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中国失去的500年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海禁 , 中国失去的500年


海禁,中国失去的500年

海禁 , 中国失去的500年// //

▲题图来自电影《倭寇的踪迹》

当明朝大海商汪直(1501—1559)被拉到杭州一个港口处死的时候 , 不知道他会不会扇自己两耳光 , 为什么信了徽州老乡胡宗宪的鬼话 。

但浙直总督胡宗宪也是没有办法 。

为了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 胡宗宪与汪直的海商集团斗智斗勇多年 。 两人互相影响 , 竟然产生了共同语言 。

汪直做过盐商 , 后来加入海上走私集团 。 随着势力和威望攀升 , 成长为东南海域、乃至日本一带的海上一哥 。

最鼎盛时 , 汪直拥众十万余 , 大小船只无数 , 自称“徽王” 。 过往的船只 , 都要打着“五峰”(汪直 , 号五峰)旗号方能通行 。

然而 , 关于汪直的身份 , 朝廷和民间的认识却出现了撕裂 。

汪直自认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商人 , 经营海外贸易 , 既能赚钱 , 又能为国家守卫海疆 。 因此 , 他还曾自称“净海王” , 海氛澄清 , 边疆无事 , 有他的一份功劳 。

任何时代 , 朝廷不能容忍任何私人武装的存在 。 于是 , 汪直毫无争议地被官方定性为海寇 。 纵容?合作?都是不存在的 。

胡宗宪正是作为汪直的死对头 , 来到东南任职的 。

在长年的斗争中 , 胡宗宪颇有些被汪直“洗脑”的嫌疑 。 他逐步认识到 , 只有开放海禁 , 才能彻底平息沿海海寇 , 所以想改剿为抚 。

胡宗宪与汪直谈条件 , 许诺其不追究前罪 , 并开放海禁 。

有了总督大人的包票 , 汪直进入杭州 , 畅游西湖 , 就这样被诱捕了 。

胡宗宪立马上奏 , 一心想兑现他的承诺 , 请求皇帝免汪直一死 , 让其充当沿海防卫 , 以安倭奴人心 。

奏疏刚发出去 , 地方官员闻讯 , 纷纷传言胡宗宪收了汪直几十万两金银 , 才为其求情 。

胡宗宪吓傻了 , 赶紧派人追回那封奏疏 , 重新发了一封 。 在新的奏疏里 , 胡宗宪措辞严厉 , 说汪直是制造沿海紧张局势的罪魁祸首 , 罪不可赦!

这一刻 , 汪直已经知道 , 自己的生命将画上句号 。

讲这段史实 , 不是为了八卦这一对徽州人的恩怨 , 而是为了说明:在明代 , 对待海洋的态度 , 关乎每个人的身家性命 , 无论你是商人还是高官 。

支持海禁 , 抑或反对海禁 , 是两条路线的殊死搏斗 。

汪直的崛起与死亡 , 胡宗宪的反悔与自保 , 都被裹挟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路线之争中 。 而从世界的角度来看 , 他们也将预见一个庞大帝国终将衰落的肇因 。

1559年 , 汪直被处死的那一年 , 一个叫努尔哈赤的人降生了 。

同年 , 伊丽莎白一世加冕为英国女王 。 英国在她的治下 , 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国 。 她因为纵容和扶持海盗集团的扩张 , 后来被称为“海盗女王” 。


海禁,中国失去的500年

海禁 , 中国失去的500年// //

▲伊丽莎白一世利用海盗扩张 , 中国皇帝则对海盗务必赶尽杀绝 。

最近 , 我一直在反思 , 1840年那场堪称“国耻”的战争 , 中国是怎么输掉的 。

原因当然要从1840年以前去找 。 事实上 , 当英国军舰出现在中国海域的时候 , 战争的结局就已经写好了 。

所以 , 这个问题就变成了 , 近代以前 , 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

之前 , 我从人才、科技、武器和整体观念等方面都做了一些解读 。 现在 , 我想从海禁的角度 , 追溯这个问题 。

没想到 , 这一追就追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头上 。

在朱元璋之前 , 中国从未有海禁政策 。 远的不说 , 在老朱建国之前的宋、元两代 , 均以开放著称 。

宋代的皇帝 , 无论如何荒唐或恐惧战争 , 经济意识却都十分超前 。 商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构成 , 其中源自进出口贸易的市舶收入亦十分可观 。

相比之下 , 明初的商税年收入 , 仅为北宋时的1% , 可见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 , 以及老朱建国后的倒退程度 。

在这种情况下 , 宋代皇帝都奉行实用经济理性 , 不但不禁止海外贸易 , 有时还特别提倡和鼓励 。

元代基于大一统的开放性 , 较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 最典型的表现 , 是在南粮北运中采取了海运 。

