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看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导语:

中国历史之悠久 , 留下了无数绚丽的历史瑰宝 , 也留下了无数风流人物的痕迹 , 他们或是英勇善战的历代武将 , 或是风流多情的各朝文人 , 亦或者是文韬武略的达官显贵 , 总而言之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 , 就是他们的人生都非常的成功 , 个个功成名就被世人所知晓 。

然而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被人忽略的人 , 与前者相比他们的文化素养 , 道德品质未必比他们差 , 但却因为运气不佳 , 没有可以倚靠的靠山 , 而在探索仕途的道路上屡屡失败 , 他们就是历朝历代屡试不第 , 名落孙山的落榜生们 。


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看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 , 看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

虽说他们被打上了了落榜生的标签 , 但并没有因此而颓废不堪 , 反而越挫越勇 , 即便面对的依旧是失败 , 他们也从不放弃努力 , 这正是他们身上最吸引人的品质 , 尽管没能拥有顺利的仕途 , 但是他们各自也都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 , 并且同样成为领域的佼佼者 。

这其中就包括有著名的诗人陈子昂、孟浩然、杜甫等 。

当然还有少部分人具有一种非常顽强的性格 , 他们的一生都专注于与世俗规则作斗争 , 尽管他们默默无闻 , 但却以自身的经历为我们揭示了当时官场勾结的黑暗 , 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从前有关科举、有关官僚系统的细节 , 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 , 足以看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

唐朝科举考生黄滔——“落榜次数最多的文坛盟主”

今天要讲的就是勇于和这些规则作斗争 , 绝不轻言放弃的唐朝科举考生黄滔 , 同时他也有一个非常讽刺的标签“落榜次数最多的文坛盟主” , 据相关书籍记载 , 他的落榜次数高达20次 。


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看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 , 看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

光从这个数字也许大家不知道意味着什么 , 但是相对了解科举考试流程的人便知道 , 古代一个人从小开始读书为的就是日后的科举 , 在这之前可能要寒窗苦读十几人甚至几十年 , 到达能够参加科举的年龄后又要开始奔波劳顿的赶考 , 艰难险阻无法预料 , 同时还要承受漫长的等待过程 , 多数人都不可能一试即中 。

所以基本上第一次落榜之后就需要再等个几年重新考试 , 这样来来回回折腾 , 不仅对人的身体甚至连身心都会遭受巨大的伤害 , 就更不用说这其中所要承受的经济压力 , 因此多数人经历个一两次后 , 基本上就疲倦了 , 向命运低头了 。

当然也有始终坚持的 , 从年轻气盛考到满头青丝的也大有人在 , 这其中就包括了黄滔 , 常人在科举中经历一次就已经精疲力尽了 , 而他却重复挑战了20次 , 他的毅力可想而知有多坚韧 ,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身上的闪光点 , 非常的执着 。


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看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 , 看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

黄滔所处的时代 , 正是藩镇割据 , 政局动荡的末世晚唐 , 这种时代里战乱四起因而武将出人头地的机会很多 , 但是文人求生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 尤其是晚唐时局动荡 , 官场人士四处勾结 , 狼狈为奸 , 一度让选拔的科举考试变成了他们获取利益的手段 ,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不再有公平性可言 , 但是对于家境清寒 , 想要上进 , 博取仕途的人来说还是愿意迎难而上 , 毕竟科举是唯一出路 , 尽管知道希望渺茫 , 也要放手一博 。

黄滔屡战屡败 , 屡败屡战

黄滔就是这样的一位考生 , 他屡战屡败 , 屡败屡战 , 连续考了23年 , 让人不得不敬佩 , 虽然相对其他的历史人物来说他的名气不是很响亮 , 但他最终也实现了自己呢目标 , 在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

而且自他以后 , 在后来的历朝历代 , 从他这个家族诞生的进士竟有九十多人 , 可以说他是家族兴旺开创的第一人 , 他这种契而不舍的精神也深深的影响着他的后世子孙 , 因而人才辈出 。

他出生在如今的福建一带 , 家庭条件非常艰苦 , 因而家里也没有能力让他接受很好的教育 , 后来他长大成人 , 才慢慢走出家门 , 自己寻找读书的机会 。 在公元860年的时候 , 已到弱冠年龄的黄滔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家 , 相邀几位同窗 , 远赴离家几十公里的书堂开始了漫长的苦读之路 。


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看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 , 看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

这个书堂设在郊外 , 离寺庙也很近 , 正如古代多数学习一样 , 他们也选择了在寺庙附近读书 , 因为这样既能抛除杂念静心学习 , 还能跑到寺院充当寄读生 , 可以很好的利用庙中的长明灯 , 由此可见当时家境清寒的人们想要学习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

