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之迷

葬礼在中国古人的生活之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而帝王的丧葬更是专制王朝的一件大事 。 相对于其他统一王朝而言 , 东汉的帝陵也体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 。 首先 , 从光武帝刘秀开始 , 东汉的皇帝大多主张俭葬 。 所以 , 东汉帝陵往往没有西汉时期帝陵高大的封土 , 也不设置陵邑 。 比如 , 汉武帝茂陵的封土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 , 现在仍然有四十多米高 。 东汉帝陵封土就要比西汉时期小很多 。 西汉时期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 , 都修建有陵邑 。 而东汉的帝陵都没有陵邑 。 西汉帝陵附近往往有规模宏大的陵寝建筑 , 东汉帝陵则往往很简略 。 西汉帝陵周围往往有大量的陪葬墓 , 比如霍去病就陪葬在汉武帝茂陵 。 东汉的帝陵周围很少有陪葬墓 。 根据文献记载 , 东汉帝陵的陪葬品也比西汉帝陵要少很多 。 其次 , 东汉帝陵体现出更多的儒学色彩 。 虽说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后 , 儒学就在西汉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 但是到了东汉 , 儒术才真正获得了独尊 , 无论是国家的礼制建设 , 还是民众的社会生活 , 都体现出儒术的影响 。 这一点在东汉的帝陵上也都有所体现 。 再次 , 十多位帝王 , 除了汉献帝的禅陵在修武县以外 , 其他都在洛阳周围 , 但是这些帝王陵墓的准确位置却还存在探索之中 。 清朝时 , 洛阳有一个县令 , 叫龚松林 , 到邙山上对着一座座墓冢胡乱命名一通 , 后来证明他的指认基本都是错误的 。


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之迷

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之迷// //

光武帝原陵

经过当代考古调查和学者们的研究 , 东汉帝陵大体可以分为邙山陵区和偃师陵区 。 邙山陵区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光武帝原陵 。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 , 光武帝刘秀去世后就被葬在原陵 。 光武帝的原陵 , 被认为是在今天洛阳孟津县白鹤镇的铁谢村 。 这里距离黄河大堤不过数百米之遥 。 被称为是“枕山踏河” 。 如今的原陵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 光武帝陵 , 阙门巍峨 , 气势壮观 , 神道宽阔 , 直达陵前 , 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 。 陵园呈长方形 , 占地6.6万平方米 , 墓冢位于陵园正中 , 为夯土丘状 , 高17.83米 , 周长487米 。 陵内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 , 千章古柏 。


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之迷

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之迷// //

洛阳北边的邙山 , 历来都被看成是风水宝地 , 邙山上的累累坟冢 , 号称已经无卧牛之地了 。 光武帝身后不葬在邙山上 , 来到黄河岸边做什么呢?

对此 , 洛阳地区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据说 , 光武帝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是个叛逆少年 , 他爹让他往东 , 他非要往西;他爹让他赶狗 , 他非要撵鸡 。 刘秀在去世前的愿望是想葬在邙山上 , 但怕他叛逆的儿子发神经 , 把他埋到黄河岸边去 。 于是他就想了一招 , 故意对儿子说想葬到黄河岸边能看到黄河的地方 , 将来儿子一逆反 , 就会把他葬到山上去 。 可等到刘秀去世后 , 他的儿子痛哭流涕 , 觉得自己过去和老爹对着干实在太混了 , 一定要痛改前非 , 父亲最后一个遗愿 , 一定要满足 。 结果刘秀就被葬在了黄河岸边 。 因为地势低洼 , 据说下葬的时候都挖出了水 , 没办法只好用大铁链子栓住棺椁的四个角埋了进去 。


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之迷

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之迷// //


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之迷

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之迷// //

传说只能是传说 , 其实稍有历史常识就知道这个传说是不靠谱的 。 首先 , 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 。 要知道刘秀有十多个儿子 , 如果刘庄是个叛逆青年 , 根本没有机会当上太子 。 其次 , 光武帝的原陵是光武帝生前就已经选定了位置的 。 早在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 , 就已经开始营建原陵 , 光武帝还特地下诏不要铺张浪费 , 他说道:“古者帝王之葬 , 皆陶人瓦器 , 木车茅马 , 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 。 太宗识终始之义 , 景帝能述遵孝道 , 遭天下反复 , 而覇陵独完受其福 , 岂不羙哉!令所置地不过二三顷 , 无为山陵 , 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 ”根据《古今注》的记载:“光武葬原陵 , 山方三百二十三步 , 高六丈六尺 , 垣四出司马门 。 寝殿 , 钟鐻届在周垣内 , 提封田十二顷五十七亩八十五步 。 ”而《帝王世纪》也记载:“原陵方三百六十步 , 高六丈 , 在临平亭东南 , 去洛阳十五里 。 ”建武中元二年光武帝刘秀病逝后 , 当年三月 , 光武帝就下葬在原陵了 。

