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让王”:让内心游离于自身之外,才有安贫乐道的自由
世人总说“安贫乐道” , 在两千多年前 , 有一个人可谓是安贫乐道的代表人物 , 那就是庄子 。
庄子安贫乐道的生活作风 , 在当时也引起了一些潮流 , 在后来的很多年之间 , 众人一提起安贫乐道 , 想起的自然就是庄子 。
《庄子》“让王”:让内心游离于自身之外 , 才有安贫乐道的自由// //
庄子的一生以编草鞋、钓鱼为生 , 他的生活饥寒交迫 , 用“捉襟见肘”四个字形容 , 一点不为过 。 但是难能可贵的是 , 庄子无论居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 都能保持生活的信念 , 即便是生活艰苦 , 也能自得其乐 。
在《庄子》这本书的“让王”篇章中 , 庄周借由三个寓言故事 , 来讲述安贫乐道的一个核心思想以及行为标准 。
这三篇故事分别是:
1.曾子捉襟见肘
2.颜回无心做官
3.瞻子超脱自身
这些故事来源于孔子和学生的对话 , 在儒家与道家的学说中 , 虽然说言语不同 , 但是其中阐述的核心智慧却是相通的 。 正是因为孔子对于“安贫乐道”也有一份执着追求 。
孔子和庄子 , 这老哥俩在这个方面可谓是一拍即合 , 所以庄子就借由孔子与学生的对话 , 来讲述了自己所要表达道理 。
《庄子》“让王”:让内心游离于自身之外 , 才有安贫乐道的自由// //
曾子捉襟见肘
庄子的哲学之中 , 有一部分是以“无视荣华富贵 , 把物欲看作心性累赘”的思想作为核心 。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子不得臣 , 诸侯不得友 。 故养志者忘形 , 养形者忘利 , 致道者忘心矣 。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做曾子 , 他住在卫国 , 身上只有一件麻絮的袍子 , 外面也不穿衣服 , 面容浮肿 , 手脚磨出老茧 , 有的时候几天也没有生火做饭 , 甚至很久都没有穿一件新衣服 。
他如果扶一下头上的帽子 , 就会弄断帽子的带子 , 拉拉衣服 , 胳膊肘都露出来了 , 穿上鞋子鞋后跟都开裂 。 于是脚拖着地 , 还朗诵着《商颂》 , 声音洪亮 , 好像金石的乐器之中 。
天子都不能让他做臣子 , 诸侯也不能让他做师友 。 所以锻炼意志的人就顾不上身形 , 锻炼身形的人无所谓利害关系 , 真正修“道”之人的智慧 , 连意识都不放在心上 。
《庄子》“让王”:让内心游离于自身之外 , 才有安贫乐道的自由// //
庄子在这里就借由孔子的故事 , 作为他的寓言素材 , 讲述了自己对于安贫乐道的看法 。
孔子的学生没有为功名利禄所诱惑 , 即便是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 , 仍然自得其乐 , 甚至还高兴的朗诵《商颂》 , 声音洪亮 。
这也是庄子安贫乐道的一个思想核心 , 不以外物为拖累 , 甚至把物欲看作是心性的累赘 , 一切随遇而安 , 一切淡然处之 。
《庄子》“让王”:让内心游离于自身之外 , 才有安贫乐道的自由// //
颜回无心做官
在《庄子》“让王”这一篇中 , 讲述了诸多的寓言故事 , 通过孔子和颜回的一段对话 , 论述了这个道理 , 也是其中的典范 。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 , 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 , 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知道满足的人 , 不会因为功名利禄而让自己感觉到拘束 。 明察得失的人 , 不会对于得失有任何的焦虑 , 注意内心精神修养 , 不会因为没什么官职而羞愧 。
这段话是源于孔子对颜回的有一份教导 ,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 有一天 , 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 , 你家境这么贫寒 , 地位这么卑微 , 为什么没有去做官?”
颜回回答说:“我不想做官 , 城外有无十亩地可以供我吃饭 , 城内有四十亩地可以供我穿衣服 , 我拨动琴弦也能娱乐 , 学习先生的道理也能快乐 , 我不愿意去做官 。 ”
孔子听了极为感动 , 就说:“颜回的心思真好 , ‘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感觉到拘束 , 明察得失的人不会焦虑 , 注意内心修养的人不会有惭愧之心’ , 我说这样的话已经很久了 , 在你身上也算是真正的领悟了 , 这就是我的收获呀 。 ”
《庄子》“让王”:让内心游离于自身之外 , 才有安贫乐道的自由// //
在儒家和道家之中 , 都有着相通的一个道理 , 主张的都是外物是心性的累赘 , 是相互矛盾的 。 外在的名利虽然可求 , 但是不可久存妄念 , 否则就是自己灾祸的根源 。
在孔子的思想中 , 同样阐述了“安贫乐道”的一个智慧 , 最典型的就是对于学生颜回的一句赞赏:一箪食 , 一瓢饮 , 在陋巷 , 人不堪其忧 , 回也不改其乐 。
这也是庄子所倡导安贫乐道的思想核心 , 在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名利的时候 , 如果能持守人生的平淡 , 淡然自持 , 这便是人生最好的一种状态 。
《庄子》“让王”:让内心游离于自身之外 , 才有安贫乐道的自由// //
瞻子超脱自身
安贫乐道的一个核心 , 其实并非表面的“安于贫” , 而是内心对于富贵的一份淡然之心 。
如果对富贵淡然 , 没有执念的时候 , 你才能更好的安于贫困 , 如果说内心浮躁 , 就不会有平静的心思 , 持守平淡 。
有一天中山公子牟就对瞻子说:“身居于平民之间 , 但是心里想的却是荣华富贵怎么办?”
