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所趋,天命所归,谁又能阻挡秦国扫灭六国,统一天下?
秦王扫六合 ,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 诸侯尽西来 。
明断自天启 , 大略驾群才 。 收兵铸金人 , 函谷正东开 。
铭功会稽岭 , 骋望琅琊台 。 刑徒七十万 , 起土骊山隈 。
诗仙李白一首《古风》道尽了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合、席卷天下的凛凛威风 。 但人心自古“哀矜失败的弱者而痛恨强横霸主”自秦灭六国 , 千年来的文人骚客无一不怀着深切的同情总结归纳六国所以破灭的原因 , 并纷纷为其出谋划策寻找救亡图存之道 。 到了宋朝 , 苏辙更是提出以“韩、魏为屏障 , 以燕、赵、齐、楚四国为后勤供应之地 , 然后六国并力西向 , 图谋秦国”的策略 。 此论一出而备受追捧 , 时至而今尚且颇有市场 。 但在我看来 , 这个策略就理论而言是无懈可击 , 但就实际操作而言却绝无成功的可能 。
大势所趋 , 天命所归 , 谁又能阻挡秦国扫灭六国 , 统一天下?// //
一:没有永远的朋友 , 只有永远的利益
帕麦斯顿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 , 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 只有永远的利益” 。 饱受战火锤炼的战国群雄对此自然是食髓知味 , 心有戚戚?对他们而言 , 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谋求发展 , 奋发图强~所以即便是面临强秦一家独大 , 有并吞六国的野心的客观现实 。 想让六国放下成见 , 通力合作也是不可能的 。 而这就是为何苏秦的合纵没能坚持到底 , 甚至于后来连他本人也逃离燕国避居楚国的原因!
大势所趋 , 天命所归 , 谁又能阻挡秦国扫灭六国 , 统一天下?// //
理性的说 , 自纵横家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开始 , 这世间的“仁、义、礼、智、信”就成了白纸黑字上的教条 , 隐藏在人性阴暗处的狰狞恐怖崭露无疑 。 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被堂而皇之的摆在国际政治舞台之上 。 自此 , 我们也只能在心中默默要求自己做个“圣人” 。 律己成了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历史的步伐横跨春秋 , 飞越千年 。 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 , 正以其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所有的文明民主都是相对而言的 , 友善和谐只会对同等实力的国家和个人温言以对 。 所有不对等的交流和沟通不过是对手的恩赐或者羞辱罢了~
大势所趋 , 天命所归 , 谁又能阻挡秦国扫灭六国 , 统一天下?// //
二:一纸盟约压不住勃勃野心
“上兵伐谋 , 其次伐交 , 其次攻城”苏秦的“合纵”之策之所以能够成功 , 不过是六国的权宜之计罢了 。 既然是权宜之计那自然是无法长久的 , 所以从“合纵”的成功到失败 , 前后不过十年时间 。 期间还有张仪恪守诺言的功劳 , 而在苏秦去世之后 , 区区张仪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 , 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的达到了“散纵——连横”的目的 。 由此可见 , 几百年的血腥混战 , 已使六国之间的疑忌和仇视根深蒂固难以磨灭 。 所谓的通力合作 , 守望相助不过是与虎谋皮、缘木求鱼罢了 , 仔细想想自然就知道这有多么的可笑
作为大乱之后硕果仅存的七雄 , 哪个不是经历了尸山血海的千锤百炼 , 哪个没有并吞天下 , 席卷六合的野心?而对于志在天下的英雄而言 , 与其死在醇酒美人之手 , 何如死在战场之上?在六国迫于秦国威势而纷纷割地求和的背后 , 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伺机而动”呢?鼎鼎大名的“必欲取之 , 姑妄与之”的道家思想 , 就在战国乱世的血沃之地上茁壮成长起来的 。
大势所趋 , 天命所归 , 谁又能阻挡秦国扫灭六国 , 统一天下?// //
