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训俭》醒一人,《家范》正万家


司马光:《训俭》醒一人,《家范》正万家

司马光:《训俭》醒一人 , 《家范》正万家// //

司马光雕塑

司 马 光

司马光(1019—1086) , 字君实 , 号迂叟 ,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 世称涑水先生 。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 20岁中进士 , 历仕四朝 。 荣升京官后 , 先后任知谏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翰林学士、资政殿学士、御史中丞等职 , 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 。

司马光一生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学术上 , 其中最大的贡献便是历经十九年编纂而成的《资治通鉴》 , 这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1362年间16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及其经验教训 , 长达294卷 。 司马光一生著作宏富 , 如果说《资治通鉴》打造了一面“历史之鉴” , 那么 , 他写的《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 , 则是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恢弘至道 , 堪称“轨范” 。

其中 , 《训俭示康》共千余字 , 是司马光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的家训 。 全文以“吾本寒家 , 世以清白相承”开篇 , 紧紧围绕“成由俭 , 败由奢”这个古训 ,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 , 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 , 通过正反两面的案例对比 , 进一步阐明“俭能立名、奢必自败 ,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深刻道理 , 对儿子进行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 。

司马光自己曾说 , 《温公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 , “欲治国者 , 必先齐其家 。 ”《温公家范》洋洋数万言 , 全书10卷共19篇 ,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伦理关系、治家方法、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道理 。 全书引证《易经》《诗经》《大学》等许多儒家经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 , 兼以大量历代治家有方的实例和典范 , 得出“家正而天下定 , 礼为治家之本”的中心思想 。 在此思想指导下 , 对家庭成员提出了详细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家庭需要的道德要求 , 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 , 堪称家训集大成者 。

家是最小国 , 国是千万家 。 如果说《资治通鉴》是提供历史借鉴的治国宝典 , 那么 , 《训俭示康》《温公家范》则是可供参考的治家轨范 , 它们一道构成了传统儒家家齐国治的思想理念进路 , 折射着中华传统文化之光 。


司马光:《训俭》醒一人,《家范》正万家

司马光:《训俭》醒一人 , 《家范》正万家// //

涑水书院

司马光家规

正家道

【原文】

彖曰:“家人有严君焉 , 父母之谓也 。 父父 , 子子 , 兄兄 , 弟弟 , 夫夫 , 妇妇 , 而家道正 。 正家而天下定矣 。 ”——司马光《家范·卷一》

【译文】

彖辞说:“一个家庭有尊严的家长 , 即父亲和母亲 。 父亲要像个父亲 , 儿子要像个儿子 , 兄长要像个兄长 , 弟弟要像个弟弟 , 丈夫要像个丈夫 , 妻子要像个妻子 , 这样家道就端正了 。 如果都能正其家 , 天下也就安定了 。 ”

【原文】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 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 其所厚者薄 , 而其所薄者厚 , 未之有也!”此谓知本 , 此谓知之至也 。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 无之 。 ——司马光《家范·卷一》

【译文】

《大学》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 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 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从天子到普通百姓 , 都要将提高自己的修养作为根本 。 本乱而末治 , 那是不可能的 。 该重视的不重视 , 不该重视的重视 , 这种不分先后、轻重、缓急 , 本末倒置 , 就想理家治国 , 是不可能的!”这才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 这才是最高的知识和智慧 。 所谓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 , 意思是说 , 连家都管理不好 , 而想去治理国家 , 这是不可能的 。


司马光:《训俭》醒一人,《家范》正万家

司马光:《训俭》醒一人 , 《家范》正万家// //

温公祠堂

轻遗财

【原文】

为人祖者 , 莫不思利其后世 。 然果能利之者 , 鲜矣 。 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 , 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 。 田畴连阡陌 , 邸肆跨坊曲 , 粟麦盈囷仓 , 金帛充箧笥 , 慊慊然求之犹未足 , 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 。 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 , 以礼法齐其家 。 自于数十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 , 而子孙于时岁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 , 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 , 又怨其吝啬 , 无恩于我 , 而厉虐之也 。 ——司马光《家范·祖》

【译文】

做长辈的没有不希望能够造福子孙后代的 , 可是真正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却很少 。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今为后代谋利益的那些人 , 只懂得多积钱财留给后代子孙 , 田地连阡陌 , 商铺遍布街巷 , 粮食堆满了仓库 , 财物塞满了箱子 , 仍然觉得不够 , 还在苦心谋求 。 这样他们心里就怡然自得 , 自以为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享用不尽了 , 而不知道用道义训诫子孙 , 用礼法治理家庭 。 他们自己几十年辛勤劳作所积累的财富 , 却被纨绔子孙们在短时间内就挥霍殆尽 。 子孙们反过来讥笑祖辈们愚蠢不会享受 , 还埋怨祖辈吝啬小气 , 对自己没有恩惠 , 反而虐待了自己 。