瞻子说:“重生 , 重生就是轻利 。 ”
中山公子牟就说:“我当然知道 , 但是控制不了 。 ”
瞻子就说:“如果超越不了自我 , 就顺从自我 , 神不会厌恶吗?不能控制自己 , 硬要那样去做 , 这是双重的损伤 , 受双重损伤就不能长寿 。 ”
魏牟 , 也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公子 , 隐居山野比其他人都要困难一些 , 虽然没有达到一种境界 , 但是也有那种意念存在 。
在《庄子》所说的瞻子超脱自身的故事中 , 所阐述的一个道理 , 就是:真正的安贫乐道 , 首先要摒弃外在名利的妄念 。
《庄子》“让王”:让内心游离于自身之外 , 才有安贫乐道的自由// //
如果说内心有执念 , 只是让外在的身体却隐居山林 , 那么内心会更加浮躁 。
就如同很多人总是在追求诗和远方 , 而总是忽略了内心的清静之本 。 即便是把你置于诗和远方之间 , 你感受的也只是更加浮躁的内心 。
《庄子》这篇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 , 中山公子牟隐居山中 , 但是心怀荣华富贵 , 他明知道心烦意乱难以控制 , 但是他还想刻意的去追求平静 , 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一个损伤 。 要达到道的境界 , 至少需要有一种内心自然的超脱 , 否则就是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
如果去除不了内心的忘念 , 那就顺应了那些妄念去存在 , 就如同瞻子说的那句话“不能超越自我就顺从自我 , 否则就是双重损伤” 。
如果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欲念 , 还在追求荣华富贵 , 自己内心却想刻意的逃避这种执念 , 这对于你自己来说就是另外一种损伤 。 真正的安贫乐道 , 需要由内而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释然 , 而非外在的强迫 。
《庄子》“让王”:让内心游离于自身之外 , 才有安贫乐道的自由// //
安贫乐道的心性根源以及作用一:安贫乐道的心性根本
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安贫乐道 , 不要把这些想法和期望寄托在外事外物之上 , 更不要由外向内的去强求 。 而需要顺应自然 , 由内出发 , 一切坦然待之 。
当内心开悟 , 放下执念的时候 , 这一切便是一种得到 。
想要达到“道”的境界 , 要抛弃俗世 , 超脱自身 , 如果做不到这样 , 那就顺其自然 , 最起码不会损伤自己的身心 , 这就是一种“重生” 。
“安贫乐道”的根本是超脱自身 , 但是超脱自身 , 除了对于名利之外 , 也有对于自身外在得失的态度 。 庄子的学说中 , 本质而言是一种“心学” , 是要告诉我们感悟的一种认知 , 对于我们所处境遇的一种感悟 。
庄子的“安贫乐道”和“安之若命”的思想 , 其实都是同样的道理 。 在面对外在的一些境遇变化和得失 , 不管喜不喜欢 , 不管如何改变 , 都把它视作一个自然状态 。 不安于它就是违背自然 , 安于它了 , 便是一种坦然对待 , 都是同样的道理 。
《庄子》“让王”:让内心游离于自身之外 , 才有安贫乐道的自由// //
二:安贫乐道对于人生的作用
对于“安贫乐道”这一心性的作用显而易见 , 比如现实生活中 , 很多人遇到变故或者外在名利出现得失的时候 , 不能坦然对待 。 这个时候产生的是无尽的痛苦 , 甚至是束手无策的焦虑 , 这个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
面对这样一种境况 , 一个人在无形之中会有一种自我否定 , 甚至会产生一种自我伤害 。
当我们换一种态度对待 , 持守一份安贫乐道之心 , 并非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 , 而是懂得求取自身的平静 , 然后再谋他图 。 也许过一段时间 , 自己曾经所执念的或者所痛恨的 , 当时间过去之后一切都能够释然 。
《庄子》“让王”:让内心游离于自身之外 , 才有安贫乐道的自由// //
知其不可为而顺应天命 , 能安贫乐道者 , 可能外在物质不会富有 , 但是内在精神一定丰富 。 这一种精神的知足 , 是任何追求外物和外在不知足的人所比不上的 , 这便是境界 。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电子课本】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圣斗士星矢》史昂也触摸到女神之血,为什么寿命没有延长?
- 视频//【雪石朗诵】刘辉《我是曹操》
- 视频//【雪石朗诵】刘晖《我是曹操》
- 徐绍基《广种桕树兴利除害条陈》杂论
- 一部颂扬两代人献身抗痨事业的纪实文学《奇医神药》(连载六)
- 说说《水浒传》中的婚俗文化:娶妻、纳妾、休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