“缺少什么就呼喊什么”因为天下诸侯“一囊括四海 , 一统天下”的需要 , 这块血流漂杵的土地上 , 先后诞生了儒、道、墨、法、兵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 。 可以说 , 中华数千年灿烂文明的源头就在这里 , 这种带着血腥的养料培植出来的文明 , 其坚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是其他文明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 所以在数千年的成长道路上 , 一次次的天翻地覆 , 乾坤颠倒;一次次的异族入侵 , 杀人如麻 , 终究也没能抵挡住华夏先民对于统一的渴望 。 四大文明古国 , 唯我中国至今留存青春盎然 , 其根本原因正在与此 。
所以说 , 想要凭借一纸盟约就让六国放弃统一天下的梦想 , 何异于痴人说梦?在他们而言 , 无梦想 , 毋宁死~
大势所趋 , 天命所归 , 谁又能阻挡秦国扫灭六国 , 统一天下?// //
三:在齐国看来——要死大家一起死
“道心惟微 , 人心惟危”人性的恐怖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他接下来会干什么 。 就像在韩魏被秦吞灭之后 , 惶惶不可终日的楚、燕、赵依然没有搞明白齐国为什么明知是死还要坚持和秦国结盟一样 。
难道说齐王建真就不知道这样下去是玉石俱焚 , 同归于尽的结局吗?在我看来 , 他很清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 只是他恨哪 , 恨当年五国联盟攻打齐国 , 使得原本昌盛的有机会统一天下 , 最不济也能够和秦平分天下的强齐 , 被柔弱不堪的燕国一举破灭 , 后来虽然复国了 , 却也再没有回到巅峰机会 。
大势所趋 , 天命所归 , 谁又能阻挡秦国扫灭六国 , 统一天下?// //
换言之 , 齐国对五国的仇恨是远过于秦国的 , 毕竟齐、秦分处东西两隅 , 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和军队械斗 , 最严重的也不过是党同伐异而已 , 而这又哪里值得挂怀呢~现在五国已亡其二 , 即便自己也加入到反秦同盟 , 且不说与当年的敌人合作会不会愉快 , 但就综合实力而言 , 此时的天下诸侯已然失去了阻挡大秦战车的机会 , 所能做的无非就是考虑怎么死而已 。 所以在大秦铁骑兵临城下之际 , 齐王建马上就果断投降了 , 并没有做任何无谓的反抗 , 这种主动争取宽大的做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秦军对当地百姓的屠杀 。 就这一点而言 , 列国君王中不论本人是否昏聩 , 对于百姓终究还是有恩信的~
大势所趋 , 天命所归 , 谁又能阻挡秦国扫灭六国 , 统一天下?// //
千古一帝——秦始皇
四:大势所趋 , 人力只是徒然
“天下大势 , 合久必分 , 分久必合”自平王东迁至始皇一统天下 , 整整500余年的兵燹战乱 , 最大限度的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智力和毅力 , 能力和实力 。 综观天下六国就像抓阄一样 , 偶尔才能碰见一两位贤明之主的悲惨遭遇 , 秦国却自孝公开始 , 代代秦王皆能宵衣旰食 , 励精图治 。 就此而言 , 大秦帝国的统一 , 难道不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天命所归吗 。 所以说 , 六国合纵而求存 , 这在当时 , 无论是天时利地、人心向背 , 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
- 《三国志14》官渡之战剧本介绍 天命所归曹操大败袁绍
- 《九州缥缈录》白舟月成为大胤末代皇帝!姬野开创大燮是顺应天命
- 康熙为何赞美崇祯贬低南明?树立道义正统性,继承天命降清的观点
- 这些迹象预示“天命已到”,武王见机行事,再会天下诸侯于孟津
- 李世民让袁天罡斩龙脉,为何他少斩2处?只因天命不可违
- 《十面埋伏》垓下之战:垓下之地或许这本是项羽的“天命圈”
- 商汤秉承天命灭夏,这天命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会信?
- 刘邦真的是太相信天命了!
- 胡泳 | 荣耀之所归
- 他预测了蜀汉的灭亡时间,算出自己的天命,只能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