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 TOK(认识论)里话历史|有时,所谓历史,也许就比科幻小说真实了点,真没逗你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IB TOK(认识论)里话历史|有时 , 所谓历史 , 也许就比科幻小说真实了点 , 真没逗你

教师|教育热点 | 学校认证 | 在线微课|其他


IB TOK(认识论)里话历史|有时,所谓历史,也许就比科幻小说真实了点,真没逗你

IB TOK(认识论)里话历史|有时 , 所谓历史 , 也许就比科幻小说真实了点 , 真没逗你// //

K12谈: 很久没写TOK了 , 有时 , 我们所谓历史 , 充其量 , 它也许就比科幻小说稍稍真实了点 。 你说呢?外滩邀稿另一篇 , 希望你喜欢 。

文丨龚琴 Helen 编丨李臻

最近可吃的瓜太多 , 娱乐圈的各种新闻 , 教育圈的各种图鉴 , 好不热闹 。 可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共同点 , 即再热闹喧嚣 , 都会如云烟 , 成过往 , 成历史 。

可我们眼中的历史 , 教科书里的历史 , 就真的是历史吗?在国际学校里的IB TOK(认识论)课程里 , 当我们谈论历史 , 我们到底会谈些什么?此文带大家来揭秘冰山一角 。

首先 , 来个热身运动 , 按事件意义重要性给下列事件排序:

1.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2. 你的最后一节TOK课

3. 韩国“双宋”明星离婚事件

4. 屠呦呦关于青蒿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5. 美国近期对华为的各种打压行为

6. 马斯克的特斯拉电动跑车问世

你会怎么排?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排法 , 对不对?

类似的还有 , 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 你认为在过去两千年里 , 什么发明对历史的影响最大 , 为什么?

那么 , 问题来了:

  • 我们如何确定哪些事件具有历史意义?
  • 我们以什么标准区分历史讲述的优劣?

换句话说 , 你怎么让人信服这件事情就一定比另外一件事情更重要?影响群体的范围 , 影响的时间 , 与个人的联系大不大等等 , 都会是考量因素 。 孰轻孰重 , 有时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一目了然 。

再来玩个好玩的:

“你会在一千年后才能打开的时间胶囊里放些什么东西 , 让未来的历史学家对21世纪初的生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你的答案?

这是个能让孩子们脑洞大开的活动 , 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 对世界的客观认识 , 何为客观?客观的因子一般都包括哪些?历史又是否可以完全做到客观?

关于“客观” , 这里分享一个TedTalk的视频 , 题为“How to seek truth in the era of fake news?”(如何在假新闻时代寻求真理?) 。

被采访女采访人员Christiane Amanpour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首席国际采访人员 , 也是全球电视网伦敦局播出的节目“Amanpour”的主播 。 她报道了过去几十年中最相关的冲突 , 暴露了战争的残暴和人类代价及其地缘政治影响

Christiane在谈话中提及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身为采访人员 , 客观是黄金法则 , 但我认为 , 有时我们并不明白客观意味着什么 。 ......客观意味着给予所有的立场同等的听证机会 , 和所有立场方交谈 , 而不是同等地对待所有立场 , 不是去创造一个强迫的道德平等性 , 或是一个事实的平等性 。


IB TOK(认识论)里话历史|有时,所谓历史,也许就比科幻小说真实了点,真没逗你

IB TOK(认识论)里话历史|有时 , 所谓历史 , 也许就比科幻小说真实了点 , 真没逗你// //

有时 , 我们自以为的客观 , 在别人眼里可能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 强迫的道德平等性 , 或事实的平等性 , 从一开始 , 就已自带主观倾向如何真正同等对待所有立场或主张 , 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或为难别人 , 需要持之以恒的修炼 。

而刚才涉及客观的最后一个问题 , 即“历史是否可以完全客观”的提问 , 则是TOK课堂中涉及历史这个版块需要着重探讨的点 。

该句衍生开来 , 可以有很多种其它说法 , 比如:

  • “在历史中 , 什么算作事实?”
  • “你觉得历史事件有可能用中立的语言描述出来吗?”
  • “根据一句广为人知的格言 , 历史是由胜利者撰写的 。 如果历史是由失败者来书写 , 你觉得历史会与此前有何不同?”