由于元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 , 当时的经济中心在江南 , 这就需要启动南粮北运工程 , 将江南出产的粮食运输到京城 。

隋代以后 , 南粮北运基本都靠漕运 , 即通过大运河运输 。 但元代从1282年开始海运尝试 , 历经十余年的冒险和试错 , 终于找到了一条经济、安全、快捷的航线 , 从浙西运粮到京师 , 只要十多天时间 。

从此 , 海运与元代统治时期相始终 。

更深刻的变化随之而来 。 因为海运的昌盛 , 促进了元代商品经济的活跃 , 以及航海技术、造船业的大发展 。 以至于有历史学家感慨 , 如果循着这条道路前进 ,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的海上强国 , 将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

但是 , 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 。

明朝建立后 , 朱元璋亲手葬送了中国的海运之路 。

具体来说 , 朱元璋建国后 , 数次发布禁海令 , 包括将各地市舶司撤掉 , 颁布法律 , 规定片帆不许入海 , 民间不许贩卖舶来品 , 也不许将圈定范围内物品贩运出境 。 违者 , 最高将处绞刑 。

朱元璋为什么要逆历史大势 , 实行海禁呢?这就涉及统治者的自私了 。

明初海疆不靖 , 张士诚、方国珍等原本占据江南的抗元力量 , 被朱元璋打败后 , 残余势力逃亡海上 。 这些海上反明势力 , 被定性为国家的不稳定因素 。

既然剿杀不尽 , 朱元璋想到的办法就是禁止人民通海 , 一来与反动势力隔绝 , 二来是想从经济上切断反动势力的补给 。

总之 , 为了大明政权的稳定 , 海洋经济以及沿海人民的生计 , 都可以牺牲 , 而且必须牺牲 。

如果朱元璋的海禁政策终其一朝而止的话 , 那中国也就失去三四十年 , 不至于失去数百年 。

但是 , 他是朱元璋 , 是开国太祖 , 他的话和政策被尊为“祖训” , 变成国家的最高意识形态 , 后世子孙都必须严格恪守 。

这就对后来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


海禁,中国失去的500年

海禁 , 中国失去的500年// //

▲朱元璋的海禁政策 , 祸害两个朝代 , 影响极坏 。

朱元璋的海禁政策 , 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 。 在他之后 , 海运由盛转衰 , 海运与海禁进行了长期激烈的博弈 , 中国逐步由对外开放走向了闭关锁国 。

这中间的历史颇多曲折反复 , 海禁政策并非一成不变 , 但统治阶层的观念禁锢却越来越严重了 。

明成祖朱棣时期开始 , 郑和七下西洋 , 声势浩大 , 影响深远 。 我们一直以此自豪 , 说中国人的远航 , 比哥伦布、麦哲伦早了一个世纪呢 。

但是 , 两者具有可比性吗?郑和的远航 , 是去海外宣扬盛世王朝的德威 , 要四夷遣使来朝 , 称臣纳贡 。 这是服务于明朝的朝贡体系 , 政治性远大于经济性 。

这个理念跟近代的殖民主义迥然不同 , 不仅不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 反而是去做赔本买卖 。

说白了 , 郑和下西洋就是撒钱去的 , 撒完了 , 换些奇珍异宝、异域风物跟皇帝交差完事 。

可惜了中国那时航海技术与造船工艺的世界领先性 。 这得益于宋、元的传承 。 但在郑和之后 , 中国在海洋世界的荣光慢慢褪去 , 再回看历史 , 大家才惊觉 , 这竟是一次无可复制的回光返照 。

到了明宪宗时 , 皇帝想派人第八次下西洋 , 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站出来阻止 。 他先把郑和当年出使西洋的档案资料藏匿起来 , 准备销毁 , 然后劝谏说 , 郑和下西洋“费钱数十万 , 军民死且万计 , 纵得奇宝而回 , 于国家何益”?

刘大夏说出了郑和下西洋的本质——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 但他没有进一步想怎么去重新设计这个传统项目的效益 , 而是直接叫停了 。

明朝就这么“心甘情愿”地进入了一个彻底守成的阶段 。 私人的海外贸易 , 这条路早被朱元璋堵死了;如今官方的朝贡体系 , 也坐等四夷来朝 , 而且经常任性 , 要么对朝贡口岸时开时停 , 要么对某国实施经济制裁 , 敕令“尔等别来了” 。

此时的明朝还是世界第一大国 , 然而 , 这样一个保守的老大哥 , 在近代化的前夕将会把整个东方世界带向何方?是带往大海星辰的征途呢 , 还是带进沟里?

