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我与苏轼做朋友的那些年


章惇——我与苏轼做朋友的那些年

章惇——我与苏轼做朋友的那些年// //

公元(1056年) , 苏洵带着两个儿子 , 从四川眉山顺江而下到京城参加考试 。

他拜见了翰林学士欧阳修 , 并将自己积压了多年没来及出版的《衡论》、《权书》、《几策》一股脑全给了欧阳修 。

文学大家欧阳修读完后评价“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 。 ”

这一年 , 名不见经传的苏洵名扬天下 。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 , 与二子同榜应试及第 , 轰动京师 。

这一年 , 苏洵48岁 。

就在这一年 , 21岁的苏轼走入了考场 。

这样的考试他不是第一次考 , 所以对考试很淡定 。

一切收拾妥当就开始答题 , 题目有些偏 , 他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 。 这篇文章在历史的名声 , 这里就不说了 。

就在当年就获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 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 , 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 。 为了避免招人批评 , 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 , 改列为二卷 , 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 。

这一年 , 苏轼开始了自己的成名之路 。

与苏轼顺风顺水的成名之路不同 , 这一年与章惇而言是痛苦的 。

作为官宦家出身的章惇 , 对自己要求很高 , 很自负 。

当然 , 他也有自负的资本 。

六岁时 , 其族父章得象惊异章惇的性情品格 , 认为章惇将来一定地位优越 。

加上为人性格豪爽、真率 , 相貌俊美 , 举止文雅洒脱 。 才智出众 , 学问广博精深 , 善于写文章 , 才识超人 。

与时下爱好兴趣有些不相同 , 落在旁人的眼里 , 就显得有些另类 。

但谁也没敢否认他的才华 。

公元(1057年) , 章惇进京 , 参加科举考试 , 一举高中 。

换作是别人恨不得见人就说 。

但章惇觉得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讽刺 , 因为这一年的状元不是他 。

章惇这人虽狂妄 , 但也不是狂到没边的那种 , 状元这种买彩票撞大运的事基本上与自己无缘 , 所以也没惦记 。

但历史似乎与他开了一个玩笑 , 你不想它 , 它偏偏来找你 。

这一届的状元叫——章衡 。

他的侄儿 , 作为叔叔平日里喝酒吹牛的时候 , 没少说夸下开口的言辞 , 这下直接打脸 。

这事儿搁在笔者的身上 , 最多就是哈哈笑一下 , 装作什么也不知道 , 但章同学却不同 。

他做了一个旁人舍不得做 , 也做不来的决定 。

因耻于章衡之下 , 拒不受敕 , 扔掉敕诰回家 。

什么清华北大 , 人家说不上就不上 。

到了下一届科举 , 章惇发挥出色 , 直接是全国第五 , 开封府第一的好成绩 。

这下算是搬回了脸面 , 我章惇可不是只有吹牛的本事 。

考试 , 我还没怕过谁 。

从这一点 , 我们也能看得出章惇的为人性格 , 凡事自己认定了牛都拉不回 , 达不到到目的誓不罢休 。

得以与这个好成绩 , 加上市面流传的种种传闻 , 章惇被朝廷分配到商洛(陕西省商洛市)县令、雄武军(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节度推官 。

而这一年 , 苏轼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一个在商洛 , 一个在凤翔县 , 相距并不远 。

彼此出众的才华让两人很快成为了朋友 , 周末爬山喝酒 , 日子过得逍遥快活 。


章惇——我与苏轼做朋友的那些年

章惇——我与苏轼做朋友的那些年// //

如果日子一直这样过去下 , 笔者相信两人一定会是超越黄庭坚与苏轼的友谊 , 排在苏轼朋友圈里的第一位的 。

但历史容不得如果 , 世事无常并非只适应今人 , 古人同样也实用 。

公元(1067年) , 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 。 这是一位有雄心 , 有魄力的帝王 。