【原文】

夫生生之资 , 固人所不能无 , 然勿求多余 , 多余希不为累矣 。 使其子孙果贤耶 , 岂蔬粝布褐不能自营 , 至死于道路乎?若其不贤耶 , 虽积金满堂 , 奚益哉?多藏以遗子孙 , 吾见其愚之甚也 。 然则贤圣皆不顾子孙之匮乏耶?曰:何为其然也?昔者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 , 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 。 ——司马光《家范·祖》

【译文】

人所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固然不可缺少 , 但不要过分贪求 , 过多就会成为牵累 。 假如子孙真的贤能 , 难道他们连粗粮粗布都不能自己求得 , 以至于冻死饿死在路边吗?假如子孙不贤能 , 即使满屋堆满了黄金 , 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储藏过多财物而留给子孙的人 , 我觉得他太愚蠢了 。 难道古代那些先贤都不管子孙的贫困了吗?有人说:他们为什么不给后代留下很多财产呢?(那是因为)古代圣人懂得留给子孙后代高尚的品德与严格的礼法熏陶 , 贤人们传给子孙的是廉洁的品质和简朴的作风 。


司马光:《训俭》醒一人,《家范》正万家

司马光:《训俭》醒一人 , 《家范》正万家// //

司马温公祠鸟瞰图

明俭奢

【原文】

平生衣取蔽寒 , 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 但顺吾性而已 。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 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 ——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文】

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 , 食物只求填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 , 表示与一般人不同求得名誉 , 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 。 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荣耀 , 在我的心目中却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

【原文】

御孙曰:“俭 , 德之共也;侈 , 恶之大也 。 ”共 , 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 夫俭则寡欲 , 君子寡欲 , 则不役于物 , 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 , 则能谨身节用 , 远罪丰家 。 故曰:“俭 , 德之共也 。 ”侈则多欲 。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 , 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 , 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 , 居乡必盗 。 故曰:“侈 , 恶之大也 。 ”——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文】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最大的罪恶 。 ”“共”就是“同” , 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 。 因为如果节俭就会节制欲望 , 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 , 就不为外物所役使 , 可以按照正道行事;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 , 就能约束自己 , 节约用度 , 避免犯罪 , 丰裕家室 。 所以说:“节俭是各种优质品德的共有特点 。 ”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 。 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 , 就会贪图富贵 , 不走正路 , 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 , 就会多方营求 , 随意浪费 , 最后败家丧身 。 因此 , 做官的人如果奢侈 , 就必然贪赃受贿 , 老百姓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 。 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 ”


司马光:《训俭》醒一人,《家范》正万家

司马光:《训俭》醒一人 , 《家范》正万家// //

司马温公祠神道

【原文】

近故张文节公为宰相 , 所居堂室 , 不蔽风雨;服用饮膳 , 与始为河阳书记时无异 。 其所亲或规之曰:“公月入俸禄几何 , 而自奉俭薄如此 。 外人不以公清俭为美 , 反以为有公孙布被之诈 。 ”文节叹曰:“以吾今日之禄 , 虽侯服王食 , 何忧不足?然人情由俭入奢则易 , 由奢入俭则难 。 此禄安能常恃 , 一旦失之 , 家人既习于奢 , 不能顿俭 , 必至失所 , 曷若无失其常!吾虽违世 , 家人犹如今日乎!”闻者服其远虑 。 此皆以德业遗子孙者也 , 所得顾不多乎?——司马光《家范·祖》

【译文】

新近去世的张文节公身为宰相 , 居住的房屋破旧到不能遮蔽风雨;衣服和膳食也跟他担任河阳节度判官时没有什么两样 。 他的亲戚规劝他说:“你一个月的俸禄那么多 , 日常生活竟至如此俭朴 。 外人不但不把你的清廉俭朴看作美德 , 相反还以为你像公孙弘一样在沽名钓誉呢!”文节感叹地说:“凭我现在的俸禄 , 即使要穿王侯的衣服 , 吃美味佳肴 , 何愁没有钱?可是人的性情一般都是由俭朴转向奢侈容易 , 由奢侈转为俭朴就难以适应 。 我现在的俸禄怎会永远保有?一旦失去俸禄 , 家里的人已经习惯了奢侈的生活 , 不能马上转向俭朴 , 那时候一定会导致失去存身之地 , 不如就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呢!这样 , 即便我离开人世 , 我的家人也还能像现在一样愉快地生活下去 。 ”听者都佩服他的深谋远虑 。 这些例子都是长辈们把德行和功业留给子孙后代的典范 , 他们所得到的难道不多吗?

◎本文图源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