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文:张远方(读史专栏作者)

若说汉武帝时期最著名的战将 , 卫青霍去病当之无悔 , 正是有了两人 , 才使大汉与匈奴的关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 进而奠定今日华夏之基础 。

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 , 很多任人唯亲的皇帝最后都遭遇非常难看的下场 , 汉武帝也是一个任人唯亲的主 , 但他小舅子卫青和外甥霍去病却够牛 。 两人一舅一甥 , 皆以私生子的身份迅速崛起 , 并立下相同的不世奇功 , 不说在汉史上 , 就是在华夏历史上 , 也是一大奇观 。

两人出身相同 , 立功又同 , 但为人处世却又完全不同 。

霍去病最大的特点是:果敢而随心所欲 。 他敢拒绝汉武帝的任何要求 , 敢逆汉武帝的龙鳞 , 甚至敢当着武帝的面射杀功臣!

一句话 , 霍去病个性峭拔凌厉 , 做事锋芒毕露 , 我行我素 , 想做什么 , 就做什么 , 绝不拖泥带水 , 绝不看任何人的脸色 。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想做霍去病这样果敢率性、随心所欲而又能力极强的人?但现实却逼得我们活成了卫青 。

卫青当然也是很有本事的 , 但就性格而言 , 他的最大特点是:平易柔顺 。

作为一员大将 , 卫青亦果敢勇猛 , 但是作为人臣 , 活的却有点窝囊 , 背上了“世故圆滑”的评价 。 他不但从不对皇帝说不 , 对其他人亦很少说不 , 一生都平易随和 , 谨言慎行 。 从好的方面说是“谦虚 , 顾大局” , 但从贬义的角度看 , 则极缺乏鲜明个性 。

即便是为人“一团和气、仁善退让” , 做事“奉法遵职、大度谦让” , 对武帝也是忠心耿耿 , 但因位高权重 , 又牵涉到卫太子 , 所以仍难免为武帝所忌 。

这样活着本就难言开心 。 好不容易熬成大将军 , 依旧逃脱不了旧主子平阳公主的魔爪——有不少杜撰者将两人描述成真爱 。

主子爱上奴才 , 倒是很好的爱情故事题材 。 但现实一点好吗?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直观卫青一生 , 真觉得他好累 , 都是在为别人活着 。

两人的结局也和现实是这么地相似 。 随心所欲的霍去病终于成为璀璨的流星 , 英年早逝 。 世故圆滑 , 处处谨慎小心 , 会为别人着想的卫青活的虽很窝囊 , 却得善终 。

所以后世 , 对霍去病的评价都是比较高的 , 对卫青的评价则低了很多 。 尤其是一些善于歪歪的文人 , 更将卫青贬低的一无是处 。

最典型的是卫青同时代的大文学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 , 在《史记》中毫不留情地对卫青加以辛辣的挖苦 , 称其人格卑劣低下 , 无足可取 , “以和柔自媚于上” , 以致“天下未有称也” 。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 , 亦贬称卫青功劳全赖幸运 , 说什么“卫青不败由天幸 , 李广无功缘数奇” 。

这是不够客观的 。 应该说 , 卫青的战功都是真枪真刀争来的 , 而且 , 卫子夫能够坐上皇后位 , 与卫青立功有关 。 而不是相反 。

南宋爱国军事家岳飞就说:“战法革新破匈奴 , 卫青始 。 ”

但是 , 卫青的平易柔顺 , 以及其标准的外戚身份 , 导致了世人对他的贬低性评价——尤其是同情李广李陵一家 , 痛恨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司马迁更是直接贬低了与汉武帝几乎一体的卫青 。

正如宋代史学家黄震所言:凡看卫霍传 , 须合李广看 。 卫霍深入二千里 , 声振华夷 , 今看其传 , 不值一钱 。 李广每战辄北 , 困踬终身 , 今看其传 , 英风如在 。 史氏抑扬予夺之妙 , 岂常手可望哉?

笔者认为 , 明代史官陈仁锡的评价是非常公正的:太史公极不满武帝开边生事 , 恩幸滥宠 , 而卫霍二将却正坐此 , 故篇中屡有微言 。 然白登之围 , 天骄之横 , 向非卫、霍两将军 , 终汉之世边境无宁日矣 。 卫霍之功安可以外戚没乎?且卫霍纵能以外戚贵 , 宁能以外戚胜乎?使帝以外戚之嫌裁减封爵 , 何以竞才之用 , 何以为武帝乎?传中屡以“皇后”为言 , 何其浅也 。 须知武帝不独以戚贵青 , 青亦不独以戚呈身 。

相反 , 卫青之所以要“谨言慎行 , 逆来顺受” , 而从没像文人向往的那样“将在外 , 君命有所不受” , 对武帝有所忤逆 , 正是卫青值得肯定的地方 。 要知道 , 他面对的可是千古一帝刘彻 , 历史上少有的大独裁帝王之一 。 远的不说 , 就说汉文帝时期的周勃之子周亚夫 , 他治军够严 , 强调“军中但闻将军之令 , 不奉天子之诏” , 敢于把文帝的车驾阻挡在军门之外 。 但结果呢?活活饿死!

