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李纯:一张特殊的邀请函 道出“志愿军病房”鲜为人知的故事

编者按:百年协和的历史与文化在中国现代医学史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 在“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 , 我们推出协和医院老专家口述历史系列短视频 , 记录和反映协和医院老一辈医生的奋斗史 , 带大家走近“协和精神” , 感受医者仁心 。


口述历史|李纯:一张特殊的邀请函 道出“志愿军病房”鲜为人知的故事

口述历史|李纯:一张特殊的邀请函 道出“志愿军病房”鲜为人知的故事// //

李纯 , 1928年出生于湖南湘潭 , 著名护理学专家 。 1948—1950年就读于湖南省立长沙高级护士、助产职业学校 , 毕业后分配至湖南军区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3医院)工作;1952年起调至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53—1958年先后任高干外宾病房副护士长 , 内科病房副护士长;1958年参加北京协和医院护士高级进修班;1971—1981年任供应室护士长;1981—1985年先后任护理部副主任、主任 。

【访谈节选】

问:您初到协和 , 在哪个科室工作?

李纯:我在1952年4月4号到了北京 , 当时高兴极了 , 从此就成为协和医院的一个成员了 。 正式上班 , 我被分配到了志愿军病房 。 协和医院当时有一个志愿军病房 , 在老楼六号楼二层 , 我在那儿工作了一年多 。

问:我们听说您还见过周总理 , 请您聊聊这段特殊的经历 。

李纯:这是我在协和上班以后 , 令人难忘的一件事情 。 那时我在志愿军病房工作 , 有一天 , 外科支部协理员[1]叫我去 , 给了我一张票 。 这是一张宴会的邀请函 , 当时抗美援朝胜利了 , 周总理在北京饭店宴请对抗美援朝有功的人员 。 协和医院只有一张邀请函 , 给了我 , 我特别高兴 。

宴席设在北京饭店 , 那天下午我穿上了军服 , 是连衣裙 , 走到了北京饭店 , 我的席位是进门的第三桌 。 大家一起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志愿军军歌 , 在那儿等着 。 一会儿 , 周总理来了 , 大家热烈地鼓掌 。 周总理点头微笑 , 到每一桌和大家敬酒 。

这对我是一个鼓励 , 每次想起这件事 , 我就想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 严格要求自己 。

问:当时医院唯一的一张邀请函给您了 , 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李纯:我也不知道 。 在志愿军病房 , 病人对我比较满意 。 我在完成护理工作之后 , 不喜欢在办公室待着 , 我愿意去病房巡回 , 病人有事我可以随时帮忙解决 , 还可以和他们聊聊天 。 病人对我的评价特别好 , 护士长也喜欢我 , 我表现不错 ,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 。

问:志愿军的护理工作 , 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

李纯:我们有几个病人 , 脸伤得厉害 , 有的缺一只耳朵 , 有的嘴巴是歪的 。 他们情绪变化很大 。 有个满脸是疤痕的志愿军 , 一到查房他心里就不舒服 , 特别是有吴蔚然大夫参加的大查房 。 吴大夫查一次房 , 他就闹一次情绪 。 他看见吴大夫长得那么帅 , 再看看自己的样子 , 心里伤心 。

每个志愿军病人都有一个小镜子 , 放在枕头底下 , 喜欢拿出来照照自己 。 所以查房以后得跟他们做思想工作 , 作为护士 , 要多去看看 , 安慰他们 。

问:这段护理志愿军的经历对您有什么影响?

李纯:那就是一句话 , 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 多体会他们的情况 。 志愿军太不容易了 , 他们是为了祖国 , 为了人民 。 所以我从来没有对病人发过脾气 。

问:您还轮转过哪些科室?

李纯:1953年 , 由于工作需要 , 组织把我分配到老五楼的病房 , 当时的护理领导是林雨[2] 。 在老五楼病房工作了一年多以后 , 我被调到老楼七号楼地窨子[3]的内科病房 , 还是由林老师领导 。 有一段时间 , 老楼十四号楼地窨子开了一个简易病房 , 林老师又把我调到简易病房去了 。

我就跟林老师说:“我刚刚到一个地方熟悉一点情况 , 您就把我调走了 , 您怎么不给我长一点的时间 。 ”林老师就跟我说:“我调动你 , 不仅因为你是副护士长 , 你还是一个共青团员 。 我这么频繁调你 , 就是想让你起起作用 。 ”


