发表一系列公牍学著述 , 既是他多年积累的产出 , 也迎合了时代需要 。 1933—1935年 , 约稍早于《庚辛史料》见刊 , 《河北月刊》上也连载了《公牍诠义》、《公牍诠义补》 , 分述指、导源、流变、观通、酌雅、通俗、法后、去忍、养耻、博趣、余论、辞命等十二篇 , 实为1947年商务版《公牍学史》之滥觞 。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

许同莘:《公牍诠义》 , 《河北月刊》1933年第1卷第1期—12期 , 1934年第2卷第1—12期 。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

许同莘:《公牍学史》 , 商务印书馆 , 1947年

许同莘一生勤于撰述 , 留下文字不少 , 惜身后萧条 , 缺少整理 。 许同莱言“余兄平日好谱学之书 , 所收近代名人年谱甚夥” , 除张之洞年谱外 , 他还纂有《歙县迁锡许氏宗谱》、《无锡华氏谱略》、《河朔氏族谱略》等很有分量的家族谱 , 以及研讨“谱学”的一些理论性著述 。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

许同莘:《谱例商榷》 , 《东方杂志》第42卷第16期 , 1946年

他性喜游山访古 , 自谓“名山如名人 , 游名山 , 如读史 , 山之面目 , 未易识也 , 无已则就读书所得以实吾游所见闻 , 或亦来者之助乎” , 故多有“游记”作品发表 。 1930年代初 , 与许同莘有交往的金毓黻 , 便对其游记文字称道不置 , 以为《石步山人游记》“词笔渊雅 , 如读道元《水经注》 , 披阅之际 , 爱不忍释” , 又谓“溯伊能文章 , 昨以《游吉敦路记》见示 , 中间考证古事之处精博可喜 , 渊源所自 , 弥深景仰” 。 此外 , 有关日本法政学、中日关系、晚清政治、古代文化、中西交通史以及东北、华北地方文史的文章 , 数量亦不少 , 散见于《法政杂志》(东京)、《交通丛报》、《东方杂志》、《河北月刊》、《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河南政治》、《河南博物馆馆刊》、《旅游杂志》等期刊 , 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 。 如许同莘在滨江时期 , 撰写 《中东路站名改称议》一文 , 为金毓黻所见 , 许作“援古证今 , 殊为罕见之文” , 拟登其所编《东北丛刊》“以张之” 。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戴海斌:《庚辛史料》与许同莘其人// //

许同莘:《嵩洛游记》 , 《河南政治》第6卷第4—6期 , 1936 年 , 收入《石步山人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