卫青遇上了更难对付的汉武帝 , 所以无论是性格 , 还是现实 , 都逼迫他要“圆滑” , 要“谨言慎行”——今天 , 我们已经不能确定 , 卫青这样的性格究竟是出自本色的成分多 , 还是出自“伴君如伴虎”的心理多 。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当然 , 卫青霍去病的处世为人风格是与其生存环境密不可分的 。

一句话 , 生存环境塑造性格 , 性格又决定了命运 。 卫青霍去病这对舅甥双子星的悲喜剧 , 从他们一开始的人生就已注定 。

在有幸认识汉武帝之前 , 卫青是个悲惨的私生子 。

在前面关于汉武帝刘彻的一文中 , 笔者已简述了卫青的身世 。 这个苦孩子 , 实际应叫郑青 。

卫青的母亲卫媪一共生了两男三女五个孩子 , 卫子夫是最小的女儿 , 卫青则是卫媪的丈夫死后 , 与县吏郑季私通而生 。 因生活艰苦 , 卫青被送到亲生父亲郑季家里 。 但郑季及其子女却把卫青当成奴仆畜生一样虐待 。 懂事后的卫青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 , 便回到母亲身边 , 做了平阳府的骑奴 。

对于卫青的出生年月 , 史书上没有记载 , 但经过推算大概可知 , 公元前139年 , 汉武帝刘彻第一次到平阳府做客时18岁 , 卫青大概在12-15岁间 。

自小艰难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卫青逆来顺受以及世故圆滑的“柔顺”性格 , 仿佛他人生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安稳的奴隶 , 被主人善待 。

霍去病则不然 , 霍去病也是私生子 , 但时年只有两岁 。 霍是卫青二姐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 , 霍仲孺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 , 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 。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幸运就在这里 。 卫子夫、卫青伴驾回宫后的第二年 , 就得到武帝宠信 。 这样 , 卫少儿就有了带着霍去病进宫的机会 。 据史书记载 , 汉武帝很喜欢霍去病 , 就将他留在宫中亲自培养 。

据说 , 连霍去病这么“霸气上档次”的名字都是武帝给起的:一次 , 卫少儿带着儿子到宫中探望卫子夫 , 恰好汉武帝生病在床 。 卫少儿极是小心 , 但霍去病还是大哭起来 。 武帝昏昏沉沉之间听见婴儿哭声 , 惊出一身冷汗 , 顿觉身体轻松舒畅起来 。 武帝见是卫少儿 , 便赐她坐下 , 并伸手接过了孩子 。 说来也怪 , 这孩子到了武帝怀里 , 眉开眼笑 , 竟不哭了 。 武帝很是开心 , 便问孩子叫啥 。 卫少儿如实回答 , 说是私生子 , 还没取名 。 自小叛逆不拘一格的武帝越发喜爱 , 说我都病了几天了 , 这小家伙一哭居然惊出我一身冷汗 , 病好了 , 就叫他“去病”好了 。

由于成长道路一帆风顺 , 经历也比较简单 , 而且少年富贵 , 加上不拘一格的汉武帝的大力栽培 , 霍去病自然比较单纯、率性、豪气冲云天 , 较少顾忌什么——汉武帝刘彻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所以应该说 , 到了后期 , 汉武帝更加喜欢霍去病 , 尊霍抑卫的态度明显 , 虽然有政治的因素 , 但也不乏武帝自身的喜好 。 显然 , 就性格而言 , 他更喜欢像自己的霍去病 , 而不喜欢唯唯诺诺的卫青 。

但从做皇帝的角度来说 , 他又不得不尊重听话的卫青 , 灭杀任性的霍去病——这位少年天才英年早逝成为千古之谜 , 死因连史书都没有任何记载 , 你不觉得奇怪吗?如果和汉武帝无关 , 他怎么可能查明不了霍去病的死因?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时间回到公元前138年 , 卫子夫怀孕了 , 这下得罪了一直未孕的皇后陈阿娇和母亲馆陶公主 , 不仅折磨卫子夫流产 , 还意图干掉卫青 。 同僚公孙敖仗义护住了卫青 , 并报告了汉武帝 。 武帝勃然大怒 , 正好有正当理由与皇后翻脸 , 正大光明地封卫子夫为夫人 , 提升卫青为太中大夫 , 跟随在他左右 。 这为卫青后来七征匈奴 , 甚至任大将军大司马参决政事、秉掌枢机打下良好基础 。