其实第三个提问可以用来很好回答前面两个问题 , 我们所谓的历史 , 其实只是胜利者的历史 , 诸如古代的那些正史 , 而稗官野史的东西是不容信的 。 可谁又能说那些记录下来的点滴就完全不可信呢?

回到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 , 微信文章满天飞 , 信息爆炸 , 一天刷了多少新闻及点评文章 , 有几个是可以全然不带节奏 , 不带情绪的客观文章 , 我们有反思过吗?

刚才视频中Christiane还提到:“我希望我们获取信息的平台的增加 , 意味着事实和透明度的增加 , 以及深度和准确性的增加 , 但我认为相反的情况发生了 。 ” 世事纷繁 , 安能辨其是雌雄?

再退一万步 , 举个身边的例子:孩子们学习的IB教材本身 , 真的就全然是好的吗?IB的历史教材 , 被我诟病过也不是一两次了 , 那是IB老师们眼中的历史 , 其来源、选材、及编排本身就已自带偏向 。

比如 , 关于历史来源 , 我们可能就得问:

  • 作者/创建者的问题(包括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地位、意见、信仰等)
  • 创建来源的时间问题(包括时间长短、上下文、价值观和当时的假设等)
  • 观众影响的问题(包括公共或私人 , 审查和政府干预 , 作者类型/创作者期望的观众等)
  • 消息来源的目的问题(分属于哪一类:资讯、宣传、学术、商业、文学、新闻、理由等)

进一步来讲 , 如何考察其来源可靠性 , 又得考虑到诸如主要来源(primary source)、二手来源(secondary source) , 多样性(化) , 足够的量(样本数量)等各种因素 。

罗兰·巴特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始终 , 最重要的是 , 它是一种选择 , 并受限于此种选择 。 ”(History is always and above all a choice and the limits of this choice.)

你可以理解为 , 历史是带着镣铐跳舞的那个主角 , 从来都在被选择一旦选择 , 就会有偏见 , 从而就会有选择偏见 , 此外还有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 , 民族偏见(national bias)等等 , 网上可自行搜其定义 。

这样下来 , 我们似乎永远也没法写出一种被所有国家都承认或接受的历史巨著来不是?这就不免尴尬了所以你看 , 有时 , 还真没必要太把历史当回事 。 毕竟 , 我们读到的 , 学习到的历史 , 仍有颇多局限 , 甚至搞不好 , 哪天就被重新正名了 。

此外 , 我们还需记住 , 过度关注历史 , 与过度遗忘历史 , 都不好 。 德国和日本对于二战后的态度 , 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 一个负重前行 , 一个似乎永远在辩解 , 其实都挺郁闷及压抑的 。

末了 , 我特别喜欢和学生讨论这句话:历史学家是一个旅行者 , 他/她因离家而对自己的年龄变得陌生 。

为何比喻成“旅行家” , 何谓“离家“ , 何为“年龄” , 又为何变得“陌生”?简单的一句话 , 涵盖的意义却众多:旅行家意味着要去到别处 , 时间、空间都要尽可能打破 , “离家”涉及“主观和客观” , “年龄”可理解为“经验性的东西” , “陌生”则是一种状态或产物/成果 。 一句话中 , 就涉及历史的考察方法 , 范围与应用 , 时间发展 , 与个人知识的联系 , 整个一知识框架的精华浓缩探讨版 。

说了这么多 , 以黑格尔的那句有点玄乎的话来结个尾:“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 , 我们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 ”有点过于悲观了 , 但最起码 , 让我们意识到 , 历史 , 很多时候并非那么高高在上的东西 , 充其量 , 它也许就比科幻小说稍稍真实了点 。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