口述历史|李纯:一张特殊的邀请函 道出“志愿军病房”鲜为人知的故事

口述历史|李纯:一张特殊的邀请函 道出“志愿军病房”鲜为人知的故事// //

李纯(前排右二)与七楼内科病房同事合影

1958年 , 卫生部委托协和医院办一个护士高级进修班 , 主要由内科、外科的一些教授 , 或者协和的主治大夫、住院大夫来授课 , 讲授一些医疗护理方面的知识 , 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准 。 我也参加了这个进修班 , 班主任是林雨 , 党支部书记是潘孟昭[4] 。 我们班一共有44名学员 , 3位男生 , 41名女生 。 当时每个省市只有一个名额 , 因为培训班是协和医院自己办的 , 除了我以外 , 还有另外三个人参加 。

1958年进修班结业以后 , 我就调到护理机关了 , 做护理干事 。 当时陈坤惕[5]是我们的护理部主任 , 林宝善[6]主任也在 。

问:您到护理部之后 , 在医院管理方面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事情?

李纯:我在机关工作以后 , 到了1960年下半年 , 大约是在秋天 , 协和医院的院领导换了 , 董炳琨[7]来当副院长了 , 主管医教研 。 一起来的还有林钧才[8] , 他是我们的院长兼党委书记 。

董院长来院以后 , 我们护理恢复了夜班制度 。 董院长抓得比较紧 , 每天早上他要亲自听取夜班工作汇报 , 有什么问题马上就作出指示 。 我是护理干事 , 董院长提出的问题 , 我就要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

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协和的护理工作开展得怎么样?

李纯:当时是一种功能制护理的情况 。 三级护理 , 根据病人的轻重程度分一、二、三级 , 一级是最重的 , 二级差不多能够自理 , 三级是比较轻的 , 能够活动的 。

管理方面 ,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严”字 , 严格 。 跟其他医院的病房工作完全不一样 , 要求很严 。 当时的护士长几乎都是协和毕业的 , 她们在训练的时候就四个字:勤、慎、警、护 。 护校的校徽上就刻着这四个字 , 怎么做一个好护士 , 内容全在这里头 , 协和的护士长真是按照这四个字培养出来的 。

像老楼七号楼地窨子的护士长许蕙萱 , 工作踏实、能干 , 要求特别严格 , 说话轻、走路轻、开关门也轻 , 真就是协和模子里头出来的 。 我有时说话声音比较大 , 她就摆摆手 , 让我小声点 。


口述历史|李纯:一张特殊的邀请函 道出“志愿军病房”鲜为人知的故事

口述历史|李纯:一张特殊的邀请函 道出“志愿军病房”鲜为人知的故事// //

刻有“勤慎警护”四字的协和护校校徽

问:后来有一段时间 , 您在供应室工作?

李纯:1971年 , 那会儿协和医院有一个比较不好办的部门 , 供应室 。 那是供应全院消毒物资的部门 , 病房里的各种穿刺器材、敷料、注射器全是由供应室消毒供应 , 是很重要的 。 但在特殊历史时期 , 供应室不团结 , 有些工作都没法进行 。 医院就得派人去 , 谁都不愿意去 。 后来军代表找我了 , 要我去 , 那种情况我不能不去 , 总得有人干 。 我这人比较直 , 脾气也大 , 看不惯的事就得说 。 但是到那儿去我不能着急 , 得一步一步地改进 。

1971年到1981年 , 我在供应室一直干了10年 。 那么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地方 , 1977年以后却连续5年被评为全院的先进单位、先进集体 , 完全改变了情况 , 服务思想提高了 , 服务质量有改变 , 这算是我得到安慰的地方 。

问:您去供应室之前有没有犹豫过?

李纯:那时候太苦了 , 一般护士长是不推车收送器械物品的 , 可是我的同事身体比我还弱 , 我就出车 , 出车还能了解病房的情况 。 有些病房物资破损率特别高 , 我就问护士长怎么老打破这么多东西 , 就把情况了解了 。

供应室人少 , 任务重 , 我作为护士长 , 其实也是紧张的 。 供应室没有一定的编制 ,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 护士都特别少 。 基本是靠人手工操作 , 纱布是一块一块地叠 , 棉棍要一棍一棍地捻 。

问:面对供应室的种种困难 , 您做了哪些工作?