不仅如此 , 汉武帝还特意将卫青的长姐卫君孺嫁给太仆、汉武帝的伴读公孙贺 , 卫少儿嫁给大汉开国功臣陈平的后人詹事陈掌 。

应该说 , 汉武帝在培养卫青方面 , 是花了大工夫的 。

汉匈之间 , 大汉一直处于劣势 , 这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天然的优劣势有很大关系 , 游牧民族自小生长在马背上 , 来去自如 。 而以农耕为主的大汉则还处在步兵、车兵的时代 , 劣势明显 。 所以自刘彻登基起 , 就注意改变战法 , 培训骑兵 , 并且改善武器——开始抛弃青铜类武器 , 改用更加锐利的铁器 。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在这一重大军事战略转变的形势面前 , 西汉王朝那些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将领 , 如程不识、李广等 , 虽然名头极大 , 但因缺乏指挥大规模骑兵战略集团的胆略与能力 , 已属英雄迟暮 。

汉武帝要的是胜利 , 秉行的是“有非常之功 , 必有非常之人”的原则 , 所以敢于破格提拔和重用具有新思维、适应新形势的年轻将领 。 “陛下用人如积薪 , 后来者居上” , 汲黯的话说的真是到位 , 而卫青正是汉武帝有意培养的大将人才之一 。

但是 , 对于卫青的能力 , 汉武帝应该还是有所担心的 , 所以 , 当奶奶窦太后去世独掌大权后 , 他所重用的还是李广程不识这些宿战名将 。 但是 , 结果却令武帝尴尬 。 公元前133年 , 24岁的武帝派遣李广等名将率30万大军出马邑 , 诱击匈奴 , 却无功而返 。

传统的打法不管用!必须用新人 , 尝试新打法!

公元前129年 , 28岁的汉武帝决定再次主动大规模攻击匈奴 。 这一次他没有设主帅 , 而是由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分别领1万骑兵 , 各自去作战 。 其中卫青出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 , 公孙敖出代郡(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 , 公孙贺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 李广出雁门 , 战线有数千里之长 。

从这里也说明汉武帝虽想用新人新战法 , 但心中仍然没有底 。

这四支队伍既有宿战名将李广 , 也有经过多次战役的公孙贺 , 卫青、公孙敖则是首次单独领兵出战 。

不用说其他的战役 , 就说此战 , 那些贬低卫青 , 褒赞李广的人就可以闭口了 。 四支大军 , 结果李广、公孙敖两路大败而归 , 公孙贺一路则出了长城转了一圈就无功而还了 。

卫青呢?完全按照汉武帝的战略指示 , 长途奔袭 , 深入险境 , 直捣匈奴圣地龙城 , 俘虏700人 , 凯旋而归 。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汉武帝大喜 , 封卫青为关内侯 。

这种封赏并不为过 。 要知道 , 龙城之战是自汉初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 , 这为大汉的进一步反击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础——匈奴并非不可战胜的!

“但使龙城飞将在 , 不教胡马度阴山 。 ”后世文人将卫青这一功绩按到李广身上 , 称李广是飞将军 , 也是醉了 。 无疑 , 李广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使匈奴数年不敢来犯 , 但卫青的功绩在于主动进攻 , 并视对手腹地如无人之境 。

单独率兵奔袭这么长的 , 除了后来的霍去病 , 也只有卫青了 。 而且卫青是第一个 , 振奋国民军心是当然的 。

而这一次 , 同样是汉武帝倾心培养的公孙敖却阵亡七千名骑兵 , 大败而归 , 被判死罪 , 通过缴纳赎金买下一条命 。 公元前121年 , 他又单独有过领兵机会 , 结果却在沙漠迷路了 。 直至归到卫青帐下 , 才终于封侯 。

李广更惨了 , 是被匈奴俘虏后 , 找机会逃回来的 , 若不是大单于下令捉活的 , 或者汉朝没有缴纳赎金买命的制度 , 李广也是死翘翘了 。

总之 , 经此一战 , 卫青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 也让汉武帝对自己的战略部署有了极大的信心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此时的霍去病12岁 , 日夜陪伴在汉武帝身边推演兵法 , 舅舅卫青的“闪电战”几年后将在他手里更加发扬光大 。

