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楼”里话恩情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红军楼”里话恩情
龙胜地处湘桂交界处 , 位于越城岭西南山麓 ,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 , 苗族、瑶族、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80% , 长征时红军在此停留了10天左右 。 “时至今日 , 这里的群众提到红军就像提起自己的亲人 , 常流露出怀念之情 。 ”龙胜各族自治县委统战部部长粟海英说 。 “吴老优被烧掉房屋一间 , 领得光洋20块 , 吴连芳被烧掉房屋两间 , 领得光洋30块……”这是85年前 , 广西龙胜县(现为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龙坪村发生的一幕 , 红军在向房屋被毁的群众发放救济款 。
1934年12月初 , 红军渡过湘江 , 翻越老山界 , 抵达龙胜 。 当时的龙胜地区 , 各族居民长期受到军阀欺压 。 “敌人四处散布谣言 , 说红军是强盗 , 见人就杀 , 见屋就烧 。 老百姓非常恐慌 , 在红军到达前 , 就纷纷躲进山林 。 ”平等镇党委书记王建松介绍 。
1934年12月10日 , 中央红军到达龙坪村 。 国民党特务为离间红军与侗族人民的感情 , 当晚便纵火焚烧民房 。 村子里浓烟滚滚 , 火光冲天 , 火势很快蔓延开来 。 红军战士奋力灭火 , 保住了鼓楼和大片房子 。
“这座鼓楼建于清嘉庆年间 , 雄伟壮观 , 具有典型的侗族建筑风格 , 是侗族群众集会议事和乘凉休闲的场所 , 是侗族标志性的建筑 。 为了表达对红军救火的感激 , 人们把鼓楼改称为‘红军楼’ 。 ”龙胜各族自治县党史专家赖若龙介绍 , “红军在自身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 还向受灾群众发放了2000块光洋救济款 。 ”
经过彻夜清查 , 红军从龙坪村中找到了3名可疑分子 , 确认其中两名是国民党特务 。 他们伪装成红军 , 混入寨内 , 趁人不备放火 。 次日 , 纵火特务在龙坪村的飞山庙被审判和处决 。 红军走后 , 群众将“飞山庙”改称为“审敌堂” 。
“‘审敌堂’是侗族人民和红军共同对抗敌人、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的见证地 。 ”平等镇龙坪村党支部书记吴成干说 。
“红军救火和审判敌人给我爷爷杨光耀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他认识到红军真是穷人的队伍 。 在红军离开龙坪时 , 爷爷自愿给红军当向导 。 ”龙坪村村民杨宏永说 , “返回时 , 红军给了他一些光洋作为盘缠 。 ”
在龙胜、灵川交界的才喜界的一处岩石上 , 至今还镌刻着瑶族群众纪念红军写下的一首诗:“朱毛过瑶山 , 官恨吾心欢 。 甲戌孟冬月 , 瑶胞把家还 。 ”
“红军纪律严明 , 对各族群众都亲如一家 , 将大家团结在一起 , 当地百姓永远铭记红军的恩情 。 ”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珺珩说 。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07日 04 版)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