北宋内外危机四伏的局面 , 让他很担忧 , 他决定改变这种局面 。

王安石的变法很合乎他的口味 , 他相信只要努力 , 一切都能改变 。

为此 , 他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 , 并要求其尽心辅佐 。

公元(1069年)二月 ,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 主持变法 。

这是一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变法 , 苏轼章惇也在其中 。

熙宁二年(1069年) , 李承之向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荐章惇 。 王安石大喜 , 恨得之晚 。 王安石开始变法后 , 让章惇进入集贤院 。

至此 , 章惇一举成为新党的骨干人员 , 而苏轼却对王安石的变法没什么好感 。

与新政沉默不言 。

过激的时候 , 甚至还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 王安石很愤怒 , 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 不得已苏轼只能请求出京任职 。

一个渐渐炙手可热 , 一个处处被打压 。

无论怎么看 , 这两个人都不会再有交际 , 在朝政勉强 , 友情往往显得很薄弱 。

但两人还是给历史很好的上了一课 , 并非所有的友情都是如此不堪一击的 。

每一次相遇 , 容易吗?

叫一声朋友 , 容易吗?

不容易 , 所以我们学会了珍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 他们很好的告诉了世人 , 什么叫友情 。

元丰二年(1079年) , 苏轼四十三岁 , 调任湖州知州 。

刚上任的他 , 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 , 这本是例行公事 , 算不上什么大事 。

但诗人的天性 , 容易加上点个人色彩 , 说自己“愚不适时 , 难以追陪新进” ,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

苦于没罪证的新党立即抓住了机会 。

他们说他是“愚弄朝 , 妄自尊大” , 说他“衔怨怀怒” , “指斥乘舆” , “包藏祸心” , 讽刺朝廷 , 莽撞

无礼 , 对皇帝不忠 , 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

一时之间 , 朝廷内外一片倒苏之声 。


章惇——我与苏轼做朋友的那些年

章惇——我与苏轼做朋友的那些年// //

新党中的李定、王珪、舒亶等人 , 利用苏轼的诗句大做文章 。

读书万卷不读律 , 致君尧舜知无术 。 这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 。

东海若知明主意 , 应教斥卤变桑田 。 这是指责兴修水利的不对 。

岂是闻韶忘解味 , 迩来三月食无盐 。 这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根到九泉无曲处 , 世间唯有蛰龙知 。 这是有不臣之心 。

刚刚还穿着官袍的苏轼 , 转眼间成了阶下囚 。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苏轼很绝望 , 在监狱里写下了“百年未满先偿债 , 十口无归更累人 。 是处青山可埋骨 , 他年夜雨独伤神”的悲愤诗句 。

在这段人人都躲之不及的日子里 , 章惇站了出来 , 他开始驳斥王珪:“龙又不是皇帝的专属 , 人臣也能称龙 。 人家诸葛亮还叫卧龙 , 没见刘备挥刀子杀人呢?”

退朝后 , 章惇当面问宰相王珪:“杀人不过头点地 , 你这是要杀苏轼全家?”

对于这番询问 , 王珪无言以对 , 只能说自己是从舒亶那里听来的 。 章惇厉声道:“舒亶的唾液你也吃么?”

除了章惇 , 还有王安石 , 这里说句公道话 , 章惇虽努力 , 但效果还是人家王安石来得实在 。

当时王安石已罢相 , 闲居金陵 。 听闻此事后 , 这位文学家 , 改革家却没有落井下石 , 而是给皇帝写了一封信 。

信的内容不得而知 , 但最为关键的一句话却流传了下来——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什么叫一句顶万句 , 这句就是了 。

两次硬抗 , 章惇似乎在告诉苏轼 , 咱们意见归意见 , 朋友是朋友 , 你出事了 , 我不会袖手旁观 。

别忘了 , 咱们是朋友 。

经过多方的努力 , 苏轼的性命得以保全 , 尽管他今后的人生路越走越坎坷 。 但这份情谊 , 却难得可贵 。

和所有人认为的一样 , 任何事情 , 只要经历过风雨 , 就一定能见到彩虹 。

但世事如棋局局新 , 这个昔日的好朋友终于走上了棋盘 。

公元1085年4月1日 , 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死了 , 继承皇位的是宋哲宗 , 皇帝还是个九岁的孩子 , 一切大事都