卫青一战成名 , 卫家亦由此开始飞黄腾达 , 卫青先被封为关内侯 , 继而升为长平侯 。 之后不久 , 卫子夫生下皇子刘据 , 被封为皇后 。

接下来的几年 , 是卫青大展身手的几年 , 也算是他最为风光的几年 , 但他从没得意忘形 。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公元前128年秋 , 卫青领三万骑兵出雁门 , 长驱而进斩首虏敌数千人 。

公元前127年 , 卫青再自云中出兵 , 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 , 西经高阙 , 再向西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 , 绕到匈奴军的后方 , 活捉敌兵数千 , 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 , 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辖地 , 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 , 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 。

公元前124年 , 又是卫青率领三万骑兵 , 奇袭高阙 , 包围右贤王 , 俘虏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余人 , 牲畜达千百万头 。

这里有一处关于卫青“圆滑”的历史“罪证”记载:苏建部3000骑兵意外遭遇大单于主力 , 前将军赵信临阵倒戈 , 苦战一天苏建只身逃回 。 对于是否杀苏建以立军威的问题 , 军部两方有很大分歧 。 卫青是这样处理的:他说 , 我能当主帅 , 是皇帝赐予的 , 不患无威 , 虽有权力 , 但不敢擅专 , 还是把这事交给天子定夺吧 。 于是用囚车押回苏建 。

汉代有以钱赎命的法律 , 卫青当场不杀 , 就相当于饶了苏建 , 同时又尊重了汉武帝的最高裁决权 。

就这样 , 卫青落下“圆滑”的话柄 , 却救了一员大将——苏建通过花钱赎命活下来 , 后来又多立战功 , 重新封侯 。 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儿子:苏武 。

功劳大 , 又不擅权 , 汉武帝真是大喜过望 , 派特使捧着印信 , 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 , 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军政首脑 , 位在丞相之上 。

不要说卫青的战功是侥幸 。

就连对卫青人品颇有指摘的司马迁也不得不承认卫青是很有能力的 , 他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里就提到 , 跟过卫青的部将 , 包括淮南王“八公”中的伍被和出使过长安的谒者都说:“大将军材干绝人……众将皆乐为大将军所用” , 有“淮南第一剑客”之称的游侠雷被也曾主动请求想跟随卫青打匈奴 。 可见卫青身为大将军 , 的确是不患无威 。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但是 , 卫青的好日子确实已经到头 , 公元前124年注定成为他人生巅峰的分界线 。 从此 , 虽然卫青愈发小心 , 但汉武帝却已对他有了戒心——虽然他相信卫青绝对忠诚于他 , 但卫家人呢?

汉武帝要放出另一位猛将了 , 那就是霍去病 。

请记住是公元前123年 , 卫青被封大将军的第二年 。 这一年 , 卫青两次出定襄击匈奴 , 斩俘万余人 , 但封赏有限 , 倒是第一出征的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 , 风头直盖舅舅卫青 。

是年 , 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 , 任由其亲自挑选出800名轻勇骑 , 随舅舅卫青击匈奴于漠南 。 但是 , 到了战场 , 霍去病即带领他的800名骑士脱离主力 , 一路向匈奴深处疾驰而去 。

在霍去病的带领下 , 这一支“特种兵”小分队犹如闪电 , 到了匈奴阵营一顿乱砍乱杀 , 竟斩获敌人2028人 , 其中包括相国、单于的叔父罗姑比等大人物 。

冠军侯 , 军锋之冠也 。 作为舅舅 , 卫青当然是高兴的 。 但是 , 汉武帝如此褒奖 , 却已向外界昭告 , 取代卫青的人出现了 。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在这里说说两人作为将帅的为人与战法 。

先说卫青 , 最明显的是“与士卒同甘共苦 , 出将入相 , 谦和仁让 , 气度宽广” 。

卫青出击匈奴七次 , 战功之大 , 有汉以来 , 从未曾见 。 但却从不居功自傲 , 坚持给有功部下请赏;部下获罪 , 也不敢专断 , 让皇帝定夺 。 同时 , 他常身先士卒 , 安营扎寨 , 井凿通 , 士兵都喝上了水后 , 他才肯喝 。 军队出征归来 , 士兵渡河已毕 , 他才过河 。 皇太后赏给的钱财丝帛 , 他都转赐手下的军官 。