嘉靖一朝(1522—1566) , 中国的海禁进入史上最严时期 。 嘉靖帝的政策 , 居然比“祖训”还要严得多 , 简直是比朱元璋还要朱元璋 。

肇因其实很无厘头 。 嘉靖二年(1523) , 日本一下子来了两个使团 , 都想跟中国进行朝贡贸易 。 明朝政府根本没有人了解日本国内情况 , 不知道当时日本处于“战国时代” , 别说来俩 , 来四也很正常 。 大明官员摆出一副“我们只承认一个日本”的姿态 , 导致两个使团为争正统 , 在中国家门口打起来了 。

这场使团仇杀 , 最后殃及宁波、余姚等沿途官民 , 被政府扣上“倭寇侵扰”的帽子 。

大明官员们借此大做文章 , 搬出“祖训”是最高指示那一套说服皇帝 。 嘉靖帝一怒 , 都别搞了 。 于是连市舶、朝贡口岸都关闭了 , 省得生事 。

官军出动 , 在海上巡逻 , 缉捕出洋走私者 。 以走私起家的海商们 , 和靠权力寻租获利的官绅们 , 这下都坐不住了 。

他们暗中联合起来 , 武装反抗缉私官军 。 一场海禁与反海禁的战争 , 开启了 。 而在史书上 , 反抗者都被贴上“倭寇”的标签 。 事实上 , 大家都是大明的子民 。

大海商许栋、李光头势力最强 , 与巡抚浙闽的朱纨进行了殊死搏斗 , 最终二人均被俘 。 朱纨在给朝廷报捷的奏疏中 , 指责浙闽的世家大族与“倭寇”有勾结 。 这不啻于在浙江、福建的沿海豪势富贵家族中扔下一颗炸弹 , 炸开了 。

两地的豪门大族开始反击 , 说被俘的许栋、李光头等人都是良民 , 不是贼党 , 更不是倭寇 , 要求从轻发落 。

求情无效 , 被俘者96人均处死刑 。

这一下 , 浙江、福建籍的朝廷言官纷纷出动 , 弹劾朱纨 。 转瞬之间 , “禁海”名臣朱纨 , 成了待罪之徒 。

朱纨无限感慨:“去外国盗易 , 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盗犹易 , 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 。 ”

衣冠之盗 , 指的是那些主张开放海禁的朝野士大夫 。

朱纨陷于绝望之中 , 自知民愤极大 , “纵天子不欲死我 , 闽浙人必杀我” , 喝下毒药自杀 。

这场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 , 表面看来势均力敌 , 各伤五百 。 但在十年后 , 继承许栋崛起的大海商汪直被诱捕后 , 胡宗宪明知海禁才是制造所谓“倭寇”的原因 , 但他为了自保 , 却不敢说出来 。

可见 , 支持海禁的势力已经达到了顶峰 。

物极必反 。 1567年 , 隆庆帝继位 。 一名福建官员斗胆上疏请开海禁 , 居然获准 。

此后 , 私人海外贸易仍受到各种限制 , 例如出海要有“由引”(即凭证) , 船数和贩卖物品都有限制 , 而且不准前往日本 。 不过 , 私人出海贸易毕竟获得了合法的身份 。 这在整个明代应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变化 。

在明朝历史上 , “隆庆改元”颇有几分改革开放的意思 。 这都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

朱元璋建国以来两百年 , 明朝以物换物的赔本买卖 , 到此时难以支撑下去 。 用史学家杨念群的话说 , 明朝的经济肌体循环中 , 逐渐出现了“白银中毒”的症状 。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 , 白银都是最硬的通货 。 白银需求量剧增 , 而中国本土出产白银甚少 , 无奈只能通过海外贸易换取 。 据估算 , 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 , 流入中国的白银有7000—10000吨 , 世界上发现的白银 , 最终绝大部分都流入了中国 。

晚明的经济狂飙 , 与海禁松弛关系巨大 。 但这不能归功于政府的作为 , 恰恰是政府的无能为力 , 才开创了一个经济的新时代 。

一个弱势的、失控的集权政府 , 造就了经济繁盛的局面 , 这真是历史的讽刺 。

那么 , 朱元璋的“祖训”是不是在这时就被抛弃了呢?并没有 。 中晚明以后的皇帝 , 没有一个有魄力去更易整套意识形态 , 相反 , “祖训”时不时以各种形式复活 。

在政策制定这种形而下的层面 , “祖训”被暂时搁置不议 。 但在思想意识层面 , “祖训”永远是核心 , 是灵魂 。

万历年间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 他绘制了《舆地山海全图》 , 朝廷官员看到了:中国竟然不在图的中央 , 尼玛 , 这是邪说惑众啊!