李纯:首先抓思想政治工作 , 解决不团结的问题 。 另一方面 , 要全心全意为第一线着想 。 不管别人怎么看 , 我们自己要清楚供应室是非常重要的部门 , 要为第一线着想 , 坚持送物上门 。

还有 , 要以身作则 , 言教身教相结合 , 我认为身教胜于言教 , 对方不仅听你怎么说 , 更看你怎么做 。 比如迟到早退的问题 , 护士长就得带头早来 。 比如过年过节值班 , 大家都愿意年三十回去 , 年初一不值班 , 那我就大年三十和年初一争取多值班 , 自己先参与其中 。 护士长既要说又要做 , 我更多的体会是做应该多于说 , 做比说效果好 。


口述历史|李纯:一张特殊的邀请函 道出“志愿军病房”鲜为人知的故事

口述历史|李纯:一张特殊的邀请函 道出“志愿军病房”鲜为人知的故事// //

李纯受邀为协和护校毕业生授帽

问:在供应室工作期间 , 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李纯:1975年的一天 , 供应室出现一个大问题 , 许多病房给我来电话 , 反映病房里发现热原反应 。 输液以后病人抖 , 发生各种情况 。 两天以内好像就有十七、八例病人热原反应 , 急死我了 。

同样的人 , 同样的操作 , 同样的条件 , 怎么会出现这个事?我就赶快找器材库 , 分析这些天出去的乳胶管的情况 , 最后发现可能是器材库一种新到的乳胶管有问题 。 当天晚上我们就把所有这个颜色的乳胶管取回供应室 , 全部换成原来的乳胶管 , 热原反应就控制住了 , 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

问:您后来又如何回到了护理部?

李纯:1981年 , 日本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林士笑[9]书记带队参观他们的护理工作、病房工作 , 协和医院选我到日本去参观 , 其他医院去的都是护理部主任级别的 , 就我一个护士长 。

回来以后没过多久 , 就任命我为护理部副主任 , 到1983年 , 又任命我为护理部主任 。 这时 , 黄院长[10]垂直领导护理工作 。

问:您担任护理部主任期间 , 有哪些开拓性的工作?

李纯:这一点我特别惭愧 , 我觉得我没有做什么 。 我们抓得最多、最紧的就是陪住率 。 一开始陪住率高达16% , 100个病人有16个陪住者 。 我们就狠抓 , 分配名额 , 每个病房只允许几个人陪住 。 我们天天去检查 , 白天查 , 晚上也查 , 看有没有人不应该陪住的却陪住了 , 研究怎么解决 , 后来把陪住率压到了6%以下 。

1983年以后 , 开始推行责任制护理 , 就是对病人全面负责 。 我记得苗主任[11]那时还去南方专门学习责任制护理 , 回来以后我们就进行贯彻 。

问:您是如何看待护理工作的?

李纯:我觉得护理工作对医院来说 , 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 必不可缺 。 不管在大病房还是小病房 , 如果护理工作上不去 , 其他工作都要受影响 。 没有人去好好地完成这方面的任务 , 医疗质量怎么提高?抓护理工作一定要严 , 严字当头 , 没有严格的管理 , 护理质量难以提高 。

问:您护理过的病人之中 , 有印象特别深刻的吗?

李纯:我觉得病人挺多 , 但是印象最深的、老是不能忘的是一位女病人 。 她得了绒癌 , 脑转移了 , 双眼看不见 , 生病让她很痛苦 。 她丈夫对她不好 , 从不来看她 。 她有一个女儿也见不着 , 家人没带她女儿来过 , 所以她心里是非常痛苦的 。

她爱喝水 , 想喝水就叫我们 。 只要她一打铃 , 我们就赶紧给她送水 。 给她的水既不能凉也不能热 , 热的她喝不了 , 凉了她不爱喝 , 就要喝温水 。 我比较注意她的特点 , 也同情她 。 所以只要她一打铃 , 我就拿着壶赶快到厨房去打水 , 兑到合适的温度 , 赶快送给她 。

久而久之 , 她也特别喜欢我 , 她叫我李姐 , 一再跟我说“李姐 , 我去世以后 , 你一定要参加我的解剖” , 不知道说了多少次 。 她一提这事我就不愿意 , 不想让她伤心 。 最后我们真是成了好朋友 。

我接触的病人很多 , 最亲密的就是她 。 从我学护理的时候开始 , 包括后来一直受到的教育 , 都告诉我医院应该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 病人第一 。 所以我不只是对哪几个病人好 , 而是对所有的病人都好 。

问:您为了工作肯定牺牲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吧?