霍去病则极为任性 , 从不管部下生活的如何 , 他只负责带领他们打胜仗 , 然后拜将封侯 。

史载 , 霍去病在塞外作战时 , 士兵缺粮 , 有些人饿得几乎站不起来 , 但霍去病却吃得饱饱的 , 在地上画定球场 , 和亲兵们蹴鞠玩 。

士兵缺粮 , 并不是后勤补给不足 , 而是他从一开始就将之抛弃了 。 他认为这不利于提高行军速度 , 更主要的是他的战法思想 , 他认为就要像匈奴那样 , 打到哪儿就吃哪 。

即便是十多万的大部队 , 霍去病也不考虑物资的问题——漠北之战 , 汉武帝将最好的物资都配给了霍去病 , 而他却将之抛弃 , 所以后来造成的伤亡 , 居然很多是饿死的——这也是霍去病部常胜的最大绝招吧:要么战败身死 , 要么立功扬名 。 他将前辈项羽、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兵法精髓用到了极致 。 像汉军中经常出现的因为迷路错失战机 , 无功而返的情况 , 是绝不允许出现的 , 因为这样回不到驻地 , 就饿死了 。

用武侠的语言 , 霍去病用兵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 故后世对其战法赞不绝口 , 却又无人能学得来 。 因为韩信用兵 , 还有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的说法 。 但霍去病用兵 , 虽每战必胜 , 但却难用言语描绘 。

汉武帝曾对霍去病说:“做一个将军应该学习古代兵法 。 ”劝他学习孙子和吴起的用兵策略 。 霍去病却不以为然地说:“作战只在随时的谋略考虑 , 不应该受古代兵法的约束 。 ”就是不学过去的兵法 。

只能说 , 霍去病真是天生的战神!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无疑 , 卫青和霍去病都擅长闪电战:深入敌境 , 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 , 对敌人实行合围 , 然后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实行毁灭性打击 。

卫青为此种战法的开创者 , 霍去病将之发扬光大 。

但两人作战方法细节上又略有区别:卫青求稳 , 霍去病求快 。

卫青打仗 , 并不重在杀人多少 , 而是重在实现战略目标 , 重在给敌人经济基础以重大打击 , 并重在获取敌人的物资 , 以战养战——带不回来的 , 比如草原 , 统统烧掉 , 一方面打掉匈奴赖以生存的基础 , 一方面对大汉有了一定的补充——由于获得了匈奴优良的种马 , 大汉军马的品质越来越好 , 骑兵的速度越来越快 , 越来越强大 。

比如 , 河南战役虽只杀敌5000 , 却获得牛马羊百万头;漠南战役 , 只俘15000人 , 却获得牛马羊千百万头 。 同时火烧匈奴草原 , 饿死匈奴牛马羊 , 完全摧毁了楼帆王、白羊王、右贤王所部的生存基础 , 从根本上解除了其对汉朝的侵略 。

霍去病继承和发扬光大了卫青深入敌境 , 出奇制胜 , 远程奔袭 , 迂回包围的闪电战 , 但实际方法又与卫青有极大的不同 。

霍去病的核心方针就一个字:杀!将匈奴人杀光!

前面已说 , 霍去病从不等后方的供应 , 军需皆取之于敌 , 却又不重缴获 , 只取够用之数 , 他重在杀伤敌人头目和有生力量 。 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部队的机动性 , 速度和灵活性 , 将骑兵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 从而保证能杀伤更多的敌人 。

霍去病这种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敌人的打法优点也是明显的:匈奴人数不多 , 可有效缩短汉匈战争进程 。

从史书记载来看 , 汉武帝更欣赏霍去病这种打法 , 加上他有意无意地尊霍抑卫 , 使大汉上下都开始效仿霍去病的打法 。

但这种打法也是有致命缺陷的:必须迅速彻底地解决问题 , 否则就要有雄厚的物资 , 尤其是马匹做后援支撑 。 所以到了汉武帝后期 , 匈奴人被打残了 , 但大汉的家底也基本打光了 , 尤其是汉军的马匹得不到及时补充 , 以至于后来出现没有马匹再作战的问题——河西走廊为匈奴水草肥美的放牧之地 , 霍去病两次河西战役扫荡了五个匈奴部落国 , 杀匈奴近4万人 , 却没有缴获 。 漠北战役杀到了匈奴王庭和左贤王的放牧地 , 杀7万人 , 也没有缴获 。

所以 , 从斩获敌人数量上看 , 卫青远逊于霍去病:卫青七击匈奴 , 只杀敌5万 , 霍去病四击匈奴(前两次随卫青出征不算) , 却杀敌11万 。

但是细思 , 会发现 , 还是卫青的打法更靠谱 , 更能持久 。

不过 , 武帝的想法也没错 , 他想以更快速的手段从根本上消灭匈奴 , 只是未能遂愿而已 。

总之 , 霍去病立马成为了武帝最宠爱的臣子 , 短短三年 , 四次受封 , 成为万户侯 。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就在霍去病迅速窜红的时候 , 卫青却沉寂了 。