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主持 。

这老太太最见不得王安石的变法 , 上来的第一件事就事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宰相 , 全部罢废新法 , 举朝没有敢说话的人 , 章惇多次与司马光争论 。

如此环境下 , 章惇却不改雷霆手段 , 多次强调更张政事 , 所系生民利害 , 免疫、差役之法最大 , 急须详审 , 不可轻易 , 并独自上疏 , 逐条分析免役、差役二法的利弊 , 与司马光针锋相对 。

事情闹得很大 , 皇太后高氏很不满 , 一些闻风而动的御使开始攻击 , 有意将他贬出朝任 。 旧党利用台谏官 , 对章惇进行攻击 , 他的官一贬再贬 。

即便是这样 , 旧党依旧没有打算放过他 , 元佑元年十一月 , 章父死亡 , 脱下官袍穿上丧服的他返回老家守丧 。

即便是这样 , 仍不断受到旧党攻击 。

期间 , 他很希望苏轼能帮他说句话 , (太皇太后高氏很喜欢苏轼)曾经那个洒脱的少年 , 却一言不发 。

更让他愤怒的是 , 苏轼的弟弟也展开了对他的攻击 。

巨大的失落 , 让他心里开始生出了怨恨 。

公元1086年 , 章惇被贬到岭南 。

那天 , 没有太阳 , 呼呼的北风吹得厉害 , 吹起的黄沙里除了他之外 , 再也看不到任何人影 。

他回头看了看 , 期待的那个人并没有出现 。

那天他走得很落寞 , 也很诀别 。

什么友情 , 再见吧?

失去的东西 , 我一定会加倍的找回来 。


章惇——我与苏轼做朋友的那些年

章惇——我与苏轼做朋友的那些年// //

元祐八年九月 , 高太后去世 , 哲宗改元绍圣 , 开始继承老爹的遗志 。

在海南吃了八年的椰子的章惇终于借着这股春风返回了京城 , 坐上了相位 , 专门以继承为国家的重要事务 , 凡是元佑所改 , 全都恢复 。 引用蔡卞等人 , 全部居重要职位、担任言官 。

一时之间 , 大小官僚 , 没有幸免 , 死去的人 , 殃及妻子、孩子 。 都被他拉了出来 。

他乞正所夺司马光、吕公著赠谥 , 勿毁墓仆碑 。 刘奉世等三十一人 , 或贬官夺恩 , 或居住安置 , 轻重有差 。 其彬州编管秦观 , 移送横州 。

苏轼那个忘记友情的家伙 , 现在也该尝一尝失去友情的味道 。

他亲自着手了对苏轼的打压 。

苏轼从此走上了全国游的苦日子 , 他的地方从惠阳(今广东惠州市)一直到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

一直到死 , 两人都没有再见面 。

不得不说是历史一大遗憾 。

公元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 , 流浪了大半辈子的苏轼得以复任朝奉郎 , 北归途中 , 死于常州(今属江苏) 。

宋高宗即位后 , 追赠苏轼为太师 , 谥为“文忠” 。

公元元符三年(1100年) , 哲宗去世 , 章惇以端王 , :"端王轻佻 , 不可以君临天下 。 "彻底得罪了新皇帝宋徽宗 。

此后的日子 , 各种不痛快一股脑的全来了 。

昔日种下的因 , 此时此刻全都结出了果 。

这份苦楚 , 他只能默默承受 , 对友情失望的他 , 竟再也寻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

崇宁四年(1105年) , 章惇移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团练副使 , 迁湖州团练 , 不久带着失落与不甘死在湖州 。

昔日两人共将诗酒押蕉渔的梦想 , 终于淹没在长长的历史长河里 , 再也寻不到半分的痕迹 。