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何始终称呼戴笠为“戴科长”

蒋介石称谓属下 , 或称官衔 , 或称别号 , 或称兄道弟 , 因人因时不同 , 皆有一定之规 。 对陈诚、薛岳等人 , 直呼其字 , 称辞修、伯陵;对何应钦、李宗仁等人 , 则在字后面加一“兄”字 , 称敬之兄、德邻兄;对李济深、程潜等人 , 在字后面加“先生”二字 , 称任潮先生、颂云先生;对白崇禧、刘斐 , 直呼其职衔 , 称白副总长、刘次长;对胡宗南 , 则称宗南弟 。 独对戴笠 , 始终以抗战前他兼任南昌行营调查科科长时的职务呼之 , 一直贯穿抗战时期终不改口 。 以“戴科长”称呼戴笠 , 蒋介石自当是望断朝暮 , 唯求情报多多益善 。 而在蒋介石面前 , 戴笠则始终以“学生”“生”自称 。


蒋介石为何始终称呼戴笠为“戴科长”

蒋介石为何始终称呼戴笠为“戴科长”// //

抗战时期 , 戴笠不仅提供情报 , 还亲自在交战区潜行密察 , 发现我方弱点、不当之处 , 加上自己的看法建议 , 随时向蒋介石报告 。

1938年底 , 戴笠秘密游走于浙赣皖各地 , 侦察情报 。 他发现沿途有不少我军碉堡 , 一旦碉堡被敌军占为据点 , 为其利用 , 势必使我军难于攻击 。 于是他连日电报蒋介石 , 建议拆除各地碉堡 。 道经江西上饶 , 戴笠看见当地警察由各乡征集壮丁从军 , 壮丁们全部被绳索捆绑着 。 戴笠展开调查后发现 , 各县征集壮丁均是如此 。 他认为这样的征募方式 , 不仅“不能为抗敌之用” , 而且“影响政治实大” , 于是向身处汉口的蒋介石发出急电 , 汇报情况 。

1939年10月 , 戴笠行至贵州镇远 , 来到第二俘虏收容所考察 。 收容所内有俘虏130余人 , 其中有1名俄国人 , 5名中国人 , 其余都是日本人 。 戴笠发现 , 5名中国人都是哑子 , 据传是被敌人打毒针所致 。 戴笠于是电告蒋介石:“应饬令军政部之卫生署及司法行政部之法医研究所共同研究 , 并聘请中外医药专家详细检验 。 如果敌用毒针残害我同胞 , 实为国际宣传之大好材料也 。 ”又提出收容所环境不善 , 难以转变俘虏思想:“被服极其缺乏 , 破军毯旧军服污秽不堪 , 室内又颇凌乱 。 虽有自治会之组织 , 毫无实际表现 , 各俘虏大都以麻雀围棋为消遣 , 殊缺妥善之管教 , 不仅不能转变其思想 , 且将对我益形轻视也 。 ”

抗战期间 , 军统的情报组织遍布全国 , 远及国际 , 在国外设有星州、菲律宾、缅甸、泰国、越南等组 。 位于中国西部的印度次大陆 , 也为戴笠高度关注 。


蒋介石为何始终称呼戴笠为“戴科长”

蒋介石为何始终称呼戴笠为“戴科长”// //

抗战开始后 , 印度的战略地位与价值凸显 。 当时印度仍在英国控制之下 , 对印情报工作涉及中英关系 , 内容复杂而敏感 , 戴笠对傲慢的英国人向无好感 , 曾向宋子文说起与英国情报组织合作的状态:“英方无诚意合作 , 器材既不能作相当之供给 , 特务又不能公开教授 , 且在我国内各战区借合作名义自由活动 , 搜集情报 , 实违反合作协定 , 故奉委座命令中止进行 。 ”1942年12月 , 在中美两国合作修建中印公路期间 , 军统局趁机向印度大举渗入 , 戴笠亲自前往印度布置情报网络 , 印度站下设德里、孟买两个分站 。 他指示:“本局在印度之工作 , 东起孟加拉国湾 , 西迄阿拉伯海 , 都应当密派人员建立组织 , 对整个局势发生瞰制作用 , 期能对欧亚两大轴心国在中东之会师 , 预为防制 。 ”此后 , 又在加尔各答建立了工作站 , 并在全印境内广设据点 。 一时间 , 军统地下情报网 , 遍及阿萨姆小村与新旧德里大市 , 远及锡兰及马达加斯加 。

