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小县城,留着一段“文军西征”史

在今天的贵州遵义市 , 有一座小县城叫湄潭 , 70多年前的湄潭 , 偏僻、交通不便、穷山恶水 , 今天的湄潭 , 交通发达 , 是全国第二大产茶县 , 有“黔北小江南”的美誉 。


黔北小县城,留着一段“文军西征”史

黔北小县城 , 留着一段“文军西征”史// //

湄潭标志性建筑“天下第一大茶壶”

82年前的1937年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全国90%的高校都遭到日军轰炸 , 浙江大学也不例外 , 开始寻找新的落脚地 , 竺可桢校长为何选择偏远的湄潭 , 而非昆明、成都?这所有“东方剑桥”之称的“文军西征”之路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辛?


黔北小县城,留着一段“文军西征”史

黔北小县城 , 留着一段“文军西征”史// //

1937年8月13日上海沦陷 , 竺可桢率领全校师生冒着物资短缺 , 物价上涨、入不敷出的困顿危机开启了漫漫西迁征途 , 同年11月11日 , 浙大师生分三批离开杭州来到了江西建德 , 同年12月24日 , 杭州沦陷 , 浙大被迫再次迁往江西吉安 , 半个月后分水陆两路来到了泰和 , 期间竺可桢的妻子张侠魂和次子竺衡感染痢疾不治身亡 。 由于日军不断西进 , 1938年7月浙大被迫第三次西迁 , 经过70余天的艰难跋涉 , 来到了广西宜山 , 广西气候炎热 , 疟疾流行 , 许多师生被日军的飞机轰炸以及感染疟疾夺去了生命 。 1939年11月25日 , 南宁陷落 , 立足未稳的浙大师生被迫第四次西迁 , 1940年2月5日 , 浙大一年级来到了贵阳南面的青岩古镇 , 同时把《四库全书》一部36000册保存于贵阳地母洞 , 由于贵州接纳条件限制 , 只能分散安置 , 文科选址在遵义 , 理科选址湄潭 , 理科一年级到湄潭永兴镇 , 至此 , 浙大的西迁之路才算完成 。


黔北小县城,留着一段“文军西征”史

黔北小县城 , 留着一段“文军西征”史// //

西迁途中的浙大师生

湄潭其实并不是竺可桢校长的首选之地 , 起先是选择到贵州安顺 , 当时湄潭的县长叫严莆泉 , 他曾经留过洋 , 早就听说过浙大的名字 , 他情真意浓的给竺可桢写了一封信 , 极力邀请浙大来到湄潭 , 竺可桢经过实地考察后 , 确定来到湄潭 。


黔北小县城,留着一段“文军西征”史

黔北小县城 , 留着一段“文军西征”史// //


黔北小县城,留着一段“文军西征”史

黔北小县城 , 留着一段“文军西征”史// //

浙大在湄潭

浙大在湄潭办学7年 , 和湄潭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 , 湄潭人民腾出自家的房屋给师生居住 , 极大的支持了浙大师生 。 培养了包括谈家桢、王淦昌、苏步青、陈开甲、卢鹤绂在内的52位两院院士 , 为后来新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人才 。 1945年 , 日本投降 , 浙大开始陆续东归 , 于1946年底整体东回 。


黔北小县城,留着一段“文军西征”史

黔北小县城 , 留着一段“文军西征”史// //

浙大图书馆

今天 , 沿着浙大师生的足迹 , 传承着浙大的“求是精神” , 仿佛又望见师生在湄江河畅游、水车悠悠吟唱、仿佛又听到了凤凰山鸟儿的鸣叫、仿佛又闻到了何家巷子茅台酒的醇香、又看见了文庙内桐油灯的光亮……


黔北小县城,留着一段“文军西征”史

黔北小县城 , 留着一段“文军西征”史// //

当年的图书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