李纯:我和老伴家里都没有老人 。 我结婚以后生了三个女儿 , 家里住的地方小 , 也就10平方米 , 既不能把保姆请进家 , 也没有老人来家照顾 , 所以我三个孩子都是托管在一个街道积极分子家里 , 由她帮我抚养长大的 。 我每个月把钱送去 , 一切由她帮我安排 , 孩子在他们家吃饭、睡觉 , 周末有时间的话就去看看她们 。 我平常没时间 , 回去又晚 , 有时候甚至不回家 。 所以三个孩子就一直这样 , 直到我最小的孩子长到12岁 , 我才把她们接回来 。

这个帮我照看孩子的人非常善良 , 她家收入也有限 。 我们上礼拜还跟她家里有个聚会 。


口述历史|李纯:一张特殊的邀请函 道出“志愿军病房”鲜为人知的故事

口述历史|李纯:一张特殊的邀请函 道出“志愿军病房”鲜为人知的故事// //

李纯与爱人赵家瀛

问:请谈谈您接触过的协和护理前辈 。

李纯:林宝善 , 我跟她一起工作的时间比较长 。 她为了事业一直没有结婚 , 整个身心就扑在医院护理工作上 。 她当护理部主任 , 非常努力认真 , 深入基层了解情况 。 有什么事情她也告诉我 , 让我帮忙做一些 。 我们经常熬到夜里很晚 , 林主任有时晚上十一、二点了才回到护士楼宿舍 , 我就睡在护理部办公室了 。

林雨老师是我印象特别好的前辈 , 到现在我还在学习她 。 我想不起她不笑是什么样子 , 她总是面带微笑 , 那么和善 , 一视同仁 , 她是协和熏陶出来的 。 老协和第一条要求就是要“全心全意为病人、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 , 林老师就是典型 。

问:您觉得协和护士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李纯:协和护士的仪表、态度都不一般 , 基础医学和护理知识也很扎实 , 把老协和高标准、严要求的底子一直传下来了 。 全心全意为病人工作的思想 , 细致认真的态度……这些方面都有着老协和的味儿 。

问:您觉得老协和的护理传统应该怎样更好地来传承?

李纯:严字当头 , 严 。 现在对护士严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 , 但我觉得什么事情要做好的话 , 就必须对自己有个严要求 。 医院的工作者 , 应该一切为了病人的利益 , 为病人服好务 , 让病人满意 。

过去一般除了主管护士要在办公室抄写医嘱、动动笔以外 , 护士有时间就去做巡回工作 , 看看病人 , 特别是危重病人和有特殊情况的病人 。 哪怕只是跟病人聊聊天 , 对病人也是个安慰 。 这一点值得传承 。

问:协和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李纯:还是“一切为了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 这一点我印象最深刻 。 离开了这个思想 , 别的什么也谈不上 。

问:对年轻的护士们 , 您有哪些嘱托?

李纯: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那时候强多了 , 我们当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 我看见现在的供应室 , 真是过去做梦都不敢想 。

希望年轻人德才兼备 , 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 没有本事不行 , 光有本事 , 没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也不行 。 往前走 , 今后还要继续前进 。 (整理:李苑菁 董琳 北京协和医院老专家口述历史文化传承教育项目供稿)

注释:

[1]协理员 , 即政治协理员 ,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上级政治机关派到团以上单位的机关(部门)的政治干部 。 当时协和处于军管时期 , 故各支部也设有协理员 。

[2]林雨(1917—1992) , 福建长乐人 , 著名护理学专家 , 曾任中华护理学会及北京分会理事、北京协和医院护士学校名誉校长 。

[3]过去协和员工用“地窨子”指代协和老楼0层 , 这里即指老楼七号楼0层的内科病房 。

[4]潘孟昭 , 北京人 , 1927年出生 , 1951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 , 是198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恢复高等护理教育后的第一任护理系主任 。

[5]陈坤惕 , 湖南人 , 1937年毕业于上海伯特利护士学校 , 后任延安中央医院护理部主任 , 1953—1958年及1963—1978年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 , 曾任第十八届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 。

[6]林宝善 , 福建人 , 1937年毕业于广州夏葛医学院端拿高级护士学校 , 1978至198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 , 曾任第十八、十九届中华护理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

[7]董炳琨 , 河北人 , 1923年出生 , 著名的医院管理专家 , 先后任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原卫生部北京医院副院长等职务 。

[8]林钧才(1921—2015) , 山东文登人 , 我国著名的医院管理专家 。 1960年12月 , 林钧才调任北京协和医院 , 任院长兼党委书记 , 后来先后调至广西桂林南溪山医院、北京医院 , 任院长兼党委书记 。

[9]林士笑(不详—1996) , 陕西汉中人 , 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

[10]黄人健(1936—2019) , 江苏苏州人 , 1983年至1998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 , 1985—199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 , 曾任第二十四届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 。

[11]苗文娟 , 天津人 , 1927年出生 , 曾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