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非遗传承人向红霞:独创人物艺术肖像绣 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蜀绣非遗传承人向红霞
掌握12大类130多种针法 独创人物艺术肖像刺绣
蜀绣非遗传承人向红霞:独创人物艺术肖像绣 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
蜀绣非遗传承人向红霞:独创人物艺术肖像绣 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
向红霞绣的人物肖像图
蜀绣非遗传承人向红霞:独创人物艺术肖像绣 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
《小精灵·猫》
今年 , 蜀绣成为重庆九龙坡区一项新增的市级非遗项目 。 经过蜀绣艺人的长期摸索实践 , 目前蜀绣已有12大类、130余种的刺绣针法 。 蜀绣非遗传承人向红霞更是根据自己多年的刺绣经验 , 创作出了具有个人风格的刺绣作品 , 尤其是人物艺术肖像刺绣 , 融合刺绣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创作 , 深受人们喜爱 。
学习过程艰辛曾想放弃
向红霞自幼年起便经常跟着邻居阿姨、阿婆学刺绣 , 绣衣服、绣枕套、绣被套……她不知不觉便爱上了刺绣 。
后来 , 在一次去苏州的旅游中 , 她无意接触到了苏绣 , 看着一幅幅漂亮精致的苏绣作品 , 向红霞萌生学刺绣的想法:“希望通过专业学习 , 把同样优秀的蜀绣技艺发扬光大 。 ”
2003年起 , 她先后拜蜀绣名家、重庆工艺美术大师李尚余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代表性传承人郝淑萍为师 , 开始专业学习蜀绣 。
“刺绣的过程其实很艰辛 , 如果不是真的感兴趣 , 很容易感到枯燥 。 ”向红霞说 , 她常常从早绣到晚 , 绣出来的面积还不到巴掌大 , 要完成一件作品 , 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 而这期间还没有收入保障 。
面对刺绣路上的种种艰辛 , 向红霞也曾想放弃 , 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 “老师和家人一直鼓励我、支持我 , 我也不希望自己好不容易坚持多年的蜀绣技艺荒废 。 ”
半毫米丝线考验蜀绣人功力
作为四大名绣之一 , 蜀绣色彩细腻明快,针脚细密精美 , 无论红鲤、熊猫还是翠竹荷花 , 都显得栩栩如生 。
“蜀绣是用针尖作画 , 要绣出好的作品 , 需要掌握12大类、130多种针法 。 ”向红霞介绍 , 除了能熟练运用铺针、晕针、滚针、纱针、接针五大类常用针法外 , 还需要掌握五彩缤纷的锦纹针、形象逼真的施毛针、刻画鳞纹的刻鳞针、蜿蜒回旋的车拧针等百余种针法 。
而蜀绣一般采用蚕丝线 , 通常绞成麻花样 , 成为一绞一绞的丝线 , 便于取用 。 根据画稿需求 , 一根不到半毫米的蚕丝线 , 常常需要劈分成十多丝甚至几十丝进行刺绣 。 线分得好不好 , 将直接影响绣品的平滑光亮 。
在红霞蜀绣工作室里 , 挂着一幅《小精灵·猫》的作品 , 画面上的猫 , 双耳茸毛透亮 , 让人忍不住想摸一摸 , 更神奇的是 , 它的双眼活灵活现 , 无论你在哪个方向看它 , 它都注视着你 。
“光这只猫的眼睛 , 就用了10余种丝线、近10种针法 , 才把它绣活 。 ”向红霞说 。
随着针法、技艺日臻完善 , 近年来向红霞先后创作了《郁金香》《兰花》《芙蓉锦鲤》《蝶恋花》等作品 。 其中 , 《郁金香》在2015年第五届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中斩获金奖 , 更是卖出了近5万元的价格 。
艺术走进生活独创肖像绣
因蜀绣成本普遍较高 , 蜀绣作品价格往往也不低 , 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 似乎离普通市民的生活较远 。
如何让蜀绣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不管是小孩出生、还是新人结婚 , 在这些特殊时期 , 人们都喜欢拍照做纪念 , 那我为何不能为他们绣一幅肖像画呢?”向红霞萌生了新的想法:将现代技术、刺绣技艺和艺术创作等进行融合 , 独创性地研发出适应大众消费的人物艺术肖像绣 , 只需要一张照片 , 便能绣出一幅极具表现力的艺术肖像 。
此外 , 她还设计制作了各种小挂饰、围巾、手包、绣贴片等 , 让蜀绣作品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 , 蜀绣价格从几百元到千余元不等 , 价格更亲民 。
开设蜀绣课培养后备人才
作为蜀绣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 向红霞希望更多的人喜爱蜀绣技艺 , 她曾到各个学校、机构开设蜀绣课和讲座 , 培养蜀绣后备人才 。
“如何将蜀绣传承下去 , 的确是一道难题 。 ”向红霞说 , 蜀绣很考验人的耐性 , 在她传授过蜀绣的近千名爱好者中 , 能坚持一年以上的寥寥无几 。 为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 她改变策略 , 先教大家更容易看到成绩的线条绣 , 等建立信心后再增加难度 。
向红霞还建立了“蜀绣红粉”QQ群 , 越来越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蜀绣爱好者加了进来 , 大家一起分享经验、交流感受 , 还有不少人表示想到重庆学习蜀绣 。 有一位湖北的年轻人 , 头天晚上还在群里与向红霞聊天 , 第二天便来到重庆 , 希望学习蜀绣 。
这让向红霞又有了新的想法:虽然外地爱好者来重庆学蜀绣不太现实 , 但可以通过网络传授技艺 。
目前 , 她正积极准备开设网课 , 希望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蜀绣文化 , 让全国各地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蜀绣技艺 。
- 乌镇最后银匠:打制的银锁可以开启,现在忧伤六代传承却后继无人
- 学习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资治通鉴》之周纪一(49)
- 历史700年,冬至上演非遗“三门祭冬”
- 百年传承历史!滇南百草膏传习馆在嵩明县开馆
- 东方传奇:传承千年的微生物酿酒
- 鉴赏|传承宋代织锦的清代宋锦:织工精细,纹饰高雅
- 逝去的杆秤 老物件大传承
- 邕城老味道:老字号万国酒家的前世今生,传承创新再创辉煌
- 鲜为人知的冬不拉之乡,有一位年近八旬的传承人,一生就为做好冬不拉
- 闽清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传承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