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关宁防线 , 即是自山海关到宁远镇一带军事防线 , 辐射松山、锦州 , 是明末著名的防线 。 明朝在辽东地区失地以后 , 无数的城防和堡垒在狭长的辽西走廊中纷纷筑起 , 从此 , 关宁防线成为明军抵抗后金军进攻的战略要地 。

但是 , 这条很出名的防线发挥的作用却远远名不副实 , 明廷在宁远镇的建设上靡费无数 , 却鲜少发挥作用 , 甚至可以说 , 是这华而不实的防线拖垮了明朝 。

提及明末辽东 , 我们常常会有一些误解 , 多是以为自萨尔浒之战以后明军不堪一击 , 在东北地区兵败如山倒 , 之后就是清军入关的故事了 。

其实 , 萨尔浒之战后 , 万历皇帝迅速起用熊廷弼经略辽东 , 而后贺世贤击败努尔哈赤 , 辽东防务在熊廷弼的指挥下迅速完善 。 而在万历皇帝死后 , 大明政局不稳 , 党同伐异 , 熊廷弼下台 , 辽阳、沈阳等重要城市相继陷落 , 至此辽东明金双方才算是攻守易势 。

沈阳和辽阳丢了之后 , 朝廷在熊廷弼和王化贞两人之间举棋不定 。 王化贞主张主动进攻 , 希图迅速收复两阳 , 而熊廷弼主张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 必要时候可以放弃辽西走廊收缩兵力至山海关 。

熊廷弼的主张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方布置” , 所谓三方 , 即是天津、登莱还有山海关 。 他的意思是以天津和登莱为策应 , 重兵屯于山海关 , 进可攻击辽东 , 退可防止后金绕道入关 , 保证京畿重地的安全 。

在天启二年的广宁之战中 , 王化贞战败 , 广宁失守 , 熊廷弼迁辽民入关 , 战后两人被双双罢职 , 三方布置计划破产 。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 , 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

三方布置计划示意图

关宁防线的建立肇始于接替辽东经略的王在晋 , 他和蓟辽总督王象乾对于辽东战事的看法与熊廷弼相同 , 都是主张收缩防线 , 而不是一味的将无数兵马钱粮投放“几成异域”的辽东 , 再等待时机主动出击 。

王象乾曾言:“得广宁 , 不能守也 , 获罪滋大 。 不如重关设险 , 卫山海 , 以卫京师”(《明熹宗实录》卷二十二) 。 于是 , 王在晋很快就去到山海关实地考察 。

经验老道的王在晋很快就在山海关的考察中发现了问题 , 他认为“高岭有乘墉之势 , 斗城如锅底之形”(《三朝辽事实录》卷九) , 山海关虽然地势险要 , 但关外峰岭高过关城 , 如架设大炮在上 , 城上守军会相当危险 。 鉴于已经失去辽东 , 完善山海关防御体系刻不容缓 。

王在晋提议 , 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城作为山海关的屏障 , 防止后金军据山海关外高地向山海关进攻 。 朝廷起初也同意了王在晋的提议 , 但这个时候 , 孙承宗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 , 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

孙承宗(1563-1638年) , 官至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 清兵第一次入长城 , 进大安口、遵化后不久 , 朱

孙承宗认为 , 八里铺实在太近了 , 应该推进到山海关二百里外的宁远 。 在此之后 , 孙承宗说动天启皇帝 , 采取主动进攻战略 。 而在不断的党争过后 , 熊廷弼被杀并传首九边 , 在这之后 , 关宁防线正式成为明朝建设的重点 。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 , 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

对于辽东防务 , 孙承宗的思路是 , 先巩固山海关 , 在修筑宁远镇 , 进而推进到锦州 。 在天启年间 , 如果将宁远作为主动进攻的跳板 , 宁远镇是合格且合适的 。