利玛窦情商很高 , 重新绘制了一幅《坤舆全图》 , 献给万历帝 。 这次 , 中国被他放在了世界中央 。

但背地里 , 他却在书中提出了尖刻的批评:“因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 , 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 。 ”

正是“祖训”中潜藏的这种中心主义、唯我独尊的“自信” , 慢慢害了中国 。

不仅如此 , 利玛窦还惊诧地发现 , “倭寇”凭两三只船就能随处登岸 , 攻击城镇 , 肆意烧杀 , 就是利用了中国人怕海的心理 。 海路运输既迅捷又节省 , 中国人却极度害怕海盗打劫破财 , 宁可循规蹈矩 , 龟守在内地风平浪静的河道中运输货物 。

他的观察还是相当犀利的 。 哪怕在名义上开放海禁的时代 , 他仍能洞穿中国人对于海洋的内心恐惧 。 这又不能不说是“祖训”两百年规训出来的“成果”了 。

隆庆年间 , 漕运总督王宗沐提出 , 南粮北运想学习元代走海运 , 不走漕运 。 朝廷舆论 , 整个炸了 。 关于海运与漕运之争 , 官员们进行了漫长而又无意义的争吵 。

唯一的结果是 , 什么都没有改变 。 元代那种拥抱大海的心胸 , 从来就未被明代的官僚精英感受到 , 即便有一两个人感受到了 , 也会被集体的唾沫淹死 。


海禁,中国失去的500年

海禁 , 中国失去的500年// //

▲隆庆年间 , 官员重启海运的计划落空 , 运河漕运仍是唯一出路 。

回望历史 , 晚明畸形的经济繁荣 , 更像是无根之木 。 它的夭亡 , 只是时间问题 。

在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分岔口 , 两个至关重要的年代很快到来 , 而我们一个也没有把握住 。

这就是17世纪40年代和18世纪50年代 。

17世纪40年代 , 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 标志着西方社会进入资产阶级世界革命阶段 。 而中国在这个时候 , 完成了新一轮朝代更替 , 明亡清兴 。

清朝一入关 , 推翻了老朱家的江山 , 却把老朱的衣钵继承了 。 为了封锁海上反清复明势力 , 清初几乎没有犹豫就照抄了朱元璋的海禁政策 。

一百年后 , 18世纪50年代 , 英国开始爆发工业革命 , 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次腾飞 。 几乎与此同时 , 乾隆二十二年(1757) , 清朝下令关闭了沿海3个口岸 , 仅留广州一口通商 。

本来 , 康熙在战胜郑氏海商集团之后 , 在上谕中说:“先因海寇 , 故未开放海禁 。 今海氛廓清 , 更何所待 。 ”

“更何所待”四个字 , 把康熙迫切要求海外贸易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 可见康熙还是稍微有世界视野的皇帝 , 清初之所以照抄朱元璋的海禁政策 , 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

但到了他的孙子 , 就是真孙子了 。

大概在乾隆十七年(1752) , 湖北发生了马朝柱反清案 。 马朝柱在深山里安营扎寨 , 名为“天堂寨” , 同时宣称“西洋不日起事 , 兴复明朝” 。

纵观当时的史料档案 , 对此事进行复盘 , 马朝柱基本是后来的洪秀全初始版 。 他的信徒很快就抓获 , 根据地也被捣毁 , 但马朝柱失踪了 。

这就给了各种反清势力神化马朝柱的基础 , 也成了乾隆的一块心病 。 他一听到“天堂”“西洋”这种词汇就头大 。

当时 , 西欧各国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活动 , 亚洲许多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 。 没有证据表明乾隆是否真的相信马朝柱的鬼话 , 认为洋人会参与到反清复明的谋逆之中 。

但此事的长尾效应恰是 , 乾隆宣布中国对世界关上了大门 。

只是这一次 , 再也不是天朝不陪你们玩了 , 而是天朝被世界彻底抛离了近代化轨道 。

很奇怪 , 满人入关 , 一直有怕被当作蛮夷的自卑心理 , 文化自信严重不足 , 所以处处模仿汉制 , 不惜全盘走朱元璋道路 。 但是 , 到了洋人面前 , 汉化的满族统治者就表现出了他们极端的傲慢与偏见 , 真是把老朱家的自大学到骨子里了 。

有这么好学的精神 , 转过来学习西欧的开放性与海洋性 , 1840年的遭遇战在谁家门口打还不一定呢!

或者说 , 如果满清承续的是宋代 , 而不是明代 , 那么 , 他们的皇帝是否就能学到宋代对海洋的开放心态 , 像元代一样 , 而不会受到朱元璋思想的“毒害”呢?

可是 , 历史啊 , 永远无法重置 , 只能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