公元前121年 , 汉武帝首次弃用卫青 , 单独派霍去病出陇西去揍匈奴 。 这位少年天才绝对是气吞山河 , 令文人为之振奋的——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的浑邪王、休屠王部 , 歼敌4万余人 , 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 。 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 , 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 , 使我嫁妇无颜色 。 ”

同年秋 , 少年霍去病再次做出忍不住让人击节叫好的举动 。 由于地盘没了 , 匈奴浑邪王就向大汉投降了 。 投降直接过来受降 , 或者派个使者去就完了呗 。 但霍去病不 , 他竟带着一支亲卫军就去了浑邪王的总部 。 浑邪王要投降 , 有部下却不干 , 结果发生混乱 , 浑邪王就有点摇摆不定了 。 好个霍去病 , 立马率自己的亲兵小分队驰入匈奴军中 , 斩杀变乱者 , 稳定了局势 , 浑邪王遂率众归汉 。

想想 , 持重的卫青是绝对做不出单骑去敌营受降的事儿 。 卫青虽也从无败绩 , 却着实不好用气吞山河这样的字眼来形容 。 所以说 , 后人对霍去病的仰慕和喜爱情结 , 不光是对其英勇战绩的怀念与哀思 , 更重要的是对他这种气吞山河般的尚武精神与大丈夫气概的向往 。

总之 , 这次战役后 , 河西走廊并入了汉帝国的版图 , 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

此时的霍去病刚满19岁 。 汉武帝非常兴奋 , 要为自己的外甥建造一座豪华的府邸 。 霍去病却连口拒绝 , 豪气冲天地说:“匈奴未灭 , 何以家为?!”这句话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 , 成为了流传至今的铿锵名言 。

霍去病越红 , 卫青就越落寞 。 应该说这是汉武帝故意造成的 。 因此霍去病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卫青一枝独秀的局面结束了 , 而且还意味着卫青不得不面对武帝对他的刻意压制 。

当然 , 汉武帝也是真心喜欢霍去病的 , 但他更不愿意看到卫家因卫青而坐大 。

公元前119年 , 38岁的汉武帝决定给匈奴致命一击 , 也决定给霍去病更大的荣誉 。 所以 , 这一次他虽然启用了卫青 , 然而 , 打压的态势依旧明显 。

明面上 , 卫青霍去病各领10万骑兵出关作战 , 一视同仁 , 但卫青所领之兵是霍去病挑剩下的 。 更重要的是 , 霍去病的目标是大单于 。 最初 , 霍去病出西路 , 从定襄郡(内蒙呼和浩特东南)出兵 , 卫青被安排从东路代郡(河北蔚县)出发 , 目标是匈奴左贤王部 。

由此已经可见 , 卫青就是陪太子读书的 。

更令一般将军难以服气的是 , 当两人出发后 , 汉武帝却得到情报 , 卫青那一部正好会遇到匈奴的主力 。 按理 , 几十万大军 , 此时再更改路线 , 将存在极大的风险 。 但汉武帝不 , 急令卫青霍去病更改既定好的行军路线 。

汉武帝的心思很明显 , 就是希望霍去病 , 而不是卫青能够把单于的头砍下来 , 立盖世之功 。

卫青无条件服从 。 结果却是人算不如天算 , 也或许是匈奴人专门给了汉武帝假情报 , 反正终究还是给卫青碰到了大单于 。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霍去病北进两千多里 , 只遇到了左贤王部 , 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之干掉了 , 随后乘胜追杀至匈奴王庭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 , 在这里举行了祭天封礼 , 接着又到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转了一圈才回来 。

应该说 , 漠北之战 , 霍去病虽留下了“封狼居胥”的历史美名 , 但对他来说 , 只能算是锦上添花的事 , 并没有多大的能力考验 。

相反 , 漠北之战却考验了卫青真正的作战能力 。

再说卫青 , 大军出塞一千多里越过沙漠后就发现 , 匈奴单于主力已等候他多时了 。

此时 , 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 , 匈奴更胜一筹 , 而且是以逸待劳 。 卫青怎么办?他不慌不忙 , 采取了以武钢战车结环为阵防守、骑兵进攻的车守骑攻的战术 , 以及分兵合围的战术:

命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两军合并 , 从右翼进行包抄 。 自率左将军公孙贺、后将军曹襄从正面对抗 , 把武刚车排成环形营垒作为中军防护 , 命五千骑兵正面纵马奔袭 , 同时分出左右两翼对匈奴扰袭包抄 。