在天启年间 , 虽然有辽东战事和四川奢安之乱 , 但与此同时天启皇帝也大力追缴拖欠赋税、提解羡余、增收榷税等增补国家收入 , 国内并未出现大规模动荡 。

在这个情况下 , 如果明朝处理好和内喀尔喀蒙古的关系 , 训练野战军 , 以宁远为基地向前推进 , 未必不可有所作为 。

崇祯年间的松锦会战中 , 在崇祯皇帝催战之前 , 集结明军野战精锐的洪承畴以机动兵力屯积 , 守而兼战的战略取得了成功 。

崇祯十四年3月 , 清军围攻锦州 , 人生巅峰的明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洪承畴立营松山 , 依靠明朝在关外修筑的堡垒工事大量囤积兵马 , 向拿下锦州外城的济尔哈朗主动发起进攻 , 数战之后 , 明军压制清军 , 夺济尔哈朗右大营 。

皇太极得知这个消息后一时盛怒 , 命令多尔衮去前线接替济尔哈朗 , 多尔衮再度率兵冲击洪承畴阵营不敌 , 前来增援的清军阿济格部也没有能够击败洪承畴 , 反而连连失利 。 明军的态势全面占优 。

此时的洪承畴调度得当 , 且凭借明军常年对于辽西防线的建设 , 扎营固守 , 在防守中同时寻求主动进攻的机会 。 尽管后来明军因为多方因素兵败 , 但可以说 , 在松锦会战前期 , 明军之所以能稳步推进 , 与明朝对关宁一带的建设确实有关系 。

宁远镇在天启年间和松锦会战前期 , 是作为进攻型的军镇 , 进攻型军镇要发挥作用在于进攻 , 进攻的基础在于军队的野战能力 , 如果部队因为野战能力不佳 , 将机动兵力屯于进攻型军镇中 , 就是被迫转为长期耗战 。 救援辽东的洪承畴看出问题所在 , 才向崇祯皇帝提出“正奇结合 , 守而兼战 。 ”

关宁防线的失效 , 是在崇祯年间局势糜烂后导致的 。 作为一条本意为进攻的防线 , 局势糜烂以后 , 明军已经难以主动发起进攻 , 基本失去了进攻的效用 。 而如果作为防守 , 再考虑到构筑的费用 , 维持辽西镇的辽饷就几乎能拖垮大明 。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 , 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

崇祯年间清军入关路线图

自从清军吞并蒙古漠南诸部 , 蒙古林丹汗遁走以后 , 领土向西延伸 , 进攻明朝的路线有了更多选择 , 并不只有死磕锦州、宁远 , 在历史上的清军就曾在崇祯年间多次绕开辽西走廊从北面破关劫掠 , 甚至于进攻到了山东的济南 , 对明朝产生重大打击 。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 , 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

而在此时 , 明朝的辽西走廊也完全暴露在清军的进攻范围中 , 战线大幅度拉长 , 关宁防线已经失去了原有作用 , 守着宁远、锦州也不过是守给崇祯看 。 为了勉力维持辽西走廊的军队 , 明廷只能追加饷银进一步加重国内形势 ,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 , 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

早在天启年间 , 王在晋就说:“辽左兴供繁浩” , 到了崇祯年间 , 土地兼并加重 , 国家财政进一步恶化 , 辽饷也成为人民的负担 。 继续源源不断的投入兵马银钱到关宁防线中也并不明智 。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 , 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

而作为防守的军镇而言 , 地处要冲最为关键 。 像北控燕山的宣府地区 , 自秦汉以来 , 宣府一带便是中原王朝扼守幽燕的重要据点 , 从秦汉的上谷郡到北魏怀荒镇 , 再到明朝宣府镇 , 守住宣府一带便可挡住自北方而来的敌人 , 所以大多数中原王朝都会在此设立军镇作为防御 。

在蒙金战争中 , 金军主帅完颜承裕没有以大兵力跟蒙古人决战 , 后退至野狐岭(明属宣府镇管辖) , 后来金军犯了兵力分散的错误惨败后 , 蒙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略地 。 宣府地带其战略作用可见一斑 。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明朝最后的“关宁防线”:重金打造的防线 , 反而加速王朝灭亡// //

游牧民族进攻中原路线图

而宁远、锦州所处的辽西走廊狭窄绵长 , 补给线拉得太长导致靡费无数不算 , 当清军占领东蒙古 , 进攻路线越发广阔以后 , 据守的意义着实不大 。

负担很重的“关宁防线”并不是最后的基地 , 并非不能放弃 , 而明朝为何最后还是没有撤军入关?

或许除了触及到辽西军阀的利益外 , 那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面子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