后来因为在南山读书 , 还让他有幸结识了当时的三大才子:欧阳詹、林藻和林蕴 , 这三人在当时的大历年间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 , 与他们相识一场也给黄滔带来了很多收获 。 就这样黄滔与几位同窗在这里日复一日地苦心攻读着 , 一晃十年就过去了 。

当他望着十年前种下的龙眼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 硕果累累时 , 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已经寒窗苦读了十年 , 是时候该了结果实了 。 于是他决定进京赶考 , 并叫上了几位同窗 , 但他们都委婉的拒绝了黄滔 。

原因也很简单 , 正是因为那个时期的官场十分黑暗 , 社会制度混乱 , 高干权贵们相互勾结 , 将权力牢牢把持着 , 使得那些贫穷但才华横溢的考生只有干瞪眼的份 , 很难以正常的途径金榜题名 , 所以说那个年代有才华的人真的是生不逢时 , 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 。 虽说是这样 , 但是从小就带走反抗性格的黄滔 , 还是决定试一试 , 与它抗衡一番 。


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看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 , 看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

与科举考试官场勾结的黑暗作斗争

公元871年黄滔收拾好行李孤身一人出发长安 , 因为古代交通不便 , 他经过了整整一年的跋涉 , 风餐露宿才到达长安 , 到时身体已经疲惫不堪 , 虽然身体非常疲惫 , 但是他的精神却非常饱满 , 一心想要考取功名 。

但事情的结果总是与意料相反 , 他不知是怯场还是发挥失常 , 亦或者是被人挤兑或者冒名顶替也不一定 , 总之第一次的考试榜上无名 , 从此他便开始了漫长的科举生涯 , 这一考就持续了23年 。

第一次落榜的他虽然失落但是并没有遭受很大的打击 , 依旧还是盼望着下一次一雪前吃耻 , 这时的他还不知道这次的落榜仅仅是他失败的一个小小的开端 , 在不久的将来 , 他还要面临更坎坷更漫长的科考生涯 。 从此他要等待长达23年的岁月 , 苦心煎熬 , 尽管后来的他几乎每一年都参加了考试 , 但却场场都落榜 , 这其中的原因谁也难猜 。


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看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 , 看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

而因为长期待在长安 , 关于科场的内幕与一些潜规则黄滔也慢慢明白了一些 , 为形势所迫他也不得不为自己寻求门路 , 每年都会向一些权贵人士呈送自己的文章 , 但这些诗文全部都如沉入大海的石头 , 杳无音信 。 因为他一届孤寒 , 没有强大的后援 , 注定是争不过那些后台强硬的权贵子弟 。

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在科举中形成了两大势力集团 , 几乎霸占了所有的科举名额 , 而这两个集团也都来自于北方 , 可见士族垄断是个事实 , 他们紧紧把控住了官场的主动权 。 而身为与中央隔绝的福建考生 , 黄滔的科举之路更为艰辛 , 不论多么有才华 , 始终斗不过社会事实 , 经过多年在科场的实践 , 他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现实 。

后来屡屡受挫的他 , 觉得在长安实在太憋屈 , 便准备离开京城去远足 , 一来调节一下落榜的哀愁 , 同时也借名山大川拓展一下眼界 , 将心胸打开 , 这真的是一种治疗内伤的好方法 , 正是因为这种方法让黄滔每每伤心失意都又能重拾信心 。

每年的科考 , 除了特殊情况外 , 他必定参加绝不缺席 , 后来的确因为战争的特殊原因 , 科举暂停了四年 , 终于在公元886年中央又重新恢复了科举 , 但因为录取名额只有九名 , 黄滔依旧榜上无名 。 但是黄滔贵在坚持 , 终于在多年后的公元895年守得云开见月明 , 终于上榜!公元911年 , 黄滔晚年离福州回莆田定居 , 第二年在家中病逝 , 享年72岁 , 被葬于乌石山腰 。


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看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从唐朝考生黄滔的科考经历 , 看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

总结语

黄滔的一生都在经历科场的坎坷 , 虽然在科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 , 见证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 也见证了科场的黑暗 , 但是依旧能够保持自身的端正 , 不为他们所影响 , 并且始终坚持不懈 , 越是失败越要坚持 , 越是看到权贵勾结 , 科考无望 , 越是要同他们同黑暗的规则作斗争 。

最终他也确实等来了欣喜的收获 , 尽管的他已经56岁了 , 人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坚持 , 若是能够始终坚持做一件事 , 那么终能得到应有的收获 , 因为坚持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历练 , 在此过程中也能更加的完善自己 。

参考资料:

《新唐书》

《唐朝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古代落榜青年的奋斗》岳朗

【抄袭必究 , 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 , 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 , 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