再说大单于 , 一次次对卫青部发起猛烈攻击 , 但都被结实的武刚车阵抵挡住 。 与此同时 , 卫青却已完成对他的包围 。

史书记载 , 此时恰巧太阳将落 , 刮起大风 , 沙石打在脸上 , 两军都无法看见对方 , 汉军命左右两翼急驰向前 , 包抄单于 。 单于见无法突破汉军阵法 , 又见汉军气势昂扬而又不知多少 , 遂生怯意 , 乘着六头骡子拉的车子 , 同大约几百名壮健的骑兵 , 径直冲开汉军包围圈 , 向西北奔驰而去 。

直到天快亮时 , 汉军已追击二百余里 , 未追到单于 , 俘获和斩杀敌兵19000余人 , 到达窴颜山赵信城 , 缴获了匈奴积存于此的军需粮草 。 汉军留住一日回营时才遇到迷路失期未来支援的李广赵食其部 。

此战被誉为卫青一生中杰出军事指挥艺术的辉煌之作 , 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范例 。 但遗憾的是 , 因李广赵食其部贻误战机 , 使卫青歼灭大单于的布局功亏一篑 。

又是无功 , 且耽搁了战机 , 虽然卫青没有责怪 , 但李广想不开 , 抹脖子自杀了 。

有后人诟病说这是卫青有意让姐夫公孙贺立大功 , 才让本来为前锋的李广做右路 , 从而导致其迷路的 。 这实在是冤枉的很 , 要知道 , 卫青所带的兵将本就弱 , 大单于又是以逸待劳 , 卫青完全是处于劣势的 。 尽管如此 , 他还是让李广赵食其分兵包抄 , 就是要通过战术配置一举荡灭大单于 。

可以想象 , 在经受大单于一波又一波强大的攻击时 , 卫青心里是多么地着急 , 希望李广赵食其部能早点赶到 , 完成对大单于的包围!如果如预期的那样 , 哪还有大单于的逃跑?

大单于伊稚斜死亡 , 匈奴自然内乱分裂 , 汉宣帝时期的南匈奴归降 , 可能在汉武帝时就会发生了 。

一句话 , 由于李广赵食其部的迷路 , 此战如果不是卫青用车守骑攻的新战术 , 并及时调整攻击包抄战法 , 卫青很有可能战败 , 一世英名就此付之东流 。

当然 , 此战虽然让大单于逃跑了 , 但其卫队精兵却伤亡惨重 。 匈奴是部落联盟制 , 大单于的精锐部队是其统治其他部落的基础 。 经过此次沉重打击 , 使其相当长的时间里 , 自顾不及 , 不可能再与汉军作战 。

总之 , 卫青漠北战役的意义实际上重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 这也是《史记》将该场战争详写的重要原因 。

此战之后 , 匈奴远遁 , 漠南无王庭 。 22岁的霍去病及其部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封赏 , 卫青部却未得到任何封赏 。

卫青毫无怨言 , 但是整个朝廷已经知道 , 最红的人是骠骑将军霍去病 , 大将军卫青已成了摆设——汉武帝将两人同时封为大司马 , 管理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 , 更显示出尊霍的态势 。

结果在朝中出来一个现象 , 人人都在为投到霍去病帐下工作而荣 , 以和大将军卫青撇清关系为荣 。

卫青依旧选择沉默 , 泰然处之 。 从这一点上看 , 不得不承认卫青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 。 这是大智慧 , 常人很难做到的 。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此时的霍去病应该也是极难过 , 极为舅舅不平的 。 从史书记载来看 , 霍去病是很敬佩舅舅卫青的 , 霍卫之间的甥舅感情很深 。

或许正是这种一窝蜂尊霍抑卫的态势 , 让霍去病觉得 , 应该为卫家做点什么 , 告诉外人:卫霍是一家的!就这样 , 一直领兵打仗 , 几乎没有参与过朝政的霍去病居然两次带头 , 请武帝册立三位皇子为王——皇子分封成年后要离开中央到属地去 , 有利于卫太子刘据 。

显然 , 群臣认为本不理朝政的霍去病突然这样做 , 一定是武帝的意思 , 于是朝中众臣纷纷附和 , 声势浩大 , 最后 , 弄得十分痛恨封国的汉武帝不得不以分封王子结束 。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请封三王子事件中 , 卫青始终沉默未语 。

但是却有人想干掉他 , 那就是李广之子李敢 。 李广出兵不利自杀了 , 李敢却因随霍去病出征得以封侯 。

李广之死 , 李敢认为罪在卫青 。 他以探望病情的理由接近卫青 , 突然行刺 。 最终 , 卫青受伤 , 但没有怪罪李敢——如果是霍去病 , 还不立马干掉他!

