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电传年代

上世纪50年代 , 电报是最快速的通讯工具 , 虽然不普及 , 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仍能不时感受到“电报年代”的速度 。

那时候日历上除了日期 , 还有一个小字 , 并注明是“今日代电” 。 “代电”就是发电报时用以代表这一天的一个汉字 。 比如1956年7月8日的“代电”是“齐”字 , 发电报的时候最后写上个“齐” , 对方就知道是1956年7月8日发出的 。

报纸上常常看到的广告 , 会注明发布广告单位的电话和“电报挂号”(电挂) , 那是4个阿拉伯数字 。 利用“电挂” , 发电报时就不必写这个单位的地址 。 电报费按字数收费 , 比较昂贵 , 利用“代码”可以省去不少电报费 。


电报电传年代

电报电传年代// //

清朝的电报总局机房

历史课中提到的现代史上的“马日事变” , 发生在1927年5月21日 , “马”就是代表21日(“代电”) 。 地理课中有许多铁路的名字 , 如“沪宁铁路”“粤汉铁路”“陇海铁路”等 , 这些省市地名的简称 , 在电报中都用得着 。

电报传入中国是清光绪三年(1877年) 。 据记载从天津发往通州的电报每个字银圆一角 , 这在当时相当于16斤大米或30个鸡蛋的价钱 。 为节约用字 , 人们就设法用特定的汉字代表月份和日期 。

一年有12个月 , 正好可以用人们熟知的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替 。 清代的状元洪钧 , 就是《孽海花》小说中提到的那位 , 发明了“韵目代日”的编码方法 。 他从《平水韵》中挑选出一些韵目来代替日期 , 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歌、六鱼……

因为旧时读书人自幼就谙熟《平水韵》 , 它和地支数字同样的现成 , 不必特意记诵 , 非常方便 。 西历卅一日通常用“世”或“引”字来代替:“世”字可看作“卅一”的合体 , “引”字则形似阿拉伯数字31 。


电报电传年代

电报电传年代// //

早年收发电报模型

中国近现代文章中常有“艳电”“灰电”“皓电”“宥电”等 , 譬如“艳电”特指汪精卫1938年12月29日表示其支持对日妥协政策的电报式声明 , 有些人因为不了解“韵目代日法”而闹出笑话 , 认为是汪精卫与情妇的联络电报 。

这种记日法在电报领域用了70余年 , 一直延用到上世纪50年代 。 由于白话文兴起 , 后来的人越来越不熟悉《平水韵》 , 就在日历上标出“今日代电”了 。

上世纪60年代 , 普通电报每个汉字收费是3分 , 城市间一般6小时送达;加急费用加倍 , 缩短到3小时 。 标点符号按字计费 , 阿拉伯数字4个及以下算一个汉字 。 那时候 , 邮政与电信不分家 , 拍发电报要到邮电局 。

到柜台先要一张“电报纸” , 按照提供的样张 , 填写收(发)电报人姓名、地址、电报正文等内容 , 交给营业员审核 。 营业员会帮助修改 , 然后计费 。 文革时 , 营业员主要审查电报内容 , 意思不明而又坚持不改的 , 不予拍发 。


电报电传年代

电报电传年代// //

邮电工人和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电子式中文电报快速收报机

电报由邮递员骑摩托车派送 , 需要收报人当面签收 , 或家人代签 。 收到的电报像一封信的包装 , 有统一的封袋 。 沿着骑缝撕开 , 取出的就是已经译好的电文 , 如:(上海市)成都南路(99)弄(2)号陈科(21)日抵蓉毅 , 这是给陈科的电报 , 意思是请他本月21日到成都 , 发电报的是一个叫“毅”的人 。

文革期间 , 铁路局规定 , 要凭乘车人电报才能买月台票接站 , 一时电报量大增 。 那年头 , 平民百姓典型的电文无非是:“父病速归”“15日50次5厢抵穗”之类 。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电传 , 就是透过电传打字电报机发出的电报 , 即传真电报 。 电传机一般装置在单位机要室 。 电传里的英文几乎全是缩写 , 诸如ASAP(尽快)、ETA(预计抵达时间)、ETD(预计离开时间)等常用词语 。 传统的英文电报也是使用这些简写词语拍发的 。 电传稿要求简洁明了 。 比如电文开头的YT24 , 就表示“贵方24日的电传已经收到” 。 有电传进来时 , 机上有铃声通知 , 并会按收到的电文自动在纸带上打洞 。 收报结束 , 取出纸带 , 放到机器上后按键 , 它就会快速打字 , 将纸带的洞译成可阅读的文字打在纸上 , 透过“自动复写纸” , 可以一次打出几份 。

往外发送电传 , 程序正相反 。 先在机上打入电文 , 机器会在纸带上打洞 , 将打好洞的纸带取出 , 放到输入口 , 按输出键 , 电文就会发出 。 那时候 , 只有对外的单位和机构 , 经过申请批准才可以装备电传机 。 而西方国家则人人都可以随意安装电传机 , 只要愿意付费 。

上世纪80年代后期 , 图文传真开始通行 , 它能直接传送图表和笔迹 , 信息量比电传大得多 , 而且收发方便 , 逐渐取代了电传 。 不过 , 直到90年代 , 电传机仍然是必备的专业设备 。 电传交往有个好处 , 就是一旦接通 , 对方会自动回应 , 白纸黑字 , 无法抵赖说没收到 , 因此具备证据意义 。 所以直到现在 , 银行和金融机构仍在使用 , 但外界知道电传的人就很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