关于原陵的具体位置 , 近代以来学者纷纷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 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为陈长安先生的观点 , 他认为刘家井大冢就是汉光武帝原陵 。 他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是 , 《帝王世纪》里所说的原陵距离洛阳十五里 。 西晋时的十五里约合今天五公里多点 , 与刘家井大冢正好吻合 。 今天的所谓“刘秀坟”则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所修建的祭地“方泽” 。


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之迷

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之迷// //


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之迷

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之迷// //

不过相对于陈长安先生 , 更多的学者还是倾向于认定原陵就在铁谢村 。 比如杨宽先生认为 , 《帝王世纪》的记载有缺误 , 应当是“二十五里” , 脱了一个“二”字 。 日本学者太田有子则是从临平亭的地点来考证 , 原陵就应该是今天的刘秀坟 。 而且近代以来 , 在原陵附近也有过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 。 比如在原陵南一公里处 , 发现了一个非常精美巨大的东汉辟邪 。 在陵区内也发现了一通北宋时期的碑 , 证明至少北宋时期就已经认定这里为光武帝原陵 。

汉光武帝(简介)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 , 字文叔 , 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 人 。 东汉王朝建立者(公元25—57年在位) , 汉高祖刘邦九世孙 。

西汉建平元年 , 生于陈留郡济阳宫 。 适逢王莽篡立新朝 , 倒行逆施 , 天下大乱 。 作为汉室宗亲 , 随兄刘演起兵于南阳郡 , 号“舂陵军” 。 更始三年(25年) , 公开决裂更始政权 , 即位于河北鄗县南千秋亭 , 尊奉汉元帝为皇考 , 光复汉室 , 定都于洛阳 。 经过长达12年统一战争 , 灭亡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 , 结束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 。 平定动乱之后 , 励精图治 。 政治上 , 改革官制 , 整饬官风吏治 , 精简结构 , 优待功臣;经济上 , 休养生息 , 恢复发展经济;文化上 , 大兴儒学、推崇气节 , 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中兴”时代 。

中元二年(57年) , 驾崩于洛阳南宫前殿 , 享年六十二 , 葬于原陵 , 庙号世祖 , 谥号光武皇帝 。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颇有作为的开国君主 , 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 , 刘秀勤于国政 , 改革开拓 , 终使大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废墟中恢复和发展 。

在此奉上跟随光武帝开创东汉帝国的云台二十八将

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一的是邓禹 , 接下来是吴汉 , 第三名是贾复 , 第四、第五是耿弇、寇恂 , 第六是东汉初年的军事家岑彭 , 第七、八、九分别是大破赤眉、平定关中的冯异 , 以及安阳侯的朱祐 , 被封为颖阳侯的祭遵 , 第十名是骠骑大将军景丹 , 排名第一名的虎牙大将军盖延 , 陪刘秀平定河北消灭王朗和铜马的铫期 , 排名第十三的耿纯 , 第十四的成安候的臧宫 , 第十五的马武 , 第十六的刘隆 , 第十七名的马成 , 十八名的王梁 , 排名第十九位任太山太守及琅琊太守的陈俊 , 第二十位是杜茂 , 第二十一位是屡立战功 , 讨伐董訢、邓奉、秦丰、田戎的南征之战的傅俊 , 第二十二位是在经济和政治方面以及文化方面基础上做出发展的坚镡 , 第二十三位的王霸 , 第二十四位的任光 , 武固侯的李忠则排名二十五 , 东汉大将万脩排名第二十六位 , 而被称为"药王" 邳彤 , 以及刘植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叨陪末座 。 这二十八人中 , 能够耳熟能详的名将实在是拿不出手 , 比方说今天介绍的刘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