大度的卫青将事情瞒了下来 。 但是 , 却不知道是谁告诉了霍去病 。 什么?你敢刺杀大将军!刺杀我舅舅!我这就要了你的命!

这是公元前118年底 , 霍去病在甘泉宫狩猎中当着武帝的面射杀了李敢 。

也只有霍去病敢这样做!

可以想象 , 汉武帝会是多么大的震怒!想想 , 当年卫青连在军中都不敢擅自杀掉打败仗的将军 , 这霍去病却敢当着自己的面射杀一位封侯的将军!霍去病这种皇帝般任性的气概 , 自己死后还有谁治得了他?谋朝篡位的事情也许都敢做吧!

还有 , 本来是尊霍抑卫的 , 现在卫霍却是越走越近 , 地位也是越发尊崇 , 一旦有异心 , 后果不堪设想!这不 , 霍去病现在都已经干涉到皇帝的家事 , 逼封皇子了!

总之 , 不到半年 , 曾气吞山河的一代名将霍去病就突然死掉了 , 虚岁只有24岁!

霍去病死后 , 汉武帝极尽排场 。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霍死后的葬礼描述的十分详细 , 从送葬队伍的出身来历到他们的衣着打扮 , 再到墓的形状 , 甚至连谥号的意义都做了解释 , 但却没有一个字提及死因 。

后人推测是因为他在漠北时感染了瘟疫 , 但此时距漠北之战已两年 , 不符合瘟疫的发病时间 。 而且 , 既然是瘟疫 , 就不可能只死他一个 。 但史书上没有大规模染瘟疫的记载 。

如果不是和汉武帝有关 , 他能不下令彻查清楚 , 正大光明的记载于史书中?相反 , 汉武帝弄死霍去病的理由最充足 。

总之 , 不管霍去病是怎么死的 , 都应当与汉武帝有着极大的关系 。 最大的可能就是 , 汉武帝不得已下令秘密处死了自己最得意的塑造品 , 心里愧疚 , 遂以最豪华的下葬仪式以示哀悼 。 他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 , 并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 , 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 , 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 , 追谥为景桓侯 。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或许出于内疚 , 武帝开始重点培养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他这次培养出的社稷之臣像极了卫青 , 小心谨慎 , 最终成了武帝的托孤重臣 。 然而 , 独揽大权后的霍光 , 却做了皇帝该做的事 , 最终导致了霍家的灭门 。

历史就是如此地吊诡 。

再说柔顺的卫青 , 依旧安然无事 , 但是 , 属于他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虽然汉武帝还在北征西伐 , 但再也没有启用卫青 。

霍去病死后 , 卫青又苟活了10年 。

史书记载很简单 , 公元前106年 , 汉武帝51岁这年 , 大概只有四十六七岁的卫青病死了 。

明面上 , 这位大汉的臂膀得以善终 , 汉武帝也给予了极大的哀荣:按照阴山的形状建造了陵墓 , 与霍去病祁连山形状的陵墓遥相呼应 , 同时谥号“烈” , 取《谥法》“以武立功 , 秉德尊业曰烈”之意 。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但是 , 没人知道这十年 , 卫青心里会有怎样的苦 。 十年中 , 作为一个军人 , 再没有领兵的机会不说 , 自己的三个儿子和姐夫也先后失去侯爵——当年卫青正当红的时候 , 他怎么辞 , 武帝都要封他的三个儿子 , 现在 , 武帝又轻轻拿回去了 。

卫青的爵位没有被剥夺 , 他的职务也一直保持到死 。 可见他是多么谨慎 , 而又有多么地惶恐 。

他要照顾的利益太多了 。 毕竟有他在 , 卫太子之位就是牢靠的 , 也无人敢构陷卫家 。

但他终究没能活过武帝 。

已经无法知道武帝是如何想的 , 但是可以知道 , 没了卫青霍去病这对大汉双子星 , 他也牛不起来了 。 此后 , 武帝启用了宠妃李夫人之兄李广利 。 显然 , 他想再造一个卫青霍去病 , 但打仗不是儿戏 。 在后来三次进攻匈奴中 , 李广利一次无功而返 , 两次惨败 , 甚至最终率7万大军投降了匈奴 。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当历史遭遇从不说不的卫青和果敢说不的霍去病// //

君子豹变 , 贵贱何常 。 大汉双骄就这样落幕了 。 趁机恢复实力的匈奴 , 继续与西汉抗衡了数十载 。

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