1943年8月 , 中美合作所副主任梅乐斯由美来华 , 途中在印度停留 。 其间去加尔各答 , 经北方邦东南部城市、印度教圣地之一的阿拉哈巴德 , 下车在月台上散步时 , 被一不明身份的人连砍二刀 , 一刀在大腿 , 一刀在左臂 。

梅乐斯几乎一身绷带地来到重庆 。 “我起初认为 , 戴将军大概对于我在印度的遭遇 , 不会怎么太关心 , 想不到他关心得很” 。 戴笠严令部属 , 一定要把行凶者查出来 。 结果 , 在当年印度近四亿人口的茫茫人海中 , 只花了两周时间 , 就锁定刺客 。 梅乐斯在其回忆录《另一种战争》中感叹:“想不到戴将军的手臂竟然伸得如此之长!”

抗战中期 , 我国东南沿海港口全为日军占据 , 对外联络、重要的军民用物资运送 , 全靠唯一的陆上通道——滇缅公路 , 缅甸对于中国抗战具有战略要冲的重要意义 。 戴笠预先布子 , 抗战前已在缅甸首都仰光、北方重镇腊戌设有军统站;以西南运输处的两处分公司名义对外 , 一边主持重要物资内运 , 一边搜集情报 , 联系在缅北的军统游击队 。

在战争期间 , 军统特工对云南怒江前线部队展开调查 。 1943年7月17日 , 戴笠急呈蒋介石一封抬头为“请严查各师缺额并严格取缔官兵走私”的电报 。 该电报所指怒江前线部队两大问题——军官普遍吃空饷 , 勾结商人向敌占区走私 , 实是抗战期间国军普遍性的劣行顽疾 。 戴笠向蒋介石所指滇缅战场腐化堕落之严重 , 更是令人发指——怒江前线关乎抗战大后方之安危 , 各师官长为吃空饷 , 竟不顾国脉存亡 , 坐视部队半数战力缺损而拒绝补员 。


蒋介石为何始终称呼戴笠为“戴科长”

蒋介石为何始终称呼戴笠为“戴科长”// //

类似情报并非个案 。 1942年夏 , 日军大本营决定摧毁浙赣两省中国军队机场 , 打通浙赣铁路 , 史称“浙赣会战” 。 以顾祝同为总司令的国军第三战区虽予以狙击 , 使日军伤亡1.7万人 , 但日军仍然基本达到没收和破坏铁路设施和器材、抢掠物资、掳劫青壮年等“以战养战”的目标 。 顾祝同在抗战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 , 兼江苏省主席 。 在黄埔嫡系将领中 , 顾祝同初为“八大金刚”之一 , 后又列名“五虎上将”之一 , 在国民党军政高层里 , 有“军中圣人”之称 。 他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亲信中的亲信 。

然而 , 戴笠并不把这位“嫡系”“亲信”放在眼里 。 在战争期间 , 戴笠就致电蒋介石 , 汇报第三战区作战部队的军纪涣散情形 。

战事结束后 , 戴笠又致电胡宗南(其时蒋介石在西安胡处) , 全无顾忌 , 直抵要穴 , 让“驭将之才”“军中圣人”十分难堪 。

戴笠与“校长”仅仅隔着一张电文的距离 。 在他眼里 , 校长至上 , 但国家前程、民族命运也大似天 。

来源:清风明月逍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